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位于歐洲的東部,是歐洲除了俄羅斯以外的第二大國,同時也是蘇聯第三大加盟共和國,僅次于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從曆史上來說,東部烏克蘭一直是基輔羅斯的核心領土,也是近代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烏克蘭由于地處俄羅斯的腹心位置并且與波蘭等歐洲國家接壤,是以俄烏之間的沖突必然和俄羅斯與東歐的曆史緊密結合。
10世紀前後,東斯拉夫各部落在今烏克蘭地區結合形成古羅斯部族,并建立了基輔羅斯國家。12—14世紀,由于封建割據,古羅斯部族逐漸分裂成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三個支系。基輔羅斯在13世紀被蒙古人的金帳汗國占領。約從14世紀起,烏克蘭人開始脫離古羅斯而形成具有獨特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單一民族。13—15世紀,烏克蘭曾先後抗擊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從14世紀起經曆了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等國的統治。17—19世紀,在第聶伯河中遊一帶以基輔﹑波爾塔瓦和切爾尼戈夫為中心形成了烏克蘭現代民族。
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請沙俄來統治,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并,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從1772年起,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國開始瓜分波蘭聯邦。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1918年屬于奧地利)以外,烏克蘭其餘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實作國家獨立的波蘭不可避免地成了協約國和同盟國間互相削弱對手的工具,并且這些國家也以實作波蘭獨立為誘餌來拉攏波蘭。如1916年12月俄、英、法等國公開表示願意幫助波蘭建立一個自由的波蘭政府。但這畢竟是帝國主義國家的謊言。在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中成立的彼得格勒勞工與士兵代表蘇維埃才真正宣告“波蘭在國家和國際關系上享有完整獨立的權利”。

二月革命中的勞工遊行隊伍
1918年10、11月奧匈帝國和德國這兩個曾經三次參與瓜分波蘭的國家趨于崩潰,為波蘭複國形成了有利條件。1918年8月29日,蘇維埃政府頒布法令,決定廢除沙皇俄國有關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和檔案。英、法、美等大國也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希望看到一個獨立的波蘭。在協約國的支援和幫助下,波蘭複國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但這同樣擺脫不了協約國利用波蘭的關系。
1918年10月23日,終于在華沙組成了波蘭政府,由畢蘇斯基上司。在一戰解決波蘭問題的過程中,涉及了蘇波邊界的問題。西方大國考慮建立一條對蘇聯的“防禦線”。在協約國的支援下,波蘭政府擅自派軍隊控制了西烏克蘭,并且占領了維爾紐斯,士氣很盛。12月8日,協約國大國上司人會議宣布,波蘭有權把自己的行動機構設立在直到原俄國和匈牙利的邊界,即直到東加裡西亞以外的原俄羅斯帝國的領土之上。這實際上是從法律上确定了波蘭的最後邊界,而當時的波蘭元首畢蘇斯基将軍也正是這樣認為的。不過這個魯莽舉動的直接後果就是導緻了1920年蘇波之間的一場戰争。
1921年3月波蘭與蘇聯簽訂了《裡加條約》,雙方承認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劃定了波蘭東部邊界(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劃歸波蘭)在寇松線150英裡處(波蘭獲得了寇松線以東,先前受俄羅斯統治的領土。這片領土随後形成了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東部省份,包括利沃夫省東部、新格魯代克省、波萊謝省、史坦尼斯拉維夫省、塔爾諾波爾省、維爾紐斯省和比亞韋斯托克省東部)。這樣雙方結束了戰争,但蘇波之間的這場戰争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對蘇波關系的繼續發展帶來了深刻的消極影響,這種影響直到今天都難以消除。
