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36年世界风云人物.辛普森夫人(Mrs Simpson)

美国《时代》周刊认为:迄今为止,在大不列颠的历史上只有一例国王自愿退位的事情。这发生在1936年,原因是辛普森夫人。1935年,她同当时还是威尔士王子的爱德华有了比较亲密的关系,但那时大家都认为她只会保持着作为辛普森先生的夫人的身份。爱德华与许多女友都保持着同样的关系,辛普森夫人只是其中之一。她并不富有,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报纸的新闻中几乎没有提到过她。然而,在1936年的一年中,她成了世界上人们读得最多、写得最多的人,有关她的消息常常登在报纸头栏。她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在这些方面,历史上没有一位妇女能同她相比。当今世界上的报刊、电台没有一家不在传播她同爱德华共同创造的新闻。

辛普森夫人是美国人,原名沃利斯·沃菲尔德,生于1896年,家住在离华盛顿东北不远的巴尔的摩城。她虽出身名门,可是由于她才出世5个月父亲就去世,所以家境贫困。她先是随母寄居于祖母和伯父家里。伯父是单身汉,是个事业成功的银行家,还兼营别的企业。但是不久,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伯父对沃利斯的母亲产生了爱情,祖母认为这不妥当,沃利斯的母亲也觉得他不是她所需要的男人。于是母女被迫迁离。在祖母身边生活的日子里,沃利斯正处于可塑性很强的娃娃时代,祖母每天早晚都要一遍一遍地梳理头发,平日穿着打扮整洁利落,这些习惯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被她全盘地接受下来。后来,沃利斯的母亲迫于生活,再次结婚,可是仅两年,丈夫又去世了。沃利斯的姨妈生活很富裕,常常帮助他们,并邀请他们同她住在一起。然而伯父仍忘不下他们。沃利斯6岁时,该上学了,伯父负担了她的全部学费,还给些零花钱。沃利斯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总是穿得很漂亮,调皮、好玩,大家都喜欢她。在母亲为女儿举行的第一次聚会上,母亲给沃利斯选了一件白衣裙,沃利斯跺着小脚说不要:“我要红的”她说,“这样,男孩子才注意我”。

沃利斯10岁时进了一所专收名门闺秀的女子学校,1912年毕业后,又进入一所家庭式的女子学校,学生总共40人,它的严格的校训是“女人应时时温文娴雅”。经过两年的熏陶,这一点构成了沃利斯性格的一部分。可是,另一方面,沃利斯胸襟开朗,举止大方,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都是美国女性的特点。当然,她母亲尽管屡经坎坷,但始终乐观,这对她性格的形成也是有影响的。

