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增收不增利,小牛電動的資本故事快講不動了

增收不增利,小牛電動的資本故事快講不動了

文/吳辰光、高恒

3月7日晚,小牛電動公布了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報。資料顯示小牛電動在第四季度的營收為9.861億元,同比增長46.7%;淨利潤為4760萬元,同比下滑18.1%。毛利率22.6%,2020年第四季度為25.2%。2021全年營收為37.05億元,同比增長51.6%;淨利潤為2.26億元,同比增長33.7%;毛利率21.90%,2020年毛利率為22.9%。

小牛電動表示,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較高和産品結構不同。

業務方面,2021年,小牛電動的總銷量為103.79萬輛,同比增長72.5%,也是其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銷量分别達到98.8萬輛和4.9萬輛。

财報釋出當日,小牛電動股價下跌16.86%。。

雖然小牛電動CEO李彥對2022年及未來的業績增長充滿信心,但資本市場的失望态度正越來越高。實際上,自小牛電動上市以來,股價整體一直在往下走,其電動智能的光環正在退下,能給資本市場講的故事真的不多。

“以價換量”并不是好選擇

小牛在财報中表示,收入的增長主要是因為公司電動車銷量的增長。四季度,小牛電動的總銷量為23.82萬輛,同比增長58.3%,其中中國市場的銷量為20.52萬輛,同比增長49.2%,國際市場的銷量為3.29萬輛,同比增長155.8%。

價格方面,2021年,國内市場上,小牛電動每輛均價為2959元,同比下滑8.8%,這是小牛電動首次下滑至3000元以下,而海外市場的每輛均價為6597元,同比下降31.9%。

此外,小牛電動在2021年還釋出和更新了包括GOVA F0在内的多款産品,價格進一步下探,起售價最低至2499元。

上述舉動似乎表明,小牛電動希望通過降價來換取市場。

對此,艾媒咨詢CEO張毅向鋅财經表示,對于銷售型的公司來講,降價換市場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與網際網路免費擷取使用者,增值服務賺錢的模式不同,電動自行車還是賣産品本身。站在資本和股東的角度,不管賣多少,能給股東回報多少錢,才是最關心的。是以小牛電動想用降價換市場的邏輯很難成立。

據頭豹研究院資料顯示,2016年至2020年,中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由2.38億輛增長到2.93億輛,預計2021年保有量為3.08億輛。

從廠商來看,市場還是牢牢掌握在傳統兩輪電動車企的手上。2021年,雅迪全球電動車銷量突破1380萬輛,愛瑪達到900萬輛,台鈴則是800萬輛。

如此看來,小牛電動的百萬銷量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産業時評人張書樂表示,在智能體驗缺乏颠覆式創新,難以和傳統廠商形成真正差異化之下,以低價擴張市場佔有率成為了小牛打破瓶頸的一個快捷方式,但并非如此,小牛隻會在傳統廠商也逐漸加入智能化元素後,份額慢慢消磨殆盡。

賽道擁擠競争加劇

對于小牛電動現在的處境來說,不僅前有傳統廠商堵截,後面還有追兵哈啰、九号, 顯而易見,小牛電動求變的背後是賽道競争的加劇,現在從配送、出行、等方面消費者對于電動兩輪車的需求都在不斷增。

和小牛電動同樣打智能牌的九号近期釋出的業績顯示,2021年總收入為91.27億元,同比增長52.04%。遠遠高于小牛電動的收入。

2021年初進入賽道的哈啰出行,得益于自身的網約車鍊條等優勢,2021年建設專賣門店3562家,年增長率高達1358%。這一資料也超過了小牛電動。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小牛電動在中國的特許經營店數量為3108家。

對于追兵,張書樂表示,九号與哈啰,前者更偏重于創新和技術躍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兩輪電動車廠商。後者有自身的網約車鍊條和消費場景,本質上都和正在與傳統兩輪電動同質化混戰的小牛電動,形成了差異化,在存量市場上對小牛電動的直接沖擊反而不如傳統廠商,但對基于智能體驗和場景拓展的潛在增量市場上,則對小牛電動形成了強大壓力。

“兩輪電動車本身缺乏中高端市場的拓展能力,此前亦有以外形設計去進擊中高端市場的嘗試,但缺乏突破力。是以,各路廠商殊途同歸、選擇以價格戰方式先穩定市場佔有率,再徐徐圖之。對于小牛來說,越發空間狹窄。”張書樂告訴鋅财經。

網際網路玩法或死路一條

面對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增收不增利的小牛電動未來還怎麼走?

張書樂認為,小牛電動正在退下光環,其所謂的電動智能,在整體看來也大體沒有特别的體驗可言,和傳統兩輪電動之間差異不大,資本市場對其電動智能的故事開始有所“失望”,僅僅靠營收不足以彌補市場信心。“智能體驗和場景拓展,是小牛起家的口号,隻有口号落實,才能活下去。”他說道。

張毅則指出,電動自行車這個行業的可暢想的故事性不強。電動自行車并不具備電動汽車那樣的帶動效應,如帶動軟體、終端裝置、周邊服務等,想象空間相對很窄。賣電動車要做到的就是市場要足夠大,以及利潤表現要足夠好,否則對資本的吸引力就不夠。

而從長遠看,消費者對電動自行車的選擇,最重要的還是成本效益。品牌屬性決定了使用者的獲得感、榮耀感,電動自行車通常服務的是中低端使用者,并不像買豪華品牌汽車的使用者有獲得感和榮耀感。是以在這個市場上競争,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去通過研發技術手段去降低生産的成本,以合适的價格提高産品的銷量。

在張毅看來,用網際網路那套玩法去做電動自行車,一定是死路一條。從小牛上市以來市值的表現,就很明顯的發現,資本不接受這種故事的誘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