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長行原創丨春天的采摘(散文)

周長行原創丨春天的采摘(散文)

春天的采摘

文/周長行

家人常常為我總是憋在家裡犯愁,于是想盡法子讓我從書房裡走出來,春天一定不能錯過,還硬性規定至少大禮拜天(星期六、星期天)必須放下癡迷的“讀與寫”去擁抱春天。夫人踴躍當“監工”,每次都是她硬把我拽到郊外去。

我是從發表《立春遐想》那篇小文的第二天開始堅持出門探春的。看來不能光“遐想”,還要到戶外分享春天的賜福。比如在麥浪滾滾的田野裡沐浴明媚的春光,比如沿着大運河的柳堤呼吸濕潤涼爽的空氣,比如到柔軟的草地上真切感受“遙看草色近卻無”的韻味,比如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勘探“花與果”的來龍去脈,等等好多的“比如”正等待我的涉足。但是,我走出家門,卻很難走出“牽絆”,很難擺脫那種“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誘惑。

先說說我們出門必帶的“裝備”,一是足夠大的塑膠袋子,雙挎的背包或許更好。二是至少一到兩把鏟子。三是提一根帶鐵鈎的竹竿。這是要幹嘛呢?但凡從三年自然災害中過來的人,擁有“瓜代菜”生活閱曆的人,一看這玩意兒,就心知肚明了。但凡“心知肚明”的同胞,又差不多會擁有類似“裝備”,同樣的動機和行蹤。

其實,任何“獵槍”都是為了獵物。幹脆直說,我們帶“裝備”出城就是去尋找荠菜、苦苦菜、蒲公英、萋萋芽、馬齒笕和羊蹄子棵等野菜,如果順道遇見恰到好時候的柳芽或楊樹上的毛毛蟲或槐花或榆錢等一切能用來“憶苦思甜”的這葉那花,竹竿就會派上用場,我們就會逐一将“遇見”收入囊中,然而必須提醒一句,一定要文明采摘吆!

人們常說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春華秋實什麼的,其實,春天也是采摘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不信你看,但凡有“獵物”的地方,總會有三三兩兩的“獵人”在忙碌。在挖野菜的現場,清一色的“低頭族”,男男女女,東看看西瞅瞅,嗨嗨地打着招呼,還有發現“新大陸”時的驚呼聲!“獵人”們有時還熱烈交流切磋野菜的烹調技藝呢……

本來是說好了的,出門就是為了讓我散散心,到處走走,莫辜負了大好春光,然而,讓人無奈的是夫人隻要見到野菜,就會“一頭撞到南牆上”。她采摘野菜的精神頭十足,也可以用“锲而不舍”來形容。“獵物”多時,她要讓我和她一起又鏟又挖,忙個不停。“獵物”少時,我們就要“衆裡尋它千百度”,“拉網式”搜查,沒完沒了,尋尋覓覓,一直忙到末班車進城,她才肯善罷甘休。滿載而歸的時候,也是我疲憊不堪的時候。

是以,說實話,大部分老年人忙活野外采摘,是沖着過去的記憶而去,卻很少有人能在現實的滿眼春色裡陶醉一番。是以筆者建議一些老年朋友,自然也包括年輕朋友,最好不要在哪一項活動上“孤注一擲”。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季節,要争取多一點浪漫曠達、漫遊四方的選項,打開視野,敞開心扉,多多益善,讓春天喚醒您的童心,讓春天還您一個遠離塵嚣的“桃花源”,讓春天多多給您饋贈樂不可支的機會和美景。既滿足一下采摘野味的興趣,又能“采摘”到春天裡的更多快樂和雅興,豈不是皆大歡喜!

設若如此,這個春天您才算沒有白過……

(随筆于2022年3月9日)

周長行原創丨春天的采摘(散文)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汶上縣南站鎮黃南村。1969年2月參軍入伍。1990年9月轉業回地方供職于濟甯電視台。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資深記者、詩人。出版有長篇報告文學《鲲鵬騰飛的地方》、長篇傳記文學《不醉不說 喬羽的大河之戀》《喬羽戀歌》《偉大的我們》《大浪淘金》等。曾主筆撰寫中央電視台39集大型電視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鐵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大京九解說詞》已被中國傳媒大學作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後,緻力于網絡文學的寫作,以其接地氣、獨立特行的作品獲得國内外讀者好評如潮。“作品至上,讀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奮力筆耕下潛民間的動力和目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