沃利斯18岁完成学业后,一则没有一技之长,二则当时的美国没有多少可供女子从事的职业,她的出路只有结婚,而要结婚先得进入社交场合,这又得求助于伯父置办一些服装。19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佛罗里达的一个海军基地结识了海军少尉温菲尔德·斯潘塞。他身体健壮,外貌超群。她写给母亲的信中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迷人的、最了不起的飞行员,他才27岁,但已是海军航空兵第20名获得正式飞行员称号的军官了。”对19岁的沃利斯来说,她的男朋友大多数是些乳臭未干的小伙子,而这位年轻的军官在她心目中却像闪电一样耀眼。真是一见倾心,他们4月相识,11月便结了婚。可是不久,她就看到了他的另一面:酗酒、粗暴。更糟的是,战争使他失去了一个弟弟。从此,他的酒喝得更多,以借此消愁解闷。而沃利斯总是乐于人们向她调情,并且有意无心地接受。这使斯潘塞认为她轻浮,痛恨她的善于交际。他或出走几天而不理她,或辱骂她,或把她锁在房间里,不准外出。沃利斯是个有个性的人,她断然认为,他们的婚姻是微贱的,决心与他离婚。但伯父、母亲、姨妈都反对,而斯潘塞一再表示要改过,于是若即若离。最后一次,1924年斯潘塞任美国海军驻远东的一艘军舰上的舰长,她赶到香港去会他,意在重修旧好。可是,他除在见面时略好外,转眼又酗酒,又骂她与人调情,用不堪入耳的粗话骂她,并且他开始羞辱她,一定要她陪他到某些歌坛去见见他的女友。过后,他又自认错误。沃利斯去意已定。此后,她又独自游览了上海,还到北京逗留了半年多,北京的古朴、宁静给了她很好的印象。由于离婚手续的复杂和需要长期分居条件,她与斯潘塞的离婚于1927年12月才被批准。她的出路仍然是结婚。在此前后,她在华盛顿结识了欧内斯特·辛普森。他家庭富裕,父亲是一家轮船公司的大老板,英国人。而他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在21岁时,选择英国为他的国籍。他高个子,身材匀称,一双蓝眼睛,淡黄色的头发,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他是个实业家,对历史艺术也精通,并且在他那十分文静的外表里面还有许多含而不露的优点。他有一个美国妻子,因相处不好,正在办离婚手续。在沃利斯眼里,他衣着整齐,沉静聪明,读书甚多,意志坚定,有条不紊。他被父亲派往伦敦去管理轮船分公司的事务,并决定留居伦敦。1928年7月,沃利斯与辛普森在伦敦结婚,从此就被称为辛普森夫人。夫妻相处很融洽,她觉得生活舒适多了,不必愁穿愁吃。熟悉英国情况,又把自己的美国英语矫正为英国英语。夫妻生活愉快而有规律。她早晨料理家务,下午去买东西。周末辛普森带她去他所喜欢的伦敦各处,指点英国大人物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建筑物上的历史遗迹,还能说出建筑物本身的传统相承美妙之处。沃利斯对他丈夫的才华十分佩服,多少年后,她说到他的时候仍带着骄傲和自豪的神色:“他是个才子”。沃利斯称那个时期是生活在极乐世界,飘零不定已一去不复返。她过着一种安定的、从未有过的踏实生活。由于她与丈夫在英国上层都有亲友,她又善于交际,很快就活动开了。在她到伦敦后两年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与英国王太子邂逅相遇,油然产生景仰之情。

英国王太子生于1894年6月23日,父亲是国王乔治五世,母亲是玛丽王后。按英国王室习惯,他的名字还包括教名和一些前辈的名字,以志纪念,所以全名为“爱德华·艾伯特·克里斯琴·乔治·安德鲁·帕特里克·戴维”。他弟兄四人,以他为长,按传嫡传长的传统,于1910年5月6日立为威尔士亲王,是王位继承人。

他早年受家庭教师的教育。因英国是称霸海上的大国,他按自己的志愿于1907至1911年在皇家海关学校学习。毕业后,1912至1914年就读于牛津大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任命为近卫步兵团第一营的少尉军官,后又被派到英国驻法远征部队中任将级军官的副官。由于他是亲王,未被派到作战的第一线去,他总引为憾事。1916年,他先后在意大利、法国和埃及服役;1936年,晋升为海、陆、空三军上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他的身份和地位,经常参加王室和国家的重要活动,或露面于庆祝大典,或作为友好使团的首席代表,遍访世界各国。1919年至1925年,他先后访问了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地中海沿岸各国、印度、锡兰以及远东等国。由于他主张社会改革,在政治上谋求公平,同情贫困者和失业者,兼之对老百姓态度和善,深获人们的好感。但是,包括他父王在内的保守派对此大为恼火。

