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群“持續深化科技引領和科技賦能是必然趨勢。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大潮下,商業銀行将會 緊跟領先科技的發展趨勢,将金融與科技緊密融合,不斷推動科技賦能金融,不斷創新金融服務的手段與方式”。3月9日,平安銀行(000001.SZ)釋出2021年财報顯示,2022年持續深化科技引領數字化經營。
2021年,平安銀行IT資本性支出及費用投入73.83億元,同比增長2.4%。平安銀行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已在精細化管理、投産效率領域有所展現。
“科技能力已經全面應用到業務、風險、營運、管理等各個方面,數字化經營的努力正不斷推進産能 提升、成本降低、風險可控,2021年成本收入比28.30%,同比下降0.81個百分點,這對于一家以零售為主的銀行屬實不易。”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在年報緻辭中稱。
全面數字化經營
當平安銀行全面深化數字化經營時,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仍有待加強。恒生電子總裁助理朱武林表示,“實體經濟”再次在兩會期間成為熱議主題,“穩增長”奠定今年經濟政策的總基調,而“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援”,則是金融行業主要的任務和目标。與此同時,随着數字經濟的發展,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加快,金融科技正在成為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平安銀行将“科技引領”作為戰略轉型的驅動力,通過打造技術能力、資料能力、靈活能力、人才 能力、創新能力“五項領先科技能力”,為零售業務、對公業務、資金同業業務數字化經營提供支撐,并在風險控制、營運支援等領域賦能。在“硬科技”領域,平安銀行推進物聯網、AI、大資料、衛星通信系統等新技術與銀行業務深度融合;創設 LAMBDA 實驗室,前瞻性探索尖端技術在金融場景的潛在應用,協同合作夥伴成功研制衛星通信終端,共同推動“平安1号”衛星、“谷神星·平安銀行數字口袋号”火箭發射,不斷賦能新型供應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并持續探索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在金融模組化、隐私安全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向“數字銀行、生态銀行、平台銀行”轉型。
“我們認為領先的金融機構與後進金融機構的差距至少在5年以上,有的甚至相差10年,并且這種趨勢還在不斷擴大。”索信達控股(03680.HK)首席執行官吳輔世向經濟觀察網采訪時表示,國有大行在數字化領域較早布局并實踐,股份制銀行紛紛跟進,在多年的持續、高比例的投入下,已在組織上激活創新轉型所需的靈活性與協作能力,并培養數字化人才及文化,提升轉型效率。
中小銀行聯盟、金融壹賬通、金融科技50人論壇聯合釋出的《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21)》顯示,随着金融科技應用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推進,中小銀行在運用金融科技推進數字化轉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很多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開放合作方面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同時面臨商業模式、資料安全、技術漏洞等方面的風險。城商行、農商行和民營銀行之間的發展差異較大,農商行由于規模普遍較小、創新能力不強等方面的限制,在金融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下面臨着更大壓力。
“資料和人才是本行的核心資源,技術和靈活是基礎保障和實施手段,創新是驅動引擎,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平安銀行年報稱,2021年末,平安銀行科技人員(含外包)超9000人。
“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缺乏技術能力和科技人才。”3月2日,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共同釋出《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21)》顯示,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高于地方商業銀行、外資行、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銀行,而農村商業銀行對金融科技投入增速較高。
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釋出的《中國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與發展問卷調查(2021)》顯示目前大陸金融機構普遍存在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缺口,城市商業銀行在金融科技人才機制建設和金融科技人才平均薪酬方面整體落後于其他類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城市商業銀行在金融科技人才市場競争中不具有核心優勢。
強化金融科技監管
“随着數字化的進一步發展,大銀行也有生存的壓力,全國的實體網點已經連續三年下降,将來銀行的格局,整個業務模式都會發生深刻的變革”。3月2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釋出會上稱。