由于《裡加條約》的存在和蘇、德、波三國之間的領土糾紛,波蘭對于來自東西兩面的軍事威脅感到恐慌,尤其是德國在希特勒上台後重整軍備,這更加使得華沙的上司們驚恐不已。在1939年5月中旬德國外交部長就毫不掩飾地公開表示,德國有意與蘇聯締結針對波蘭和英國的條約。當英、法、蘇三國會議因為英、法對蘇聯的猜忌而很難再取得實質性的成果時,蘇德卻于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同時也簽訂了一份《秘密附加議定書》,它規定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條約中涉及波蘭的條款是:“屬于波蘭國家的地區如果發生領土和政府變動,德國和蘇聯的勢力範圍大體上以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一線(寇松線)為界。”蘇德簽訂的這個條約及其議定書為納粹德國發動侵略波蘭的戰争鋪平了最後一條道路,也為日後蘇德兩國共同瓜分波蘭奠定了基礎。
蘇聯緊跟德國在1939年9月17日入侵波蘭,很快就到了商定的西部邊界。9月22日,蘇德兩國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現布列斯特)舉行聯合勝利閱兵式,以慶祝他們的成功。德國第三帝國和蘇聯9月29日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确定了雙方的邊界,也确定了他們的友好關系。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共産黨政府成立,并馬上宣布想要加入蘇聯。至此,烏克蘭西部(波蘭東部省份)和東部烏克蘭整合為統一的烏克蘭并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曆史格局最終定局。
蘇聯閱兵
1943年12月24日,蘇軍的烏克蘭第1、2、3、4方面軍的部隊發起了右岸烏克蘭戰役,這次戰役的目的是反攻被德軍占領的烏克蘭。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入蘇聯的西部烏克蘭在二戰期間表現出了親德的傾向,一支親德的烏克蘭遊擊隊甚至擊傷了蘇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司令瓦圖京,并導緻這位“坦克戰天才”在40多天後去世。
從後世曆史研究的角度來看,蘇軍在右岸烏克蘭戰役後發起的幾次大規模進攻戰役,幾乎奠定了未來蘇聯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立陶宛、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加盟共和國的疆域,并為現階段蘇東地區的地緣糾紛埋下了伏筆。尤其是蘇軍在戰後屯集重兵在喀爾巴阡軍區的利沃夫和穆切卡沃等地,掌握了東歐鎖鑰,随時可以突入東歐腹地,威脅華約盟國。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境内留下了龐大的蘇軍部隊,俄羅斯與烏克蘭圍繞蘇聯的軍事資産進行了反複的鬥争。烏克蘭是俄羅斯對獨聯體政策中最為重視但同時也是最為複雜和薄弱的環節。曆史的恩怨,“文明離婚”後的遺産紛争以及對國家利益和安全、獨聯體以至歐洲安全看法的分歧,使這兩個地理上比鄰而居的斯拉夫國家關系冷淡,難于親近。在庫奇馬當選後,俄烏關系有所改善,并朝着夥伴關系的方向發展。兩國關系的發展前景不僅關系着俄羅斯西部安全環境,而且對于獨聯體的未來發展和俄羅斯在未來歐洲安全體系中的地位将産生重大的影響。
俄羅斯和烏克蘭,包括白俄羅斯在内,在推動蘇聯解體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随着蘇聯的解體,兩國的合作關系被嚴重削弱,沖突和争鬥接踵而來。首先是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性質問題。俄羅斯認為它是由蘇聯各共和國在互相承認和尊重國家主權、自決權、平等原則等基礎上組成的具有聯邦或邦聯性質的實體,聯合體将保持統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空間;而烏克蘭則反對建立任何形式的超乎國家之上的聯邦或邦聯,反對賦予獨聯體國際法主體的地位,并以實際行動打破俄羅斯的幻想。
