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6年世界風雲人物.辛普森夫人(Mrs Simpson)

美國《時代》周刊認為:迄今為止,在大不列颠的曆史上隻有一例國王自願退位的事情。這發生在1936年,原因是辛普森夫人。1935年,她同當時還是威爾士王子的愛德華有了比較親密的關系,但那時大家都認為她隻會保持着作為辛普森先生的夫人的身份。愛德華與許多女友都保持着同樣的關系,辛普森夫人隻是其中之一。她并不富有,也沒有什麼特别之處,報紙的新聞中幾乎沒有提到過她。然而,在1936年的一年中,她成了世界上人們讀得最多、寫得最多的人,有關她的消息常常登在報紙頭欄。她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在這些方面,曆史上沒有一位婦女能同她相比。當今世界上的報刊、電台沒有一家不在傳播她同愛德華共同創造的新聞。

辛普森夫人是美國人,原名沃利斯·沃菲爾德,生于1896年,家住在離華盛頓東北不遠的巴爾的摩城。她雖出身名門,可是由于她才出世5個月父親就去世,是以家境貧困。她先是随母寄居于祖母和伯父家裡。伯父是單身漢,是個事業成功的銀行家,還兼營别的企業。但是不久,出現了一種尴尬的局面,伯父對沃利斯的母親産生了愛情,祖母認為這不妥當,沃利斯的母親也覺得他不是她所需要的男人。于是母女被迫遷離。在祖母身邊生活的日子裡,沃利斯正處于可塑性很強的娃娃時代,祖母每天早晚都要一遍一遍地梳理頭發,平日穿着打扮整潔利落,這些習慣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被她全盤地接受下來。後來,沃利斯的母親迫于生活,再次結婚,可是僅兩年,丈夫又去世了。沃利斯的姨媽生活很富裕,常常幫助他們,并邀請他們同她住在一起。然而伯父仍忘不下他們。沃利斯6歲時,該上學了,伯父負擔了她的全部學費,還給些零花錢。沃利斯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總是穿得很漂亮,調皮、好玩,大家都喜歡她。在母親為女兒舉行的第一次聚會上,母親給沃利斯選了一件白衣裙,沃利斯跺着小腳說不要:“我要紅的”她說,“這樣,男孩子才注意我”。

沃利斯10歲時進了一所專收名門閨秀的女子學校,1912年畢業後,又進入一所家庭式的女子學校,學生總共40人,它的嚴格的校訓是“女人應時時溫文娴雅”。經過兩年的熏陶,這一點構成了沃利斯性格的一部分。可是,另一方面,沃利斯胸襟開朗,舉止大方,好發表自己的意見,這都是美國女性的特點。當然,她母親盡管屢經坎坷,但始終樂觀,這對她性格的形成也是有影響的。