銀行數字化轉型是中國數字經濟的具體表現之一。自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以來,“數字經濟”已累計5次被直接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銀行研究院劉晨認為,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提出“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同時采用較大篇幅對數字經濟發展進行了集中闡述,這與以往報告中相對分散的相關表述差別較大。2020年大陸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8.6%。“十四五”期間,大陸數字經濟規模将持續擴張,有望維持年均9%左右增速,預計2025年規模突破60萬億元。
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認為,金融科技已深刻改變傳統金融服務的方式和業态,在極大提高服務效率、品質和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複雜多樣的倫理問題與潛在風險,給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金融安全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金融科技倫理失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資料倫理問題。一些機構和科技人員以犧牲資料隐私為代價,導緻客戶資訊被盜用或出售,對客戶綁定的銀行卡及賬戶等敏感資訊缺乏保護的信義義務,産生相關的不良交易、限定交易、捆綁銷售等行為,導緻不公平協定。二是算法倫理問題。算法将人們的各種足迹和活動,轉變為對人們的各種打分和預測,并進行貸款評估、保險評估,規則代碼化會帶來不透明、不準确、不公平、難以審查等問題。
資訊安全治理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國家安全和競争力的重要方面,銀行作為資料密集型行業,在資訊安全領域面臨更多挑戰。近年,監管機構已出台諸多政策規範金融科技的發展。在資料倫理方面,2021年11月1日,《個人資訊保護法》正式生效,與《民法典》《網絡安全法》《資料安全法》《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共同組成一張公民個人資訊保護網。在算法倫理方面,2021年3月26日,央行釋出了《人工智能算法金融應用評價規範》,針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存在的算法黑箱、算法同質化、模型缺陷等潛在風險問題,建立了人工智能金融應用算法評價架構,從安全性、可解釋性、精準性和性能等方面系統化地提出基本要求。
在資料治理方面,肖鋼建議,深入對金融資料安全分級指南和人工智能算法金融應用評價規範的應用,建立健全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及第三方資料服務商的企業資料管理制度。在技術應用方面,進一步有效管理用于機器學習的資料來源和品質,設定偏見控制機制,防止針對特定消費者群體的歧視性服務。儲存資料管理過程和模組化方法記錄,確定可追溯性和可稽核性。
“銀行家支援對金融科技從嚴監管,重點關注對網絡資訊安全保護和資料品質管理的監管”。《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21)》顯示,45.6%的銀行家認為應繼續推進“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監管基礎設施”工作,建立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公平性和權威性的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并應在金融科技的标準和制度層面強化監管,提升監管要求的标準化、制度化水準。
“監管沙盒”作為統籌金融創新和防控風險的手段,近年被廣泛認可和應用,大陸也在積極推動監管沙盒的應用。超過3成的銀行家認為應“持續探索完善中國式監管沙箱”,利用創新性監管手段提升金融科技監管的能力和水準。
“近年來,随着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學習算法模型在金融銀行業的應用逐漸普遍與深入,算法黑箱問題、安全問題、偏見問題等也随之暴露,并成為影響金融行業健康發展的的潛在風險。”吳輔世稱,針對資料倫理問題及算法倫理問題,業界也在探索一些新技術的應用。比如隐私計算就是一種在保護資料本身不對外洩露的前提下實作資料分析計算的技術集合。其中,以聯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與隐私保護技術融合衍生的技術是主流的隐私計算技術方向之一。聯邦學習是能兼顧金融資料挖掘和保護隐私的技術,它成為一種解決金融資料壁壘和隐私保護的有效之道。
資料安全将成剛需
“中國銀行業在業務發展中積累了海量資料,銀行已将資料作為自身重要資産及核心競争力。”《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21)》顯示,目前資料治理領域存在資料産品權屬不明晰、交易秩序尚未形成等問題,制約了銀行業經營效率及轉型發展,資料治理亟待加強。
“目前無論是嚴監管的推動,還是數字化的驅動,資料治理對于金融機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銀行業來說,目前資料治理的建設重點是資料安全、中繼資料、資料架構、資料服務等領域。銀行機構需形成以治理為基礎,以價值為核心的資料戰略願景,全面實作資料價值,提升管理經營能力。”吳輔世稱。
“資料安全将會成為未來商業世界的剛需。”同盾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蔣韬稱,在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兼顧資料要素價值和資料安全保護是一個事關未來的問題。資料要素具有邊際成本低、規模效應大、流動性高、可複用性強等差別于傳統生産要素的新特點。隐私計算可以在多個機構間建構統一、安全、高效、合規的多源資料應用生态系統,進而提供更豐富、高品質的資料服務,為社會發展創造更多價值。
“隐私計算不能解決資料治理的所有問題,它會從資料安全,流通安全等次元去解決資料治理的問題,進而能夠幫助資料資産的使用從無序走向有序。”藍象智聯創始人、董事長童玲向經濟觀察網表示,随着數字經濟的發展,隐私計算将不局限于金融行業、營運商行業,而是會應用于更多行業,比如3月7日工信部釋出的《車聯網網絡安全和資料安全标準體系建設指南》就強調“資料安全”,簡單地說,隻要有資料流通需求的行業,就一定有對隐私計算技術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