俄羅斯主張在蘇聯解體後一段時間内保持武裝力量的統一,烏克蘭則緻力于早日組建本國的軍隊。1991年9月初,烏克蘭就成立了自己的國防部,組建了一支3萬人的武裝,10月22日,烏克蘭議會通過《烏克蘭國防法》和《烏克蘭武裝力量法》。烏克蘭獨立後,其建軍步伐加快。原蘇聯14個軍區有3個在烏克蘭,共布置陸軍正規師22個,空軍作戰飛機845架,還有蘇聯四大艦隊之一的黑海艦隊。
黑海艦隊
1992年1月初,烏克蘭宣布,除戰略部隊外,駐紮在烏克蘭的所有軍隊均屬烏克蘭總統指揮。同時烏國防部要求全體官兵,不管來自哪個民族,均應宣誓效忠烏克蘭,否則将被迫離開部隊,或調往其他獨聯體國家。此舉遭到俄羅斯反對。時任獨聯體聯合部隊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向各地司令部拍發電報,要求他們效忠俄羅斯。針對俄羅斯要保持武裝力量統一的主張,克拉夫丘克總統于2月19日聲明,獨聯體既不是國家,又不是邦聯或聯邦,不應有統一的武裝力量。烏克蘭拒絕在獨聯體軍事協定上簽字。
烏俄在軍事力量上争奪的焦點是黑海艦隊的歸屬問題。黑海艦隊始創于1783年,現擁有各種艦艇約380艘,有官兵10萬人,其中大型水面艦隻45艘,潛水艇14艘,飛機和直升飛機300架,其司令部設在克裡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港。1991年12月30日,在明斯克召開的第一次獨聯體首腦會議達成協定,決定把蘇聯的戰略力量歸獨聯體統一指揮。但在對“戰略性”的了解上,烏俄分歧很大。俄羅斯認為應把執行戰略任務的軍事力量,包括黑海艦隊,視為戰略力量,烏克蘭反對,認為戰略力量隻包括核武器和擁有核武器的部隊。1992年1月3日烏克蘭宣布将其境内的原蘇三個軍區和黑海艦隊置于自己的管轄之下,由此引起軒然大波。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聲明“黑海艦隊過去是、現在是,将來仍然是俄羅斯的,任何人,包括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都别想把黑海艦隊從俄羅斯手中奪走”。兩國在黑海艦隊歸屬問題上沖突日趨尖銳,4月6日和7日烏俄兩國總統相繼釋出指令,宣布黑海艦隊歸自己管轄,兩國關系越發緊張。為防局勢激化,兩天後兩國總統又收回自己的指令。1992年6月23日,兩國總統在達戈梅斯會晤并簽署發展兩國關系的協定,雙方同意就以黑海艦隊為基礎在黑海建立俄羅斯海軍艦隊和烏克蘭海軍艦隊問題繼續進行協商,通過談判解決問題。7月21日,黑海艦隊一艘護衛艦逃往烏克蘭的敖德薩港,烏方派出接應的戰鬥機和炮艇險些同前來攔截的俄羅斯艦隻遭遇。黑海艦隊的問題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1 9 9 2年8月3日,俄烏兩國總統在雅爾塔會晤,簽署了一項共同管理黑海艦隊的協定,規定黑海艦隊脫離獨聯體,艦隊将在烏俄雙方間劃分,在1995年底前的三年過渡期限内,黑海艦隊是俄烏兩國聯合艦隊,由兩國總統聯合指揮。但是, 烏俄雙方在黑海艦隊基地與海岸設施歸屬問題上的分歧始終未消除, 兩國間不斷發生摩擦, 艦隊内部烏俄軍人分歧也時常發生。1993年5月,黑海艦隊輔助艦艇擅自升起了俄羅斯海軍的安德烈旗,烏克蘭國防部下令停止對這些艦隻撥款,并賦予這些艦隻以“外國船隻的地位”,其在烏克蘭停泊将被視為違犯烏克蘭法律,導緻黑海艦隊歸屬之争再度激化。
烏克蘭士兵
為根本解決問題,烏俄兩國總統于1993年6月17日在莫斯科會晤,并達成關于在黑海艦隊基礎上建立俄羅斯艦隊和烏克蘭海軍的決定。規定從9月份起,在1995年底前完成分割艦隊的工作;艦隊的各兵種,水面艦隻、潛艇、空軍、海岸部隊、機構、戰鬥保障措施、技術和後勤保障設施、武器彈藥、軍事技術裝置和黑海艦隊的其他動産應按對等原則在烏俄間配置設定;俄方将參與俄羅斯海軍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港及俄海軍駐紮的烏克蘭其他城鎮的建設;在艦隊未分割前,艦隊撥款由俄烏雙方各出50%。該協定最終解決了長期困擾兩國關系的黑海艦隊問題,但該協定能否執行還是個疑問。
1993年6月25日黑海艦隊司令部軍官會議和29日的艦隊軍官代表會議均表示拒絕執行俄烏分割艦隊的協定,要求置于俄羅斯獨家管轄之下。烏克蘭海軍軍官聯合會30日向烏克蘭總統和議會提議盡快準許劃分黑海艦隊的協定。對此,葉利欽總統于7月1日聲明,俄将堅決忠實于雙方就黑海艦隊已達成的協定,并呼籲黑海艦隊官兵保持克制,嚴格遵守紀律,聽從艦隊司令部的指令。但俄羅斯議會也反對分割艦隊,支援保留統一艦隊的主張,還于7月9日通過決議,聲稱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市屬于俄羅斯聯邦,俄羅斯從未把塞瓦斯托波爾市的主權交給任何人,1954年交給烏克蘭的隻是克裡米亞州的一部分。烏克蘭拒不接受俄議會的決定,認為它破壞了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并希望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在一項聲明中宣布,俄羅斯議會的這項決議違背聯合國憲章,是無效的。但俄議會一意孤行,拒絕考慮聯合國安理會的聲明。塞瓦斯托波爾歸屬問題成了烏俄間又一有争議的問題。