沃利斯18歲完成學業後,一則沒有一技之長,二則當時的美國沒有多少可供女子從事的職業,她的出路隻有結婚,而要結婚先得進入社交場合,這又得求助于伯父置辦一些服裝。191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佛羅裡達的一個海軍基地結識了海軍少尉溫菲爾德·斯潘塞。他身體健壯,外貌超群。她寫給母親的信中認為“這是世界上最迷人的、最了不起的飛行員,他才27歲,但已是海軍航空兵第20名獲得正式飛行員稱号的軍官了。”對19歲的沃利斯來說,她的男朋友大多數是些乳臭未幹的小夥子,而這位年輕的軍官在她心目中卻像閃電一樣耀眼。真是一見傾心,他們4月相識,11月便結了婚。可是不久,她就看到了他的另一面:酗酒、粗暴。更糟的是,戰争使他失去了一個弟弟。從此,他的酒喝得更多,以借此消愁解悶。而沃利斯總是樂于人們向她調情,并且有意無心地接受。這使斯潘塞認為她輕浮,痛恨她的善于交際。他或出走幾天而不理她,或辱罵她,或把她鎖在房間裡,不準外出。沃利斯是個有個性的人,她斷然認為,他們的婚姻是微賤的,決心與他離婚。但伯父、母親、姨媽都反對,而斯潘塞一再表示要改過,于是若即若離。最後一次,1924年斯潘塞任美國海軍駐遠東的一艘軍艦上的艦長,她趕到香港去會他,意在重修舊好。可是,他除在見面時略好外,轉眼又酗酒,又罵她與人調情,用不堪入耳的粗話罵她,并且他開始羞辱她,一定要她陪他到某些歌壇去見見他的女友。過後,他又自認錯誤。沃利斯去意已定。此後,她又獨自遊覽了上海,還到北京逗留了半年多,北京的古樸、甯靜給了她很好的印象。由于離婚手續的複雜和需要長期分居條件,她與斯潘塞的離婚于1927年12月才被準許。她的出路仍然是結婚。在此前後,她在華盛頓結識了歐内斯特·辛普森。他家庭富裕,父親是一家輪船公司的大老闆,英國人。而他生于紐約,畢業于哈佛大學,在21歲時,選擇英國為他的國籍。他高個子,身材勻稱,一雙藍眼睛,淡黃色的頭發,講一口流利的法語。他是個實業家,對曆史藝術也精通,并且在他那十分文靜的外表裡面還有許多含而不露的優點。他有一個美國妻子,因相處不好,正在辦離婚手續。在沃利斯眼裡,他衣着整齊,沉靜聰明,讀書甚多,意志堅定,有條不紊。他被父親派往倫敦去管理輪船分公司的事務,并決定留居倫敦。1928年7月,沃利斯與辛普森在倫敦結婚,從此就被稱為辛普森夫人。夫妻相處很融洽,她覺得生活舒适多了,不必愁穿愁吃。熟悉英國情況,又把自己的美國英語矯正為英國英語。夫妻生活愉快而有規律。她早晨料理家務,下午去買東西。周末辛普森帶她去他所喜歡的倫敦各處,指點英國大人物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建築物上的曆史遺迹,還能說出建築物本身的傳統相承美妙之處。沃利斯對他丈夫的才華十分佩服,多少年後,她說到他的時候仍帶着驕傲和自豪的神色:“他是個才子”。沃利斯稱那個時期是生活在極樂世界,飄零不定已一去不複返。她過着一種安定的、從未有過的踏實生活。由于她與丈夫在英國上層都有親友,她又善于交際,很快就活動開了。在她到倫敦後兩年多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與英國王太子邂逅相遇,油然産生景仰之情。

英國王太子生于1894年6月23日,父親是國王喬治五世,母親是瑪麗王後。按英國王室習慣,他的名字還包括教名和一些前輩的名字,以志紀念,是以全名為“愛德華·艾伯特·克裡斯琴·喬治·安德魯·帕特裡克·戴維”。他弟兄四人,以他為長,按傳嫡傳長的傳統,于1910年5月6日立為威爾士親王,是王位繼承人。

他早年受家庭教師的教育。因英國是稱霸海上的大國,他按自己的志願于1907至1911年在皇家海關學校學習。畢業後,1912至1914年就讀于牛津大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任命為近衛步兵團第一營的少尉軍官,後又被派到英國駐法遠征部隊中任将級軍官的副官。由于他是親王,未被派到作戰的第一線去,他總引為憾事。1916年,他先後在意大利、法國和埃及服役;1936年,晉升為海、陸、空三軍上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于他的身份和地位,經常參加王室和國家的重要活動,或露面于慶祝大典,或作為友好使團的首席代表,遍訪世界各國。1919年至1925年,他先後通路了加拿大、美國、紐西蘭、澳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印度、錫蘭以及遠東等國。由于他主張社會改革,在政治上謀求公平,同情貧困者和失業者,兼之對老百姓态度和善,深獲人們的好感。但是,包括他父王在内的保守派對此大為惱火。

