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1月28日,“2022和光同晨”正和島年會在清華科技園創新大廈舉行。

正和島副總裁、總編輯陳為在年會上作了主題為《抓本質,打勝仗》的分享。本文為演講内容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口 述:陳為 正和島副總裁、總編輯

編 輯:花先聲

來 源:正和島

去年年會的時候,我說我們今年要做一本書,争取超過我們之前出的《本質》。

當時可能有同學覺得是不是在吹牛,因為《本質》當時賣得很好,3年銷量過了10萬冊。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不是吹牛,是謙虛,不是超過,是秒殺——《打勝仗》5個月銷量就過了10萬冊。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本質》和《打勝仗》兩本書形成了正和島的“紅與黑”,也構成了一種深刻的内在邏輯,分别是因果關系和條件關系:

因為抓住了本質,是以打了勝仗;隻有抓住本質,才能打勝仗。

《教父》裡說:半秒鐘看清事物本質的人和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注定會是不同的。我個人很喜歡本質這個主題,是以今天分享3個和本質相關的思考。

01、人脈的本質

大家都在關注人脈、經營人脈,有沒有人想過:人脈的本質是什麼?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我們來看這4位老師:

第一位,田濤老師,華為進階顧問。

第二位,宋志平,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非常厲害,做出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國企的夾縫中做成了大事,而且不出事,非常了不起。

第三位,王志綱,著名的策劃大家、戰略咨詢專家。以前媒體喜歡造神的年代把王老師稱為“地産教父”,碧桂園就是靠他的策劃一炮打響,國内規模大一點的地産公司基本都請他做過策劃。

第四位,金惟純,暢銷書《人生隻有一件事》作者。金老師被稱為“台灣新聞界第一才子”,是馬英九跟李敖都十分欣賞的人物。

這4位老師有什麼特點?都很厲害,水準很高。但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我們的作者和好朋友,甚至在酒局飯桌上都對在下以老弟相稱。一開始我也很惶恐,人家都是大家前輩,咱是一介晚輩,憑啥和人家成為好友、知音、忘年交呢?

冷靜地想了一下,根本原因可能還是我們創造了價值,打造了一個高品質的廣受認可的嚴肅媒體,為人家提供了一個理想中的言論陣地與思想舞台。

比如王志綱老師,剛認識、接觸的時候,他老人家已經計劃金盆洗手、退隐江湖了。我們請他來寫公号專欄,寫了兩年,反響很好,很多高層上司都來找他。後來又幫王老師出書,介紹王老師認識俞敏洪老師,等等。當然,王老師也給我們貢獻了很多流傳一時的10萬+爆款文章,從沒提過稿費的事兒。

這就是互相加持,相得益彰。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由此我們對人脈有一個思考:原來我們覺得人脈是到處去尋覓貴人,是誰能幫我們,但真正的人脈其實是你能幫到的人。

劉潤的這句話我覺得講得很到位,“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價值是根本,人脈隻是結果。

02、媒體的本質

對我們内容團隊而言,核心就是紮紮實實地做好内容品質,創造媒體價值。那麼,媒體的本質是什麼呢?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這4位大家都知道,是革命家、解放者,但他們的第一标簽其實并不是這個,是媒體人。

他們分别是《萊茵報》《火星報》《湘江評論》《新青年》的主編。

學新聞的同學基本都知道,馬克思有很多論述新聞自由的觀點;列甯早期在填寫個人資料時,職務裡寫的就是新聞工作者;毛澤東非常善于“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陳獨秀深谙舊學,卻緻力于以新媒體為旗,引領新青年,塑造新文化。

媒體在他們手裡是非常厲害的武器。毛澤東稱魯迅的雜文是“匕首與投槍”,評丁玲的小說是“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可以了解為,在革命年代,一篇10萬+的文章要頂3000挺AK47。

理性年代,媒體的作用又是什麼呢?我非常認可的傳播學大家麥克盧漢有幾個核心觀點,值得思考。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第一個,“地球村”的理念,大家知道是他提出來的。

第二個,人體的延伸。今天我們覺得手機基本成了半個人體器官,麥克盧漢在幾十年前就提出來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包括熱媒介、冷媒介,媒介即資訊等,回過頭來看,極具洞見性。其實資訊這個詞我們可以展開來看,從詞源學的意義上什麼是“信”?誠信、相信、信義、信譽,這些詞彙裡的“信”都跟可靠、确定性有關。“息”呢,安息、休息、停息、生生不息,也跟穩定、确定性有關。

在不确定的時代,資訊具有撫慰人心的功能。

是以,我們會發現,媒體具有兩種功效:

在革命年代,它能鼓動人心,摧枯拉朽;

在理性年代,它能安定人心,導人向善。

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隻顧解釋世界,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改變世界!我們把這句話稍加改造,就可以得出媒體的本質——通過解釋世界來改造世界。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媒體從來都不隻是現實社會的映射和鏡像,而是具有強大的改造現實社會的功效。我們一直有一個追求,要在商界建立一種新風尚、樹立一種新文明。它是口号嗎?是高調嗎?我覺得不是,它就落實在我們非常具體的新媒體産品中。

比如前一段時間我們寫了一篇納微公司江必旺的文章《一個最窮農村娃,如今公司300多億!這個福建人,全憑6個字》,江總看到這篇文章之後說:“我看到你們寫的這個文章,比公司上市時候還要高興。”這是他的原話。包括我們對豪邁集團的報道(《中國“最低調公司”:老闆欠債96萬創業,全員不打卡,卻拿下全球第一》),也得到其創始人張恭運極高的評價。

這些文章發出去後很快就10萬+了,為什麼?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他們非常契合社會大衆對企業家的預期,他們都是專精特新企業,真正的企業家就是紮紮實實做産品、做服務、搞研發、搞技術的。如果我們今年能挖掘出幾十個江必旺、張恭運這樣的企業家案例,社會大衆對企業家的形象認知就會為之一新。

03、企業家的本質

我們天天跟企業家打交道、天天研究企業家,有沒有認真想過企業家的本質是什麼?