他喜欢骑马、狩猎、打高尔夫球;又会绣花,尤爱种花。他的主要活动是为当未来的国王做准备。父母对他人品行为基本满意,但最大的憾事是未择配偶。在国王一篇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除了爱德华,全都结婚了。”玛丽王后几乎每年要催他,他总婉言拖延。他有一所专用的行宫,每逢周末,召集一些朋友来参加宴会、跳舞或狩猎等。这是他排除政务,调剂精神,过私人生活的时刻,故来宾中没有他的同僚或属僚。通过这个渠道和其他机缘,他也曾结识过几个女子,谈过恋爱,但终未择定终身伴侣。在亲王的一次美国之行中,一位女记者被派去单独采访关于他的爱情生活,他们在一起跳舞,并共同进餐。回到报社,这位记者向编辑汇报说:“他太圣洁了,我写不出什么来。”在他离开美国前,另一位女记者问他是否愿意考虑娶一位美国姑娘,他直率地回答:“是的。”亲王不想要那种没有爱情的婚姻,那种出于政治原因安排的婚姻。第一次世界大战把皇亲间联姻的大门关死了。首相在1920年禀告国王,通过威尔士亲王与外人结合以建立联盟,英国是不能容忍的。在希腊、荷兰和丹麦虽然仍有一些符合条件的公主,但政府此时公开表示更愿意让威尔士亲王在英格兰或苏格兰贵族中择偶。然而,亲王心中考虑更多是美国姑娘。

辛普森夫人的朋友中有一个是美国驻英使馆一等秘书的夫人康秀罗。康秀罗的姐姐嫁给英国一位子爵,称弗内斯子爵夫人。当时子爵夫人与亲王关系亲密,无论在哪个宴会或集会中,有亲王就有她。1930年10月初,子爵夫人要在麦尔顿的别墅设宴邀请亲王,而康秀罗与丈夫要返美一次,她代替子爵夫人邀请辛普森夫妇来作陪,填补他们的空缺。辛普森夫人又惊又喜地答应了。聚会有30来人,在那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午餐时,她坐在亲王身旁,谈到了英美人对使用暖气设备的不同看法,仅此而已。辛普森夫人对亲王有很好的印象,她在回忆录中写道,“他有一种特长,会自然地把周围气氛变得非常温暖。····永远是那么谦虚 . . . .

约莫过了半年,也是在子爵夫人的聚会上,辛普森夫人第二次见到了亲王。亲王说:“我记得见过你”,又寒暄了几句。在她看来似乎很荣幸,这么个大人物还记得她这个小人物。又过了半年光景,他们在子爵夫人家聚会,亲王顺路用汽车送他们夫妻回家。1932年1月,辛普森夫妇接到亲王请他们到他的行宫去度周末的请束。在舞会上,亲王与辛普森夫人跳了一次舞。1932年秋之后,见面次数渐多,辛普森夫人与亲王及其圈子里的人渐渐熟了。1933年6月19日,亲王竟与子爵夫人在一家大饭店里,为纪念辛普森夫人的生日而举行晚会,她大为感动。过了半个月,她第一次设家宴请了亲王等人,她说:“在那群人里,我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由相识之交,进入了友谊阶段”,他们成了亲王行宫的常客。

可是,又有一个机缘使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次,弗内斯子爵夫人忽然打电话给辛普森夫人,说她要到美国去待一阵,“我怕亲王会感到寂寞,你愿意陪伴他吗?”从此,辛普森夫人更多地去行官。有一次,亲王忽然与辛普森夫人谈起国家大事,她听得津津有味。结果,他得出结论:“你是对我的事业感兴趣的唯一的女性。”与此同时,亲王也单独到她家去喝喝鸡尾酒,聊聊天,甚至吃便饭。辛普森开始也陪着坐坐,后来便带着公文到自己办公室去,让他们两人促膝长谈。1934年春,弗内斯子爵夫人返回伦敦,发现亲王再也不打电话给她,也不请她到行宫去了。同时,辛普森夫人更多地步入亲王的生活,甚至为他的行官设计布置,安排家具,拟订菜单等等。接着两人的关系又有进一步的发展。1934年8月,亲王邀辛普森夫妇到地中海一带去度假,辛普森说他有事要到纽约,于是亲王带着辛普森夫人和几个朋友驾游艇南进。他们常在沿岸晒日光浴、游泳,或打牌等,畅情游乐。黄昏时,亲王常与辛普森夫人单独坐在甲板上,享受西班牙海岸和风的吹拂,并窃窃私语。一天晚上,亲王把一只天鹅绒盒子放在辛普森夫人的手里,里面是钻石和翡翠的玉镯。这大概是定情之物吧。但是,亲王没有向她求婚。