他喜歡騎馬、狩獵、打高爾夫球;又會繡花,尤愛種花。他的主要活動是為當未來的國王做準備。父母對他人品行為基本滿意,但最大的憾事是未擇配偶。在國王一篇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除了愛德華,全都結婚了。”瑪麗王後幾乎每年要催他,他總婉言拖延。他有一所專用的行宮,每逢周末,召集一些朋友來參加宴會、跳舞或狩獵等。這是他排除政務,調劑精神,過私人生活的時刻,故來賓中沒有他的同僚或屬僚。通過這個管道和其他機緣,他也曾結識過幾個女子,談過戀愛,但終未擇定終身伴侶。在親王的一次美國之行中,一位女記者被派去單獨采訪關于他的愛情生活,他們在一起跳舞,并共同進餐。回到報社,這位記者向編輯彙報說:“他太聖潔了,我寫不出什麼來。”在他離開美國前,另一位女記者問他是否願意考慮娶一位美國姑娘,他直率地回答:“是的。”親王不想要那種沒有愛情的婚姻,那種出于政治原因安排的婚姻。第一次世界大戰把皇親間聯姻的大門關死了。首相在1920年禀告國王,通過威爾士親王與外人結合以建立聯盟,英國是不能容忍的。在希臘、荷蘭和丹麥雖然仍有一些符合條件的公主,但政府此時公開表示更願意讓威爾士親王在英格蘭或蘇格蘭貴族中擇偶。然而,親王心中考慮更多是美國姑娘。

辛普森夫人的朋友中有一個是美國駐英使館一等秘書的夫人康秀羅。康秀羅的姐姐嫁給英國一位子爵,稱弗内斯子爵夫人。當時子爵夫人與親王關系親密,無論在哪個宴會或集會中,有親王就有她。1930年10月初,子爵夫人要在麥爾頓的别墅設宴邀請親王,而康秀羅與丈夫要返美一次,她代替子爵夫人邀請辛普森夫婦來作陪,填補他們的空缺。辛普森夫人又驚又喜地答應了。聚會有30來人,在那裡住了一夜,第二天午餐時,她坐在親王身旁,談到了英美人對使用暖氣裝置的不同看法,僅此而已。辛普森夫人對親王有很好的印象,她在回憶錄中寫道,“他有一種特長,會自然地把周圍氣氛變得非常溫暖。····永遠是那麼謙虛 . . . .

約莫過了半年,也是在子爵夫人的聚會上,辛普森夫人第二次見到了親王。親王說:“我記得見過你”,又寒暄了幾句。在她看來似乎很榮幸,這麼個大人物還記得她這個小人物。又過了半年光景,他們在子爵夫人家聚會,親王順路用汽車送他們夫妻回家。1932年1月,辛普森夫婦接到親王請他們到他的行宮去度周末的請束。在舞會上,親王與辛普森夫人跳了一次舞。1932年秋之後,見面次數漸多,辛普森夫人與親王及其圈子裡的人漸漸熟了。1933年6月19日,親王竟與子爵夫人在一家大飯店裡,為紀念辛普森夫人的生日而舉行晚會,她大為感動。過了半個月,她第一次設家宴請了親王等人,她說:“在那群人裡,我們沒有什麼特别之處。”不過“由相識之交,進入了友誼階段”,他們成了親王行宮的常客。

可是,又有一個機緣使情況發生了變化。有一次,弗内斯子爵夫人忽然打電話給辛普森夫人,說她要到美國去待一陣,“我怕親王會感到寂寞,你願意陪伴他嗎?”從此,辛普森夫人更多地去行官。有一次,親王忽然與辛普森夫人談起國家大事,她聽得津津有味。結果,他得出結論:“你是對我的事業感興趣的唯一的女性。”與此同時,親王也單獨到她家去喝喝雞尾酒,聊聊天,甚至吃便飯。辛普森開始也陪着坐坐,後來便帶着公文到自己辦公室去,讓他們兩人促膝長談。1934年春,弗内斯子爵夫人傳回倫敦,發現親王再也不打電話給她,也不請她到行宮去了。同時,辛普森夫人更多地步入親王的生活,甚至為他的行官設計布置,安排家具,拟訂菜單等等。接着兩人的關系又有進一步的發展。1934年8月,親王邀辛普森夫婦到地中海一帶去度假,辛普森說他有事要到紐約,于是親王帶着辛普森夫人和幾個朋友駕遊艇南進。他們常在沿岸曬日光浴、遊泳,或打牌等,暢情遊樂。黃昏時,親王常與辛普森夫人單獨坐在甲闆上,享受西班牙海岸和風的吹拂,并竊竊私語。一天晚上,親王把一隻天鵝絨盒子放在辛普森夫人的手裡,裡面是鑽石和翡翠的玉镯。這大概是定情之物吧。但是,親王沒有向她求婚。