事實上,烏克蘭獨立後,西方并未予以重視,未向烏提供切實有效的援助,俄羅斯也在油、氣價格上不斷對烏施壓,烏便欲拿核武器作為讨價還價的資本,正如克拉夫丘克所說:“我們不願犯傻,我們不願意因交出我們的飛彈而赢得掌聲,然後被人遺忘。”俄烏雙方多次就此問題磋商,俄願意向烏提供安全保證。1993年1月15日,雙方還達成用核燃料換核武器的初步協定。但因烏對俄存有戒心,為與俄抗衡,烏無意盡快失去核國家的地位。1993年7月2日,烏克蘭議會宣布擁有蘇聯部署在其領土上的所有核武器,拒不作任何轉交。
克裡米亞半島歸屬之争從烏克蘭獨立開始,就一直是俄烏紛争的焦點。克裡米亞半島位于原蘇聯歐洲部分的南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雄踞黑海腹地,向東延伸出刻赤半島,緊鎖住亞速海出口,北以彼列科普地峽與烏克蘭大陸相接,是黑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該島是在1783年俄土戰争後被沙俄吞并的,十月革命後歸俄羅斯管轄,1954年2月,為紀念烏俄合并300周年,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下令将克裡米亞州劃歸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當時有居民262萬,其中俄羅斯族占多數,共170萬人,烏克蘭人有70萬,鞑靼人有17.3萬。在1991年12月1日全民公決中,克裡米亞僅以微弱多數投了贊成票。
俄羅斯年輕士兵
1992年1月23日,俄議會在抵制烏克蘭要求分享艦隊的同時,提出重新審議1954年将俄羅斯的克裡米亞州劃歸烏克蘭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并于5月21日通過決議,宣布1954年蘇聯把克裡米亞劃歸烏克蘭的決議不再有法律效力,并要求俄、烏和克裡米亞三方就半島地位進行談判。烏克蘭立即作出反應,聲稱“烏克蘭将不接受來自任何方面的任何領土要求”。2月6日烏議會通過決議,重申克裡米亞是烏克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時,島上俄羅斯人要求重返俄羅斯的呼聲高漲。1992年2月26日半島議會通過“克裡米亞共和國法律條例”,決定删去原憲法中“克裡米亞是烏克蘭的組成部分”,并打算在适當時機就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烏中央議會前往半島談判,4月29日烏議會通過決議,恢複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的地位。6月1日烏議會和半島議會達成妥協,半島議會收回要實行國家獨立和舉行公決的決定。9月25日克裡米亞議會通過了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載明它是烏克蘭境内的一個國家,克裡米亞公民也是烏克蘭居民,克裡米亞紛争暫告平息。
雖然烏克蘭議會當時以這種形式使得克裡米亞留在烏克蘭,但是全世界所有的分析家都認為克裡米亞問題今後還有可能再現。1993年6月黑海艦隊軍官反對分割艦隊,要求置于俄羅斯獨家管轄之下,克裡米亞居民也舉行集會,要求傳回俄羅斯。由于烏克蘭經濟危機比俄羅斯更嚴重,且克裡米亞居民多為俄羅斯人,克裡米亞歸屬問題從那時起一直是影響兩國關系的敏感問題。烏克蘭在鞏固獨立成果的過程中, 與俄羅斯産生了嚴重的沖突和分歧,1993年1月烏克蘭拒簽獨聯體新章程,更加重了俄羅斯的不滿。
2014年3月16日,克裡米亞舉行全民公投,投票的結果是全克裡米亞超過96%的投票者贊成克裡米亞加入俄羅斯。兩天後,俄羅斯總統普京準許簽署了克裡米亞加入俄羅斯的條約,然而烏克蘭總理阿爾謝尼表示,烏克蘭是不會承認所謂的克裡米亞全民公投的。
克裡米亞全民公投
俄烏兩國間的沖突和分歧一時難以消除。烏克蘭在領土、人口、及軍事力量方面是僅次于俄羅斯的第二大歐洲國家,其經濟潛力也很大,随着經濟形勢好轉,烏克蘭必将在國際事務中謀求更多的發言權,這又不可避免地與俄羅斯産生新的沖突和沖突。但烏俄兩族畢竟共同生活了幾百年,它們之間存在着難以割舍的聯系。是以,盡管兩國間沖突和沖突不斷,甚至發生了武裝沖突,但是發展友好協作關系肯定是紛争過後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