辛普森夫人曾反复思索,为什么亲王那么喜欢她?她有自知之明:“我的天赋不高,从来也没有人称赞我漂亮,连清秀也谈不上。”“我一点也不美,也不年轻,他满可以选择这世界上任何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她认为亲王爱她的理由“可能是因为我这种美国式的独立精神、爽直的性格,还有我的幽默感和乐观态度,以及我对他和他的事情的特别关心。”亲王自己证实说,最初被沃利斯对他工作诚挚的关心所吸引。事实也许如此,沃利斯能够十分自然地使同她谈话的人感到,他是天底下最重要、最引人入胜的人物。沃利斯对亲王喜爱或厌恶之事,对他特别关心的领域,事先都有了解,并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样,同他谈起这些时,便能投其所好,使亲王感到“心花怒放”。1934年11月,亲王的大弟弟乔治王子与希腊的玛丽娜公主结婚。他与大弟关系密切,乔治常为亲王行宫的座上客。他一结婚,亲王更觉孤寂,就更需要辛普森夫人的慰藉。亲王到辛普森家,辛普森愈发冷淡,不再奉陪,但也不阻止他们的亲密往来。1935年2月,亲王邀他们夫妇到奥地利凯茨堡去滑雪,辛普森却要夫人同他一起赴纽约,夫人不去。

同年夏,亲王又约辛普森夫妇到戛纳去度假,辛普森却奔向纽约。原来他对夫人采取不干涉政策是另有原因的-他早已在纽约爱上了另一个女人。1936年1月20日,乔治五世驾崩,亲王即位,称爱德华八世。在繁忙的公务中,亲王的婚事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他必须为王室生个后嗣啊!5月间,亲王正式向辛普森夫人求婚。辛普森夫人告诉丈夫,她已在办离婚手续了,辛普森就搬到卫队俱乐部去住了。两人感情上的转移,彼此早已心照不宣,因此,无争无吵就分道扬镳了。辛普森夫人并非没意识到她与亲王的婚姻会有阻力,但是她一直相信一句古话:“国王做的事是没有错的”。她以为“船到桥头自会直”。而新国王也一再安慰她:他自有办法。哪知他们的前途充满着惊涛骇浪。

1936年8月,国王还兴致勃勃地带着辛普森夫人赴南斯拉夫,一则度假,一则和沿途各国修好。在有些地方,老百姓自动集合起来,向他欢呼“国王万岁”。

船经阿尔巴尼亚的小渔村,国王和辛普森夫人上岸散步,被农民们发现,霎时间竟有成千上万人手擎火把,在陡峭的山坡上游行,歌声不绝,时而高呼“爱情万岁”。国王和辛普森夫人的欢乐达到了高潮。可是哪里料到,英国的臣民却认为:那个邪恶的、有野心的坏女人偷走了国王的心。

在他们回国之前,世界各国的报纸都报道了他们出巡之事,当然还有添油加醋的道听途说和揣测。在伦敦等待着他们的是严峻的王室和首相鲍德温。首相是保守党领袖,三次出任首相。他曾破坏1926年的大罢工、干涉中国第一次内战、制造1927年英苏绝交;又是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之一。他对新国王上台后采取的一点小小改革很不以为然。至于对亲王与辛普森夫人的恋爱,更是与王室及教会站在一起坚决反对,其理由有二:一是礼不下庶民,王室与平民不得通婚,这是王室的家规;二是国王不能娶离过婚的女子为王后,这是教规。

同年10月间,辛普森夫人申报离婚的埃斯卫洁法庭向她宣布了“有条件的判准”,即要在6个月之后,如双方没有异议,才能解除婚约。国王眼看新闻报道会造成麻烦,便通过两个新闻界有力人物,与新闻界达成“君子协定”,对辛普森夫人离婚事件不做渲染,只做普通消息报道。因而在一段时期内,关于他俩的报道,国外反而比国内多。

1936年世界风云人物.辛普森夫人(Mrs Simpson)