辛普森夫人曾反複思索,為什麼親王那麼喜歡她?她有自知之明:“我的天賦不高,從來也沒有人稱贊我漂亮,連清秀也談不上。”“我一點也不美,也不年輕,他滿可以選擇這世界上任何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她認為親王愛她的理由“可能是因為我這種美國式的獨立精神、爽直的性格,還有我的幽默感和樂觀态度,以及我對他和他的事情的特别關心。”親王自己證明說,最初被沃利斯對他工作誠摯的關心所吸引。事實也許如此,沃利斯能夠十分自然地使同她談話的人感到,他是天底下最重要、最引人入勝的人物。沃利斯對親王喜愛或厭惡之事,對他特别關心的領域,事先都有了解,并做了充分的準備,這樣,同他談起這些時,便能投其所好,使親王感到“心花怒放”。1934年11月,親王的大弟弟喬治王子與希臘的瑪麗娜公主結婚。他與大弟關系密切,喬治常為親王行宮的座上客。他一結婚,親王更覺孤寂,就更需要辛普森夫人的慰藉。親王到辛普森家,辛普森愈發冷淡,不再奉陪,但也不阻止他們的親密往來。1935年2月,親王邀他們夫婦到奧地利凱茨堡去滑雪,辛普森卻要夫人同他一起赴紐約,夫人不去。

同年夏,親王又約辛普森夫婦到戛納去度假,辛普森卻奔向紐約。原來他對夫人采取不幹涉政策是另有原因的-他早已在紐約愛上了另一個女人。1936年1月20日,喬治五世駕崩,親王即位,稱愛德華八世。在繁忙的公務中,親王的婚事也被提上議事日程,他必須為王室生個後嗣啊!5月間,親王正式向辛普森夫人求婚。辛普森夫人告訴丈夫,她已在辦離婚手續了,辛普森就搬到衛隊俱樂部去住了。兩人感情上的轉移,彼此早已心照不宣,是以,無争無吵就分道揚镳了。辛普森夫人并非沒意識到她與親王的婚姻會有阻力,但是她一直相信一句古話:“國王做的事是沒有錯的”。她以為“船到橋頭自會直”。而新國王也一再安慰她:他自有辦法。哪知他們的前途充滿着驚濤駭浪。

1936年8月,國王還興緻勃勃地帶着辛普森夫人赴南斯拉夫,一則度假,一則和沿途各國修好。在有些地方,老百姓自動集合起來,向他歡呼“國王萬歲”。

船經阿爾巴尼亞的小漁村,國王和辛普森夫人上岸散步,被農民們發現,霎時間竟有成千上萬人手擎火把,在陡峭的山坡上遊行,歌聲不絕,時而高呼“愛情萬歲”。國王和辛普森夫人的歡樂達到了高潮。可是哪裡料到,英國的臣民卻認為:那個邪惡的、有野心的壞女人偷走了國王的心。

在他們回國之前,世界各國的報紙都報道了他們出巡之事,當然還有添油加醋的道聽途說和揣測。在倫敦等待着他們的是嚴峻的王室和首相鮑德溫。首相是保守黨領袖,三次出任首相。他曾破壞1926年的大罷工、幹涉中國第一次内戰、制造1927年英蘇絕交;又是對希特勒采取綏靖政策的策劃者和執行者之一。他對新國王上台後采取的一點小小改革很不以為然。至于對親王與辛普森夫人的戀愛,更是與王室及教會站在一起堅決反對,其理由有二:一是禮不下庶民,王室與平民不得通婚,這是王室的家規;二是國王不能娶離過婚的女子為王後,這是教規。

同年10月間,辛普森夫人申報離婚的埃斯衛潔法庭向她宣布了“有條件的判準”,即要在6個月之後,如雙方沒有異議,才能解除婚約。國王眼看新聞報道會造成麻煩,便通過兩個新聞界有力人物,與新聞界達成“君子協定”,對辛普森夫人離婚事件不做渲染,隻做普通消息報道。因而在一段時期内,關于他倆的報道,國外反而比國内多。

1936年世界風雲人物.辛普森夫人(Mrs Simpson)

