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自私”是天性,“不自私”是教養

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一個人“自私”是天性,“不自私”是教養

自私和無私,是一個人内心中的兩面。

自私的人,更注重短期的利益,凡事都考慮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哪怕去傷害他人的利益。

而無私的人,考慮的是長期利益,也許短時間内他會失去很多,但長此以往下去,周圍接受過他恩惠的人,往往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和回報。

也就是說,無私才是一個人最高的境界,自私隻是人性中的某個陰暗面。

也可以了解為:自私,本就是人的天性。

隻不過在後天的教育,成長環境,與人相處時的抉擇,才讓人壓抑住了自私的陰暗面。

一個人“自私”是天性,“不自私”是教養

-01

“自私”,才是人的天性

你知道嗎?

嬰兒在母親的襁褓之中,就已經學會了“自私”。

嬰兒踢打媽媽的肚子,為了讓自己更好地成長生存下去,是以會不斷吸取來自母親身上的營養。

當嬰兒出生後,就會霸占母親的每一次哺乳機會。

尤其是,當母親生下一對雙胞胎或龍鳳胎時,更容易發現兩個嬰兒共同争搶食物。

自私的天性,刻在人的基因中。

因為生命的本質,就是自私的。

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擷取外界的資源,讓自己活下去;而隻要是資源,就一定會跟外界産生沖突和争奪。

有了争奪,自然也有了算計和傷害。

從生存和生活的角度來看,人往往都是自私的。

一個人“自私”是天性,“不自私”是教養

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提到過一個觀點:

“基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機會。”

在别處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生存在南極的企鵝,生存環境也并沒有那麼“平靜安全”。

因為企鵝也要面臨着海豹的威脅。

當企鵝們需要下水的時候,它們往往容易遇到海豹;這個時候,誰也不願意當“第一隻跳水”的企鵝。

是以,在一塊冰面上聚集的企鵝越來越多,并且不斷向前擁擠。

誰站在最前面,那隻企鵝就成為了“試驗品”。

雖然是個故事,但也很好地诠釋了人性中自私的基因。

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下,人往往會釋放出自己的陰暗面。

當他們選擇自私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選擇自己的生存機會呢?

一個人“自私”是天性,“不自私”是教養

-02

“不自私”,是一個人的本事和教養

與自私相對應的是什麼?

當然是無私。

誰是最無私的人?

有人會說:父母與子女之間,父母對子女的愛和感情才是最無私的。

有人說,真正相愛的兩個人,為彼此付出的時候是無私的。

不可否認,當愛處于最高峰的時候,人往往會為對方毫無保留地付出自己的一切。

為了家人,為了愛情,所作所為都是下意識的行為,根本不需要去考慮自我的利益和得失。

但是在社交中,人的無私,是教養,更是一個人的本事。

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家教,在成長過程中領悟的做人的道理。

這些,都讓他們懂得無私的魅力。

換句話說:

盡管人的基因是自私的,但唯有人類才能夠對抗自私,自己選擇成為一個無私的人。

一個人“自私”是天性,“不自私”是教養

那些無私的人,在為他人付出時,獲得了什麼?

第一:獲得了快樂

助人為樂,會讓你收獲最大的快樂與成就感。

比如:

當我們走在路上,有個小朋友迷路了,我們幫助他找到了父母;在被他父母感謝的時候,我們内心是愉悅的,有成就感的。

當别人需要我們幫助,并且得到了我們的幫助後,我們所獲得的贊美與感激之情,會讓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善良和溫暖。

人的内心深處,都渴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那麼多無私的人,做出無私的事情。

既然能夠從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為什麼不去做呢?

一個人“自私”是天性,“不自私”是教養

第二:獲得了長期利益

一個人日行一善,或許不會給他帶來什麼“福報”。

但如果他堅持這樣的日行一善,總有一天,他會得到更多的回饋。

因為他幫助的每一個人,或許在将來的某一天,就會給他帶來幫助。

從功利性的角度分析,幫助他人,是為了讓我們的人生路變寬。

而從自我的角度分析,幫助他人,讓我們獲得快樂與滿足。

選擇自私或無私,皆在人的一念之間。

但自私不能建立在傷害他人的基礎上,無私也不能建立在傷害親人的利益上。

比如說:

為了達到你的目的不擇手段,這不僅是自私,更是人品差。

為了幫助他人,每次都讓家人處于“窘境”,這算不上無私,而是讨好型人格。

一個人“自私”是天性,“不自私”是教養

今日話題:

你覺得,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