辛普森夫人与爱德华八世

鲍德温曾建议国王劝阻辛普森夫人的离婚,国王当然不能同意。另有人出了个变通办法,要他们举行“无名义的婚姻”,即国王与非贵族的女子成立合法婚姻,但女人不能享受丈夫的地位和头衔,或另给一个女公爵之类的头衔。国王准备同意,可是这被内阁否决了。沃利斯为此十分伤心。她仰天抱憾:珠宝玉佩是真的,车马轻裘是真的,国王的爱也是真的,只有现实不是真的,未来不会成为真的。她感到他的处境是无望的,对他,将是一场悲剧;而对她,则是一场灾难。

不久,新闻界开了闸,全国轰动。辛普森夫人住宅受到监视,有人写恫吓信,有人要炸毁住宅··. . ··.她不得不躲进国王的行宫,后又决定离开英国,赴他们的朋友赫尔曼·罗杰斯在法国戛纳附近的卢维山庄去躲一躲。临别,国王说:“现在仅剩两条路,不是我舍弃你,便是逊位。但我不愿舍弃你。如果国家不同意我们的婚姻,我准备出走。”具有自制力的沃利斯此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她对国王说:“亲爱的,别这样,就是这样想都不应该。”而国王却非常执拗。他说,他一旦下决心就坚持到底。为了保护她,国王派了他的心腹侍从长裴利·布郎罗男爵和一名便衣侦探同行,另有一辆汽车和一个司机。1936年12月3日,他们在黑夜的毛毛细雨中搭船到法国港口狄甫。汽车要径直穿过法国,行程650公里。因逢大雪纷飞,他们走走停停,屡次投宿小旅馆。一路上受到各国记者们的跟踪,他们溜后门、爬窗口,两次躲过了记者·····,6日才到达戛纳的卢维山庄。

在伦敦,各有关方面都摊牌了。亲王弟弟的夫人玛丽对国王说:“你不当国王,你弟弟乔治会当得更好。”鲍德温宣布,国王要么与辛普森夫人绝交;要么逊位,否则内阁将辞职。议会和在野党工党领袖艾德礼表示支持内阁立场。只有国王的挚友丘吉尔因反对绥靖政策而不得势。国王视忠于爱情高于一切,决定逊位。12月10日国王签署了退位诏书。诏书如下:

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自治领之国王、印度国之皇帝爱德华八世诏示天下。朕意已决,拒不即位称王,后嗣亦将如此。此退位文表明朕之旨意,并立即生效。朕亲笔

署此文于1936年12月10日

12月11日,他在电台向全国发表告别演说。全世界均要求转播。在进行内战的西班牙马德里正遭受炮击和轰炸,但他们也打来电话要求转播。国王情绪激昂地说:“我的朋友们,我感到没有我所爱的那个女人的帮助和支持,不可能承担我肩负的责任。”在戛纳收听广播的辛普森夫人激动得泣不成声。

此日,国王在城堡中同丘吉尔共进午餐。丘吉尔请国王送他一张相片,国王答应了。然后丘吉尔掏出他的表,看了看时间,此时,正是议会最后通过退位案的时刻。他请国王在相片上签了名。国王签下:“爱德华国王陛下”,并说:“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国王身分签名。”退位于下午1时52分正式生效。他即位325天13个小时57分钟。前国王在门口送别丘吉尔时,听到丘吉尔在背诵诗句,好象是在喃喃自语。这是安德鲁·马维尔写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时的诗句: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中,他既不低贱也不卑微。

丘吉尔走向等候他的汽车时,双眼含泪。汽车启动,国王跑出门来喊道:“等一等,你把相片忘了···. . . ”