辛普森夫人與愛德華八世

鮑德溫曾建議國王勸阻辛普森夫人的離婚,國王當然不能同意。另有人出了個變通辦法,要他們舉行“無名義的婚姻”,即國王與非貴族的女子成立合法婚姻,但女人不能享受丈夫的地位和頭銜,或另給一個女公爵之類的頭銜。國王準備同意,可是這被内閣否決了。沃利斯為此十分傷心。她仰天抱憾:珠寶玉佩是真的,車馬輕裘是真的,國王的愛也是真的,隻有現實不是真的,未來不會成為真的。她感到他的處境是無望的,對他,将是一場悲劇;而對她,則是一場災難。

不久,新聞界開了閘,全國轟動。辛普森夫人住宅受到監視,有人寫恫吓信,有人要炸毀住宅··. . ··.她不得不躲進國王的行宮,後又決定離開英國,赴他們的朋友赫爾曼·羅傑斯在法國戛納附近的盧維山莊去躲一躲。臨别,國王說:“現在僅剩兩條路,不是我舍棄你,便是遜位。但我不願舍棄你。如果國家不同意我們的婚姻,我準備出走。”具有自制力的沃利斯此時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她對國王說:“親愛的,别這樣,就是這樣想都不應該。”而國王卻非常執拗。他說,他一旦下決心就堅持到底。為了保護她,國王派了他的心腹侍從長裴利·布郎羅男爵和一名便衣偵探同行,另有一輛汽車和一個司機。1936年12月3日,他們在黑夜的毛毛細雨中搭船到法國港口狄甫。汽車要徑直穿過法國,行程650公裡。因逢大雪紛飛,他們走走停停,屢次投宿小旅館。一路上受到各國記者們的跟蹤,他們溜後門、爬視窗,兩次躲過了記者·····,6日才到達戛納的盧維山莊。

在倫敦,各有關方面都攤牌了。親王弟弟的夫人瑪麗對國王說:“你不當國王,你弟弟喬治會當得更好。”鮑德溫宣布,國王要麼與辛普森夫人絕交;要麼遜位,否則内閣将辭職。議會和在野黨工黨領袖艾德禮表示支援内閣立場。隻有國王的摯友丘吉爾因反對綏靖政策而不得勢。國王視忠于愛情高于一切,決定遜位。12月10日國王簽署了退位诏書。诏書如下:

大不列颠、愛爾蘭及海外自治領之國王、印度國之皇帝愛德華八世诏示天下。朕意已決,拒不即位稱王,後嗣亦将如此。此退位文表明朕之旨意,并立即生效。朕親筆

署此文于1936年12月10日

12月11日,他在電台向全國發表告别演說。全世界均要求轉播。在進行内戰的西班牙馬德裡正遭受炮擊和轟炸,但他們也打來電話要求轉播。國王情緒激昂地說:“我的朋友們,我感到沒有我所愛的那個女人的幫助和支援,不可能承擔我肩負的責任。”在戛納收聽廣播的辛普森夫人激動得泣不成聲。

此日,國王在城堡中同丘吉爾共進午餐。丘吉爾請國王送他一張相片,國王答應了。然後丘吉爾掏出他的表,看了看時間,此時,正是議會最後通過退位案的時刻。他請國王在相片上簽了名。國王簽下:“愛德華國王陛下”,并說:“這是我最後一次以國王身分簽名。”退位于下午1時52分正式生效。他即位325天13個小時57分鐘。前國王在門口送别丘吉爾時,聽到丘吉爾在背誦詩句,好象是在喃喃自語。這是安德魯·馬維爾寫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時的詩句:

在這具有曆史意義的場景中,他既不低賤也不卑微。

丘吉爾走向等候他的汽車時,雙眼含淚。汽車啟動,國王跑出門來喊道:“等一等,你把相片忘了···. . . ”

