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战云: 寻梦鄂西北(二则)

徐战云: 寻梦鄂西北(二则)

抒情香溪河

XIANGXIHE

出神农架往西,我的心便像这乡间秋景一样鲜润起来。山冈上布满了星星一样的小花,阳光像一只温柔的大手摸得人浑身麻热微烫,很是舒服惬意。偶尔会有三两枝山花挡在车窗前,车儿轻轻地避开,结果还会惊醒花儿和美梦,片片花瓣温柔地从你的视野里翩然而过,欲说还休,像诗词,像绝句,零落成一地的缤纷,一地的嫣然,一地的心事。山野间醇香的空气融化了都市里那虚伪麻木的面具,满山遍野不知名的花草像张爱玲的那句“一样地止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醉了,全醉了,醉在这鄂西北的秋日里。约一个多小时,发现路边有“昭君故里”的标牌。我们决定前去瞻仰。但见昭君村四面环山,环境优雅。真可谓昭君多胜迹,尽在图画中。如绵似绣的昭君村,浣纱遗香的香溪河,千年悠久的昭君宅,美人理鬓的梳妆台,一步一个故事,遍地洒满传说。

据《兴山县志·典礼志》云:“昭君宅汉建,久废。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重建。”据考,昭君故里原为普通民宅,昭君进宫后予以扩建,立门阙,矗望楼,遂成前后两院。唐武德初年(620年)称之昭君宅。宋代《闻见后录》载,昭君古宅藏绿竹村,绿荫蔽日,箭竹插天,宅前是青黛的香溪水,宅后靠墨绿的纱帽山。公元1958年,村人掘南北朝石兽一尊及汉砖碎瓦,此地故又称瓦房场。

“绿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乡人念昭君,春山飞云,通巴蜀之气;蟒蛇奔江,沐香溪之美。育翠孕芳,乃钟灵毓秀也!此时,我心里遂有个疑问,在我的记忆里,昭君故里应是秭归,现在怎么属兴山县呢?

离昭君故里,走不远便是香溪河,当年昭君就是在这里临河浣纱洗濯的。

香溪河,因为一位美人而成为千年万载的永恒。二千多年后的今日,当我和同伴来到日思夜想的香溪河畔时,才知道香溪河原来是长江中上游的一条支流。虽然,早已看不到昭君临溪浣纱的场景,早已闻不到美女弹弄琵琶的声响,可我仍在内心对那个遥远的浣纱女深深牵念着。此刻,阳光茂密,风很大,隔车窗遥望香溪河空阔宁静,河面上没有东船西舫,甚至久久不见一只打渔船。溪岸上,南来北往的很多车辆的轰鸣声以及像我们这样不绝如缕的游人,打破了香溪河的宁静,叙述着现代的时光和生活。

由昭君故里出来,沿江流而行,跑错了路,又返回问路,在峡口镇扎转向东。4时许到达香溪汽轮渡口。往秭归去,是要在这里连人带车乘渡轮过江的,这也是唯一的选择。眺望浩瀚的长江,微波涟漪,一览无余。江岸边停泊着五六艘大型驳船,专门用于往返轮渡,一个小时一趟。路边已经排了好长一队客运汽车和大货车,都是在排队等着上轮渡船的。说时迟那时快,在入口处交了十元的登轮费,立刻尾随登船,没想到我们竟是本次航班的最后一辆车。这里刚上,轮渡船的后板便拉了起来。船上很拥挤,我们的车左冲右突,硬是挤不进前,还是船上的工作人员在前打着手势引导,才勉强往前挪了一步。开船了,不到十分钟,轮渡便安全靠岸了。夕阳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让长江显出更加迷人的浪漫与神奇。上岸,进入郭家坝镇,问及路人往秭归的方向及路程。路人答曰,往东还有45公里。沿长江顺流逶迤向东,近晚6时才到达秭归县城。

徐战云: 寻梦鄂西北(二则)

秭归探秘

ZIGUI

地处长江三峡的秭归,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千百年来,秭归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屈原文化,纪念屈原的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峡江文化。长江峡江号子,唱出了纤夫船工的辛酸苦难,唱出了峡江人的激情豪迈,也唱出了长江三峡的独特风情。

对于秭归,我是有着很长期的向往的。因为秭归,有了伟人屈原,还有美人昭君。

在秭归县政协谭家政副主席和余主任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移民后新建的凤凰山。凤凰山距三峡大坝不足一公里,是观三峡大坝、览高峡平湖的最佳视点。按照“整旧如故、其存其真”的原则,文物部门将三峡库区淹没线以下的青滩古民居、归州古城门、屈原祠、屈原故里牌坊、峡江古桥、古祠古庙等24处地面文物集中搬迁复建于凤凰山,砖瓦、门窗、柱梁等都采用数百年以前的原构件,保持了原来的模样,也保持了原有的古朴。凤凰山复建文物的数量、规模、集中程度在全国最大,被人们称为三峡地面文物的露天博物馆。2006年,凤凰山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美丽的香溪河,穿行幽深的七里峡,就来到了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秀美的田园,古朴的村舍,集中在四面环山的盆地之中,犹如世外桃源。屈原宅、照面井、读书洞、响鼓岩等有关屈原的遗迹遗址仍保存完好。屈原名平字原,官至楚国左徒。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正在流放途中的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不已,于五月初五含恨跳进了汩罗江,以身殉国。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留给后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堪称文学殿堂的瑰宝。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难得屈原祠有联:“虚名浮誉终难辞,身后是非谁得知?三闾从无媚世作,先生愧对屈原祠。”

在屈原故里的屈原像前,我久久不能平静,因为站在浩繁卷帙叠垒的高峰屈原像前,我一时难以读懂他。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已随历史远行,我只能在追寻他的足迹中,解读某种令我感动的精神。屈原像屹立在他的故里,依然显正气、傲气、志气于天地间。历史沧桑之方掠过空间,我猛地觉得一种精神气贯长虹,连接乾坤,永不散去,秭归因之越来越金光灿烂了。

利用午餐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又驱车浏览了秭归县城。作为三峡工程坝库上第一县,全县39万人,原在长江北岸,1998年8月被江水淹没而开始在江南岸重建。秭归以其亘古未有的绰约风姿,在新三峡中脱颖而出。秭归拥有64公里的黄金水道,长江西陵峡中雄奇险峻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都集中在秭归境内。三峡工程蓄水后,刚性的高峡与柔美的平湖相互映衬,合奏出舒缓而雄浑的新乐章。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作者简介

徐战云: 寻梦鄂西北(二则)

徐战云,河南济源人。曾从事过政策、党史、文史及茶文化研究。喜爱文学,文章多见于报端,出过几本书,也获得过数项社科成果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