次日,乔治六世即位。因为怕对辛普森夫人离婚不利,亲王赴奥地利,他与她要有一条国界之隔。两人只好以电话和书信互通情愫。直到1937年5月初,离婚成立,他才到巴黎与夫人团聚。由于乔治六世5月间要举行加冕典礼,他们把婚事推到6月3日办。那时他41岁,她39岁。他邀请王室及亲朋来参加婚礼,王室却无一人参加,这使有些亲朋也不便来。可是婚前,国王派人送来了一封信,大意是封哥哥为温莎公爵殿下,辛普森夫人为公爵夫人,但不得享有“殿下”的尊称;如果夫人有子女,不得承袭父亲的爵位。此事使公爵大为恼怒,认为这对他夫人太不公平了。可是,公爵夫人认为,丈夫为了她连至高无上的王位都丢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她有了公爵就有了一切,她把“以前的一切忧虑、一切痛苦全都忘了”。展现在她面前的是无限的幸福。而丘吉尔的一句话,对他们是莫大的安慰。他说:“这是当代最伟大的爱情。”温莎公爵夫妇在巴黎的生活安排停当后,公爵于1938年当面向来到巴黎的英首相张伯伦表示,愿意为祖国效劳,他也有与王室和解的愿望。张伯伦答应回国后去商量,可是久久没有回音。公爵等得不耐烦了,主动去探听消息,政府推说这是王室内部的事,它管不了;而王室认为此事该由政府办理,互相推诿,不了了之。

1936年世界风云人物.辛普森夫人(Mrs Simpson)