次日,喬治六世即位。因為怕對辛普森夫人離婚不利,親王赴奧地利,他與她要有一條國界之隔。兩人隻好以電話和書信互通情愫。直到1937年5月初,離婚成立,他才到巴黎與夫人團聚。由于喬治六世5月間要舉行加冕典禮,他們把婚事推到6月3日辦。那時他41歲,她39歲。他邀請王室及親朋來參加婚禮,王室卻無一人參加,這使有些親朋也不便來。可是婚前,國王派人送來了一封信,大意是封哥哥為溫莎公爵殿下,辛普森夫人為公爵夫人,但不得享有“殿下”的尊稱;如果夫人有子女,不得承襲父親的爵位。此事使公爵大為惱怒,認為這對他夫人太不公平了。可是,公爵夫人認為,丈夫為了她連至高無上的王位都丢了,這又算得了什麼呢!她有了公爵就有了一切,她把“以前的一切憂慮、一切痛苦全都忘了”。展現在她面前的是無限的幸福。而丘吉爾的一句話,對他們是莫大的安慰。他說:“這是當代最偉大的愛情。”溫莎公爵夫婦在巴黎的生活安排停當後,公爵于1938年當面向來到巴黎的英首相張伯倫表示,願意為祖國效勞,他也有與王室和解的願望。張伯倫答應回國後去商量,可是久久沒有回音。公爵等得不耐煩了,主動去探聽消息,政府推說這是王室内部的事,它管不了;而王室認為此事該由政府辦理,互相推诿,不了了之。

1936年世界風雲人物.辛普森夫人(Mrs Simpson)

