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一句話很多人都特别認同:知道這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說的其實就是很多人都特别困擾的一個現象:知道卻做不到,知行不能合一。舉個例子,明知道夫妻之間要好好說話,但是脾氣一上來就各種指責、抱怨甚至攻擊,明知道打罵孩子不好,但是還是忍不住打罵孩子,明知道沒必要在意别人的閑言碎語,但是别人的否定就是讓自己很生氣……

那麼,這到底是問什麼呢?
這裡就要從人的心理運作原理來說了,我們要知道,一說人的心理活動,主要包括本能行為、情緒和意識還有理性行為,其中本能行為和情緒屬于與生俱來的本能心理反應,意識是後天發展出來的心理功能,理性行為是意識指揮下的行為。
不管是先天本能還是後天理性的心理活動,本質上都是圍繞着人的“需要”而産生的,反過來講,這些心理活動的作用就是滿足人的需要。例如我們上面提到的:指責另一半,本質上也是為了讓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老公晚上喝酒很晚才回來,老婆很生氣的罵,你心裡還有這個家呢?你喝死在酒桌上算了,這裡面的憤怒情緒和攻擊性的語言,背後其實是需要老公早點回家,不要喝酒,因為他總是這樣喝酒身體會出問題,老公倒下來,家就完了,這讓老婆很沒有安全感,是以這背後是老婆的安全感需要。
同樣的原理,孩子成績沒考好,家長很生氣的罵了孩子一頓,因為家長覺得孩子如果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的學校,将來生活就會很艱難,這其實是家長生存焦慮的投射,其實也是自己的需要。
那麼我們說所有的心理活動的作用都是滿足人的需要,但是要知道,越小的孩子越是用本能的心理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不會說話的嬰兒,在他餓的時候就隻會哭,可是一種本能行為,同時裡面也有情緒,小孩子當你不滿足他需要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情緒,也會用本能行為,随着孩子逐漸地長大,意識發展了出來,語言也逐漸的發展,孩子就開始逐漸地理性表達自己的需要,或者一定程度上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
正常到成年之後,滿足需要的方式就過渡到理性的方式,什麼叫理性呢?就是意識依據社會普遍規則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意識起主導作用。
那麼我們回到主題上,為什麼“知道做不到,知行不能合一呢”,“知道”屬于意識層面,這裡的“做不到”其實指的是意識指揮不了“本能行為和情緒”,例如你“知道”打孩子不好,但你的“行為”卻是打了孩子,這就是知和行是不一緻的,如果你知道了打孩子不好,也不再打孩子了,這就知行合一,知道做到了。
是以我們來看,我們很多人實際上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處理問題(滿足自己需要)的方式其實是“本能心理”在主導,即本能行為和情緒,意識壓根不起作用,他們的“知道”隻是在沒事的時候“知道”,遇到事就是不能。那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上面講了,越小的孩子越是用本能心理活動滿足自己需要,是以代表我們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發展水準是停留在小孩子階段的,心理并沒有發展成熟,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滿足自己需要的方式就停留在了本能階段,是做不到理性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
是以,當你覺得自己總是“知行不能合一”的時候,你就要知道自己需要心理成長,使自己的心理發展到理性階段,自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