前年的廬山之行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在山上,一位計程車司機告訴我,廬山在疫情之前每年有6000萬人次去廬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去?

說白了還是因為李白給廬山寫的軟文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引人聯想,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這個奇觀。真去現場看了之後又會大失所望,因為隻有很小一股水,是以當時大家就明白了有一種修辭手法叫“誇張”,隻是這誇張也太過誇張了。

為什麼李白1000多年前寫的詩到現在還能創造這麼大的價值?為什麼2000多年前“軸心時代”的著作,現代人還在反複品讀?當時我就思考,什麼樣的人能夠穿越時間之河,把自己的價值一直往下傳遞呢?最後發現,無非4類人: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第一類,藝術家。

藝術家是我們很羨慕的,因為他以天才行世,有兩大自由:

第一,人格自由。隻要他有好作品,其實别人并不在意他是什麼樣的人格和人品。很多藝術家作品好,但人格其實是在作品流傳過程中被合理化、美化以至神化了。如果我們真去翻看曆史,很多藝術家都是渣男渣女。

李白對廬山瀑布的描述隻是誇張,對自然界的評價其實無傷大雅,何況這個瀑布在曆史長河裡也會有變化,隻是他對人的評價也不太靠譜。比如說“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一聽這句詩,你會覺得韓荊州這個人得多了不起啊,才能給出這麼高的評價。

但史學家告訴我們,韓荊州其實是一個很無聊、甚至無能的官僚,李白為了能讓他舉薦自己做官,真是阿谀至極。是以藝術家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但是他有人格自由,他有作品,是以我們沒那麼介意。

第二,人性自由。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發乎人性的。人性有什麼特點呢?說穿了人的行為都跟生存、繁衍有關,但藝術是一個例外。聽到一首動聽的歌曲、看到一幅美妙的繪畫,它其實跟生存、跟繁衍沒有任何關系,但你就是會很開心。

藝術家突破了人性上的禁锢,為我們帶來了自由,是以,一副梵高的畫,能頂上好多人好幾輩子的收入。

第二類是思想家。

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今天張瑞敏還在反複閱讀,柏拉圖的《理想國》仍然是歐美大學生的熱門讀物。我們今天的科技成果日新月異,但人類的很多思想成果,其實沒有超越“軸心時代”的一些認知。

大家看《覺醒年代》也會發現,當時對于中西文化的認識,在一些方面是比當今社會還要深刻的。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第三類是專門家。

就是科學家、曆史學家,等等,霍金、愛因斯坦、湯因比肯定是能一直流傳後世的。

第四類是實務家,主要就是企業家跟政治家。

那麼回到企業家本身,企業家精神到底是什麼?有很多觀點、很多論述,前些年大家比較多地說到冒險,但是很多人也會想到,冒險不隻是企業家的特質,海盜也會冒險啊。然後有人說到創新,但政治人物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創新,比如說,鄧小平就有很多創新。是以,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張維迎說他研究了30多年還是沒搞清楚,企業家精神到底是什麼。

我們覺得熊彼特說的是比較可靠的,“企業家不是一種階層,而是一種狀态”。

這就解釋了很多人的疑問,比如說陸正耀算不算企業家?如果用熊彼特這個理論就能解釋,他認真做神州租車的時候就是企業家,當他瑞幸造假的時候他就不是企業家。包括退休的企業家算不算企業家?按這個觀點,退休以後可能就不是企業家了,因為他已經不在創新的狀态了。

但這個可能還不夠深入,說了企業家精神是什麼,沒有說它從何而來。企業家一生奔忙,把自己的心血、時間與健康都投諸于事業的熔爐,也隻有少數人能取得成功,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其實是不劃算的。那麼,為什麼有少數人願意吃很多苦,去舔刀尖上的一點蜜?為什麼他們甘願殒身不恤,去成為火山口上的一隻飛鳥?

如果我們不是在商言商、就企業家論企業家,而是把企業家作為人類優秀分子的一部分來研究他的精神結構,就會發現,企業家和政治家、科學家、思想家的精神核心其實有很強的一緻性。

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幾句話。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第一句是丘吉爾說的,大家都是蟲子,但是有的蟲子會飛翔、會發光。然後宋志平會長上次在我們年會上講的,但丁的《神曲》裡面的這句話,“你看那犁地的農民,死神一直跟着他”。還有,英國詩人托馬斯寫給自己垂危之際的父親,“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

從中我們能看到很強的一緻性,都是對于死亡和黑暗的反抗,對于自由和光明的探尋。

是以,如果鬥膽給企業家精神下一個結論的話,我覺得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是——讓自己發光,将别人照亮。

青史留名的,無非這4類人

8分鐘的時間可能也差不多了,最後這句汪國真的話送給大家:

“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