天天看點

藝苑現場|絲竹樂韻

中國民族音樂擁有數千年的悠久曆史文化傳承,若把其比喻為一條曆史的長河,中國民族樂器則是這一長河的重要支流。當然,這其中不僅有本土固有的樂器,還有一些是外來經過漢化的樂器。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民族樂器大家族中,哪些是舶來的樂器。

“彈撥之王”——琵琶

說起琵琶,很多人都會把它當做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樂器,其實琵琶有着悠久的曆史和複雜的發展曆程,可謂是中原樂器和西域樂器珠聯璧合的“混血兒”。

以“琵琶”為名的樂器在古代中國并不指現今的琵琶,而是各種彈撥樂器的總稱。當時的琵琶形狀與現在不同, 其形狀為直頸,圓形音箱,音位和弦數不固定。這種琵琶當時被稱作 “直項琵琶” 或 “秦琵琶”,實際上它就是今天大陸國樂器中“阮”的前身。

藝苑現場|絲竹樂韻

▲晉代壁畫中的橫抱琵琶

從漢代到南北朝,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大陸内地,文獻中将這種琵琶稱之為“胡琵琶”。其為四弦、四相(無柱),橫抱用撥子彈奏。其傳入中原後,與直項琵琶互相影響結合,逐漸形成現今形制,“琵琶”亦成為此種樂器的專稱。

“洋琴”——揚琴

揚琴是一件有着廣泛的世界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普遍而大衆化的擊弦樂器,起源于波斯、亞述等古國。在中國,揚琴也被稱為洋琴、打琴、敲琴、蝴蝶琴等。其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普遍說法是明代萬曆八年(1580年),最初流行于沿海一帶,以後逐漸傳至内地。

通過幾百年的曆史演變,揚琴已經從多方面進行了有意義的中國化演變。大陸揚琴現在通用為自主研制的402琴型。在敲擊工具上也有所改造,選用了竹子來制作槌子,不同于歐洲及西南亞的木質槌子,這樣更加能突出其音色的清脆與剔透。

無論是揚琴的形制與演奏,還是改進與創作,經過中國新時期幾十年的大力發展,已經在民族性、技術性、個人風格等方面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真正意義上從“洋琴”蛻變為名至實歸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中國樂器——揚琴。

“國樂代表”——唢呐

提到唢呐,大家一定會想到電影《百鳥朝鳳》,講述了一個關于唢呐老藝人的師承故事。由于其突出的音色,總是在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等儀式上搶占“C位”。有趣的是,這個在我們眼裡的“本土”樂器并不起源于中國,也是從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的。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記載,我們熟知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繼光曾經就把唢呐用于軍樂之中。在他的《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記載:“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不過最應該提到的還是唢呐與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載堉的故事。

朱載堉專心攻讀音律、曆算,并開拓了邊緣學科的廣闊領域。早在萬曆十二年(1592年)他就已經證明了勻律音階的音程可以取為二的十二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比歐洲人提前了數十年。又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礎上研制出“眼管子”,為大陸民族管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國樂翹楚”——二胡

二胡、闆胡、高胡、中胡、大胡、低胡等,都是在外來樂器奚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宋朝學者陳旸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20世紀20年代,音樂家劉天華先生的大膽革新,讓二胡登上大雅之堂。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科學地将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進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範圍,确立了新的藝術内涵,使二胡成為大陸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國氣質和韻味的拉弦樂器。

藝苑現場|絲竹樂韻

▲劉天華

這些外來因素經過長時期與大陸固有傳統相“磨合”,已化入傳統之中,這也充分了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是以也拓寬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使大陸民族音樂得到了發展。

藝苑現場|絲竹樂韻

在本期的《藝苑現場》您将欣賞到一場精彩的民族音樂會,既有經典的國樂演奏,又有動聽的歌曲演唱,同時還有戲曲與國樂的完美結合,用豐富多樣的表演形式展現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韻味以及燦爛文化。同樣我們還邀請到音樂學家靳學東、唢呐演奏家趙存才、大提琴演奏家羅立妮、胡琴演奏家張秀嶺做客演播室,一同來賞析這場經典名曲音樂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