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戰雲: 尋夢鄂西北(二則)

徐戰雲: 尋夢鄂西北(二則)

抒情香溪河

XIANGXIHE

出神農架往西,我的心便像這鄉間秋景一樣鮮潤起來。山岡上布滿了星星一樣的小花,陽光像一隻溫柔的大手摸得人渾身麻熱微燙,很是舒服惬意。偶爾會有三兩枝山花擋在車窗前,車兒輕輕地避開,結果還會驚醒花兒和美夢,片片花瓣溫柔地從你的視野裡翩然而過,欲說還休,像詩詞,像絕句,零落成一地的缤紛,一地的嫣然,一地的心事。山野間醇香的空氣融化了都市裡那虛僞麻木的面具,滿山遍野不知名的花草像張愛玲的那句“一樣地止不住紅豔的酡顔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裡”。醉了,全醉了,醉在這鄂西北的秋日裡。約一個多小時,發現路邊有“昭君故裡”的标牌。我們決定前去瞻仰。但見昭君村四面環山,環境優雅。真可謂昭君多勝迹,盡在圖畫中。如綿似繡的昭君村,浣紗遺香的香溪河,千年悠久的昭君宅,美人理鬓的梳妝台,一步一個故事,遍地灑滿傳說。

據《興山縣志·典禮志》雲:“昭君宅漢建,久廢。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年)重建。”據考,昭君故裡原為普通民宅,昭君進宮後予以擴建,立門阙,矗望樓,遂成前後兩院。唐武德初年(620年)稱之昭君宅。宋代《聞見後錄》載,昭君古宅藏綠竹村,綠蔭蔽日,箭竹插天,宅前是青黛的香溪水,宅後靠墨綠的紗帽山。公元1958年,村人掘南北朝石獸一尊及漢磚碎瓦,此地故又稱瓦房場。

“綠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鄉人念昭君,春山飛雲,通巴蜀之氣;蟒蛇奔江,沐香溪之美。育翠孕芳,乃鐘靈毓秀也!此時,我心裡遂有個疑問,在我的記憶裡,昭君故裡應是秭歸,現在怎麼屬興山縣呢?

離昭君故裡,走不遠便是香溪河,當年昭君就是在這裡臨河浣紗洗濯的。

香溪河,因為一位美人而成為千年萬載的永恒。二千多年後的今日,當我和同伴來到日思夜想的香溪河畔時,才知道香溪河原來是長江中上遊的一條支流。雖然,早已看不到昭君臨溪浣紗的場景,早已聞不到美女彈弄琵琶的聲響,可我仍在内心對那個遙遠的浣紗女深深牽念着。此刻,陽光茂密,風很大,隔車窗遙望香溪河空闊甯靜,河面上沒有東船西舫,甚至久久不見一隻打漁船。溪岸上,南來北往的很多車輛的轟鳴聲以及像我們這樣不絕如縷的遊人,打破了香溪河的甯靜,叙述着現代的時光和生活。

由昭君故裡出來,沿江流而行,跑錯了路,又傳回問路,在峽口鎮紮轉向東。4時許到達香溪汽輪渡口。往秭歸去,是要在這裡連人帶車乘渡輪過江的,這也是唯一的選擇。眺望浩瀚的長江,微波漣漪,一覽無餘。江岸邊停泊着五六艘大型駁船,專門用于往返輪渡,一個小時一趟。路邊已經排了好長一隊客運汽車和大貨車,都是在排隊等着上輪渡船的。說時遲那時快,在入口處交了十元的登輪費,立刻尾随登船,沒想到我們竟是本次航班的最後一輛車。這裡剛上,輪渡船的後闆便拉了起來。船上很擁擠,我們的車左沖右突,硬是擠不進前,還是船上的從業人員在前打着手勢引導,才勉強往前挪了一步。開船了,不到十分鐘,輪渡便安全靠岸了。夕陽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讓長江顯出更加迷人的浪漫與神奇。上岸,進入郭家壩鎮,問及路人往秭歸的方向及路程。路人答曰,往東還有45公裡。沿長江順流逶迤向東,近晚6時才到達秭歸縣城。

徐戰雲: 尋夢鄂西北(二則)

秭歸探秘

ZIGUI

地處長江三峽的秭歸,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千百年來,秭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屈原文化,紀念屈原的文化以及獨具特色的峽江文化。長江峽江号子,唱出了纖夫船工的辛酸苦難,唱出了峽江人的激情豪邁,也唱出了長江三峽的獨特風情。

對于秭歸,我是有着很長期的向往的。因為秭歸,有了偉人屈原,還有美人昭君。

在秭歸縣政協譚家政副主席和餘主任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移民後建立的鳳凰山。鳳凰山距三峽大壩不足一公裡,是觀三峽大壩、覽高峽平湖的最佳視點。按照“整舊如故、其存其真”的原則,文物部門将三峽庫區淹沒線以下的青灘古民居、歸州古城門、屈原祠、屈原故裡牌坊、峽江古橋、古祠古廟等24處地面文物集中搬遷複建于鳳凰山,磚瓦、門窗、柱梁等都采用數百年以前的原構件,保持了原來的模樣,也保持了原有的古樸。鳳凰山複建文物的數量、規模、集中程度在全國最大,被人們稱為三峽地面文物的露天博物館。2006年,鳳凰山古建築群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經過美麗的香溪河,穿行幽深的七裡峽,就來到了屈原的誕生地樂平裡。秀美的田園,古樸的村舍,集中在四面環山的盆地之中,猶如世外桃源。屈原宅、照面井、讀書洞、響鼓岩等有關屈原的遺迹遺址仍儲存完好。屈原名平字原,官至楚國左徒。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秦攻陷,正在流放途中的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後悲憤不已,于五月初五含恨跳進了汩羅江,以身殉國。作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創始者,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留給後世的《離騷》《九歌》《天問》等作品,堪稱文學殿堂的瑰寶。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難得屈原祠有聯:“虛名浮譽終難辭,身後是非誰得知?三闾從無媚世作,先生愧對屈原祠。”

在屈原故裡的屈原像前,我久久不能平靜,因為站在浩繁卷帙疊壘的高峰屈原像前,我一時難以讀懂他。這位偉大愛國詩人已随曆史遠行,我隻能在追尋他的足迹中,解讀某種令我感動的精神。屈原像屹立在他的故裡,依然顯正氣、傲氣、志氣于天地間。曆史滄桑之方掠過空間,我猛地覺得一種精神氣貫長虹,連接配接乾坤,永不散去,秭歸因之越來越金光燦爛了。

利用午餐前的一段時間,我們又驅車浏覽了秭歸縣城。作為三峽工程壩庫上第一縣,全縣39萬人,原在長江北岸,1998年8月被江水淹沒而開始在江南岸重建。秭歸以其亘古未有的綽約風姿,在新三峽中脫穎而出。秭歸擁有64公裡的黃金水道,長江西陵峽中雄奇險峻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都集中在秭歸境内。三峽工程蓄水後,剛性的高峽與柔美的平湖互相映襯,合奏出舒緩而雄渾的新樂章。

責編:王芳 遠岫 若谷

作者簡介

徐戰雲: 尋夢鄂西北(二則)

徐戰雲,河南濟源人。曾從事過政策、黨史、文史及茶文化研究。喜愛文學,文章多見于報端,出過幾本書,也獲得過數項社科成果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