同年8月底,希特勒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仅几天,德军入侵波兰。英国不得不提高警惕,加强防范。英王乔治六世及英内阁认为公爵夫妇住在法国不适宜,要把他们召回英国,并提出两个职务由公爵考虑。一个是在英国驻法军队总部的军事联络团中任职,一个是威尔士民防总督。夫妇相偕回国后,公爵与国王面谈,表示愿接受威尔士民防总督的职务,国王倾向于同意,公爵很高兴。可是后来事情变卦了。这是由于公爵夫妇上街时,老百姓认出后,向他们致意或欢呼。这消息传到宫里后,又认为把他们留在英国不合适了,突然宣布派公爵到法国去。公爵原为三军上将,此番屈居为少将,他为了祖国,就毫无怨言地去就职了。1938年5月中,德军突然进攻法国,这证明鲍德温、张伯伦之流的绥靖政策已彻底破产,于是一向反对绥靖政策的丘吉尔上台执政。7月间,公爵夫妇随同许多法国人逃离法国避难,到了葡萄牙的里斯本。丘吉尔派了两架飞机接他们回国。公爵鉴于上次回国的教训,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要明确他回去干什么;二是要求给予他的夫人以他弟媳们同样的地位。这使丘吉尔左右为难。这并非他一个人做得了主的事。再则,由于公爵夫妇曾于婚后不久去参观德国的简易住房时,希特勒乘机提出接见,捞取政治资本。此时,国际上又谣传希特勒拟于镇服英国后,起用公爵当儿皇帝。这对公爵很不利。最后,丘吉尔决定任命公爵为人口仅十来万的巴哈马群岛的总督,公爵接受了。丘吉尔此举的一个目的是要公爵避开一场无中生有的政治风波。巴哈马处于大西洋西部,北望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南窥古巴,远离欧洲战场,生活是平静的。可是自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正式参战,德国潜艇出没于大西洋西沿,美国在巴哈马建立了机场,供英美两国使用,岛上热闹起来了。公爵夫人为后勤事务勤奋操劳,但精神很愉快,因为她在报效丈夫的祖国了。1944年初,公爵要求调迁,意在回国并受重用,丘吉尔只能做到把公爵调到位于北大西洋西部、人口仅几万的百慕大群岛当总督。公爵此时才恍然大悟,国内把他从一个偏僻的天涯调到另一个冷落的海角,似同放逐,无意重用他。他于1945年春任期届满时提出了辞呈。公爵受过多方的训练,在巴哈马的五年中,是有一定政绩的,一心想为祖国做点事,可是报国无门,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过隐居生活。公爵夫妇认为法国文化水平高,思想开通,生活方便,决定定居巴黎。在没有君主制的法国,思想较自由的法国人对公爵夫妇的处境十分同情,给予优厚的待遇。他们在布瓦德隆的住宅,拥有花园和30个房间。这是巴黎市政府提供的,只收象征性的房租。夫妇俩爱好收藏艺术珍品,公爵尤爱亲手培植花卉。此外,还豢养各种良种犬。他们在法国乡村拥有一座由磨坊改建的大别墅;在纽约市有豪华的公寓等。公爵夫人在回忆录中满意地评介了自己与公爵的结合:“任何女人象我这样被爱着,也象我这样爱着人,可以说是一生最丰富的体验。”她还对一个朋友说:“我有一种责任,一项伟大的责任,这就是把我一天24小时都贡献给他,以报偿他为我放弃的一切。”他们常四出旅游,在国际上展开社交活动,拥有众多的朋友。他们的衣着服饰竟往往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公爵的微微发光服装,成为一时的风尚。公爵夫人简朴文雅的打扮,引起人们的兴趣。她有一个时期不戴帽子,许多人也随之免冠。然而,他们所以能过优渥的生活,其经济来源还是英国。据说,他们曾获得价值200万美元的财产,年俸为6万美元。英国王室与温莎夫妇的怨恨是在上一辈之间结下的,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有所缓解。1965年温莎公爵回伦敦做眼手术,伊丽莎白女王到医院去探视时,才初次会见了伯母。1972年温莎公爵患喉癌而病危之际,女王伉俪来到布瓦德博隆慰问伯父。过了10多天,公爵溘然长逝,享年77岁。夫人送柩回英国国葬,女王请她住在自己住的白金汉宫下榻。公爵的去世给夫人的打击不小。她没有子女,“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这样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但她对丈夫的缅怀之情始终不减。她每天要整理一下当年爱德华八世用以宣布告别讲话的那张书桌,有纸笔墨水,好象可以让他随时使用;丈夫的衣着用品等都按生前原样安放,而一双皮鞋永远擦得那么亮闪闪的。只是在各个房间里添挂了不少丈夫的照片。每天晚上临睡前,她总要打开公爵寝室的门向他道一声晚安。1974年,公爵夫人不幸因跌倒而致股骨骨折。1978年起患上了关节炎。1982年因肠梗阻而动了一次大手术,从此缠绵病榻,神志模糊,直到1986年4月24日,以89岁高龄与世长辞。按照温莎公爵的遗愿,英国女王派王室飞机接回夫人的遗体,殡葬在温莎王室墓地公爵的身旁。4月29日,女王和王太后及王室全体成员在温莎的教堂为温莎公爵夫人举行追悼仪式。可是她的墓碑上刻着:“温莎公爵夫人(1896-1986)”,仍然没有“殿下”称衔。据说,问题的症结在于王太后反对。她一直认为,由于当年的辛普森夫人带走了国王,国王的重担落到了她丈夫乔治六世的肩上。他经历了二次大战的艰难岁月,又为兄嫂的行止操劳,身心交瘁,积郁成疾,以致过早地于1952年他56岁时离开人世。

1936年世界风云人物.辛普森夫人(Mrs Simpson)

温莎公爵夫人死后,留下了上千万美元的遗产,其中有王室传下来的珍宝,有许多贵重饰物。公爵夫人在她神志清楚时早已立下遗嘱,财产的分配开列得很详细。据此,将由英法的15个单位分享,但英国只占一小部分,大部赠给法国。这不难理解,她的大半生是在法国度过的,而法国一直把他们尊为上宾。关于温莎公爵夫妇的经历和恋爱过程,都各自有记录。公爵写的《一个国王的故事》一书于1951年出版;公爵夫人写的回忆录《我的心诉》出版于1959年,她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并且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更有趣的是他们还有夫妇俩合作的作品,那就是彼此往来的80封情书。温莎公爵夫人颇有心计地做了安排,让这些信在她身后发表。英国《每日邮报》以50万英磅的高价购得这些情书,并且在报端陆续披露。其目的是在证明,她并非象有些人所说的是那种心地邪恶、诡计多端的女人,更无什么野心,她对公爵的爱是真挚而纯洁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