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縣 龍潭楊氏家族與鹹林中學的不解情緣

龍潭楊氏家族與鹹林中學的不解情緣

作者:楊婉姝

鹹林中學,這個光輝的名字從我童年記事起就耳熟能詳。鹹林中學,這所陝東學府在我少年的心目當中,就堆砌起一座神聖的殿堂——親近而高遠。

華縣 龍潭楊氏家族與鹹林中學的不解情緣

早期的鹹中東門

從大伯松軒先生辦學始,楊氏子弟及親友即帶頭入“新式學堂”,“洗私塾舊規”,接受新式教育,女子不纏足,與男子同等受教育。子弟學成後走向社會,服務國家。有的在高校深造,有的從國外留學歸來,又在鹹中任教。終生獻身教育。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在西安三伯父(楊叔吉,系楊松軒三弟)的家裡,我經常聽到大人們談起許多鹹林中學的轶聞趣事。童年不谙世事的我,對大人們的談話、議事的内容,似懂非懂,但卻記住了許多人的名字。平時,在開通巷69号(三伯父叔吉先生在西安的住宅,這座宅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的半個世紀裡曾是楊氏親屬在西安相聚的地方),也能與某某不期而遇。他(她)們是我應該稱為哥哥、姐姐、表姐、姐夫的同輩人。在寒暑假見面的機會要多一些。他(她)們是由外埠歸來,專程看望三伯父、三伯母的,有的是由鹹中來省城公差途經,有的是假期小憩而來······總之,在我童年的記憶裡,西安開通巷69号,真可謂是一個招待所或接待站。在這個親情濃濃的家族小社會裡,談論鹹中的事情,是重要的話題之一。大家談學問,談做人,談社會見聞,自勉又互勵,互相感染。有時,這些哥哥姐姐們也摸摸我們幾個小弟妹的頭,說幾句鼓勵的話。也是在開通巷69号,我第一次見到了鐘健大哥的夫人一王國祯大嫂,當時她在鹹中任教。

1956年,我由少華中學國中畢業,被保送到鹹林中學。當年在家庭經濟極其拮據的情況下,我選擇了讀高中,也出于我對鹹林中學的至深情結。我兒時仰慕的陝東學府,今天可以和她零距離接近了。我終于進入我心目中的聖殿修煉。

暑假有一天,我正準備到地裡上工去。猛然擡頭看到大伯母(松軒先生夫人)拄着拐仗來了。我連忙迎上去叫到:“老媽,你咋來了?有事你叫一聲,我就到南巷(大伯母的家在南巷,我家在北巷)去辦。”伯母說:“我是夜裡(昨天)聽你鐘華哥說你保送到鹹中了。”說着,她伸手從大襟衫子的衣袋裡掏出一塊錢塞到我手裡:“娃呀,你老大那時辦學把難作紮了,一月四十都看不見他身影。有時,幾個月回不了一次家······”說着她的神情有點怅然,“我算了一下,咱們楊家女子裡面,你是第一個上鹹中,要好好念書!”此情此景,讓我實在無法辭謝這一塊錢。今天憶起這五十年前的一幕,似在昨天,又恍若隔世。半個世紀過去了,我由青少年進入了老年。對往事的回憶猶如打開了一壇陳年老窯醇香而甘美的酒,沁人心脾。

時光的年輪又前進了五十年。今天,我輩有幸逢此百年校慶,不勝欣慰。數月來,我細細搜尋舊日的記憶,與楊氏親屬懇談親人們的往事;拜訪他(她)們同期在鹹中耕耘過的學者;查閱文獻記載……一個個人物浮現出來。盡管斯人已遠逝,但雖遠猶近。

華縣 龍潭楊氏家族與鹹林中學的不解情緣

鹹中百年校慶主會場

每查到一個名字,都使我心動。感謝文字記錄下了曆史。尤其當我從文獻中看到三伯父楊叔吉,四伯父楊鶴瑞的名字時,使我驚愕了。第一次知道除大伯父松軒先生創辦鹹林中學之外,他們也曾為鹹林中學做過許多益事,而今也才知楊家還有許多人為鹹中默默地做貢獻。比如,三伯父于1922年8月被任為學校駐省代表,專門接洽領取催要省上的補助款。

在距大伯父松軒先生辭世近十年之後,1937年的8月、9月,三伯父、四伯父出任鹹林中學的董事、責任會員等職。回顧曆史,二位伯父當時都在省城供職,時值抗日戰争全面爆發,他們雖都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三伯父時任第十八陸軍醫院院長,正忙于組織救護抗日前線的傷病員。1938年元月,三百餘名傷病員為三伯父送了一塊“醫國醫人”的匾額。由此可見他為戰地忙碌之一斑),但還顧及鹹林中學的事情。我先是愕然,繼則釋然:這是楊氏家族對鹹林中學的不解情緣。更是在抗日的戰火連天之際,急于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責任感使然。

華縣 龍潭楊氏家族與鹹林中學的不解情緣

1928年11月,楊松軒(中)、楊叔吉(右)、楊鐘健(左)在華縣故居

我繼續翻閱那些已經微微泛黃的史冊,熟悉的名字一個接一個浮現在我面前。我仿佛又見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開通巷見過的哥哥、姐姐、姐夫們,為鹹中經費、師資、教學乃至發展而忙碌奔波的身影。楊鐘健,松軒先生的長子,是先生辦學最得力的助手,在鹹中的教育制度改革、教學内容的更新、教育品質的提高及教員選聘等重大事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王國祯,鐘健夫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畢業,1944年應鹹中之聘到校上課;楊芝英,先生長女,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畢業,曾在鹹中任教,後任少華女中(今少華中學)校長;楊芝芬,先生次女,1935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畢業後回鹹中任教至1955年;

楊鐘華,先生次子,西北農學院畢業後到鹹中任教,兼任園藝部主任,直到1959年離開鹹中。還有松軒先生的女婿關中哲、徐錫齡、外甥女段瑞芳等他們都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方式為鹹中的發展默默奉獻。

縱觀先生在鹹林中學執教的子女親屬,全都是大學畢業或留洋的學曆,他們學成後不謀高位,不留戀大都市的文明,而是一路風雨兼程,直奔鹹中任教。數十年來,辛勤耕耘,在鹹中育才成林。後來,根據國家發展需要,他們又能服從組織調配,赴高校任教。這反映了他們的知識與才華。他們當初到鹹中任教,是遵父輩教誨,他們後到高校任教,是服從國家需要,這一切,正是中國知識分子不計個人得失,為國為民的無私奉獻,令人欽佩,肅然起敬。

二00七年五月于北京

作者簡介:楊婉妹,生于1937年,華縣龍潭堡(在今蓮花寺鎮)人,鹹林中學高五九級學生,原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教授級進階工程師,華縣政協七屆特邀委員。

圖文來源:《鹹林中學校史》

原文作者:楊婉妹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