同年8月底,希特勒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僅幾天,德軍入侵波蘭。英國不得不提高警惕,加強防範。英王喬治六世及英内閣認為公爵夫婦住在法國不适宜,要把他們召回英國,并提出兩個職務由公爵考慮。一個是在英國駐法軍隊總部的軍事聯絡團中任職,一個是威爾士民防總督。夫婦相偕回國後,公爵與國王面談,表示願接受威爾士民防總督的職務,國王傾向于同意,公爵很高興。可是後來事情變卦了。這是由于公爵夫婦上街時,老百姓認出後,向他們緻意或歡呼。這消息傳到宮裡後,又認為把他們留在英國不合适了,突然宣布派公爵到法國去。公爵原為三軍上将,此番屈居為少将,他為了祖國,就毫無怨言地去就職了。1938年5月中,德軍突然進攻法國,這證明鮑德溫、張伯倫之流的綏靖政策已徹底破産,于是一向反對綏靖政策的丘吉爾上台執政。7月間,公爵夫婦随同許多法國人逃離法國避難,到了葡萄牙的裡斯本。丘吉爾派了兩架飛機接他們回國。公爵鑒于上次回國的教訓,提出兩個條件,一是要明确他回去幹什麼;二是要求給予他的夫人以他弟媳們同樣的地位。這使丘吉爾左右為難。這并非他一個人做得了主的事。再則,由于公爵夫婦曾于婚後不久去參觀德國的簡易住房時,希特勒乘機提出接見,撈取政治資本。此時,國際上又謠傳希特勒拟于鎮服英國後,起用公爵當兒皇帝。這對公爵很不利。最後,丘吉爾決定任命公爵為人口僅十來萬的巴哈馬群島的總督,公爵接受了。丘吉爾此舉的一個目的是要公爵避開一場無中生有的政治風波。巴哈馬處于大西洋西部,北望美國的佛羅裡達州,南窺古巴,遠離歐洲戰場,生活是平靜的。可是自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正式參戰,德國潛艇出沒于大西洋西沿,美國在巴哈馬建立了機場,供英美兩國使用,島上熱鬧起來了。公爵夫人為後勤事務勤奮操勞,但精神很愉快,因為她在報效丈夫的祖國了。1944年初,公爵要求調遷,意在回國并受重用,丘吉爾隻能做到把公爵調到位于北大西洋西部、人口僅幾萬的百慕大群島當總督。公爵此時才恍然大悟,國内把他從一個偏僻的天涯調到另一個冷落的海角,似同放逐,無意重用他。他于1945年春任期屆滿時提出了辭呈。公爵受過多方的訓練,在巴哈馬的五年中,是有一定政績的,一心想為祖國做點事,可是報國無門,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過隐居生活。公爵夫婦認為法國文化水準高,思想開通,生活友善,決定定居巴黎。在沒有君主制的法國,思想較自由的法國人對公爵夫婦的處境十分同情,給予優厚的待遇。他們在布瓦德隆的住宅,擁有花園和30個房間。這是巴黎市政府提供的,隻收象征性的房租。夫婦倆愛好收藏藝術珍品,公爵尤愛親手培植花卉。此外,還豢養各種良種犬。他們在法國鄉村擁有一座由磨坊改建的大别墅;在紐約市有豪華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等。公爵夫人在回憶錄中滿意地評介了自己與公爵的結合:“任何女人象我這樣被愛着,也象我這樣愛着人,可以說是一生最豐富的體驗。”她還對一個朋友說:“我有一種責任,一項偉大的責任,這就是把我一天24小時都貢獻給他,以報償他為我放棄的一切。”他們常四出旅遊,在國際上展開社交活動,擁有衆多的朋友。他們的衣着服飾竟往往成為人們模仿的對象。公爵的微微發光服裝,成為一時的風尚。公爵夫人簡樸文雅的打扮,引起人們的興趣。她有一個時期不戴帽子,許多人也随之免冠。然而,他們是以能過優渥的生活,其經濟來源還是英國。據說,他們曾獲得價值200萬美元的财産,年俸為6萬美元。英國王室與溫莎夫婦的怨恨是在上一輩之間結下的,故而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有所緩解。1965年溫莎公爵回倫敦做眼手術,伊麗莎白女王到醫院去探視時,才初次會見了伯母。1972年溫莎公爵患喉癌而病危之際,女王伉俪來到布瓦德博隆慰問伯父。過了10多天,公爵溘然長逝,享年77歲。夫人送柩回英國國葬,女王請她住在自己住的白金漢宮下榻。公爵的去世給夫人的打擊不小。她沒有子女,“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這樣的日子是不好過的。但她對丈夫的緬懷之情始終不減。她每天要整理一下當年愛德華八世用以宣布告别講話的那張書桌,有紙筆墨水,好象可以讓他随時使用;丈夫的衣着用品等都按生前原樣安放,而一雙皮鞋永遠擦得那麼亮閃閃的。隻是在各個房間裡添挂了不少丈夫的照片。每天晚上臨睡前,她總要打開公爵寝室的門向他道一聲晚安。1974年,公爵夫人不幸因跌倒而緻股骨骨折。1978年起患上了關節炎。1982年因腸梗阻而動了一次大手術,從此纏綿病榻,神志模糊,直到1986年4月24日,以89歲高齡與世長辭。按照溫莎公爵的遺願,英國女王派王室飛機接回夫人的遺體,殡葬在溫莎王室墓地公爵的身旁。4月29日,女王和王太後及王室全體成員在溫莎的教堂為溫莎公爵夫人舉行追悼儀式。可是她的墓碑上刻着:“溫莎公爵夫人(1896-1986)”,仍然沒有“殿下”稱銜。據說,問題的症結在于王太後反對。她一直認為,由于當年的辛普森夫人帶走了國王,國王的重擔落到了她丈夫喬治六世的肩上。他經曆了二次大戰的艱難歲月,又為兄嫂的行止操勞,身心交瘁,積郁成疾,以緻過早地于1952年他56歲時離開人世。

1936年世界風雲人物.辛普森夫人(Mrs Simpson)

溫莎公爵夫人死後,留下了上千萬美元的遺産,其中有王室傳下來的珍寶,有許多貴重飾物。公爵夫人在她神志清楚時早已立下遺囑,财産的配置設定開列得很詳細。據此,将由英法的15個機關分享,但英國隻占一小部分,大部贈給法國。這不難了解,她的大半生是在法國度過的,而法國一直把他們尊為上賓。關于溫莎公爵夫婦的經曆和戀愛過程,都各自有記錄。公爵寫的《一個國王的故事》一書于1951年出版;公爵夫人寫的回憶錄《我的心訴》出版于1959年,她在書中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并且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更有趣的是他們還有夫婦倆合作的作品,那就是彼此往來的80封情書。溫莎公爵夫人頗有心計地做了安排,讓這些信在她身後發表。英國《每日郵報》以50萬英磅的高價購得這些情書,并且在報端陸續披露。其目的是在證明,她并非象有些人所說的是那種心地邪惡、詭計多端的女人,更無什麼野心,她對公爵的愛是真摯而純潔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