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終于結束了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的下跌局面。而其中以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表現最亮眼,全年銷量超過了350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3.4%。尤其在限行、限購政策收緊,油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了又一次風口。

都說“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但偏偏有這麼一家新能源車企始終沒能擺脫銷量下跌的泥潭,它便是北汽新能源。作為曾經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七冠王,如今的北汽新能源卻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銷量萎靡不振
北汽新能源怎麼了?
資料統計顯示,2021年全年北汽新能源累計産量僅有6,369輛,較上一年同比暴跌51.84%,全年累計銷量也不過26,127輛,基本與2020年持平。但在整個汽車市場銷量都在走高的大環境下,北汽新能源的表現隻能說是不進反退了。
但在2020年之前,北汽新能源還是連續七年蟬聯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冠軍的王者級選手。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北汽新能源卻迅速從銷量冠軍跌落到谷底,甚至難以擠進新能源廠商銷量前15名。
其實對于北汽新能源來說,銷量的下跌并不稀奇。雖然在此前的7年連續蟬聯新能源銷冠,但那時的中國電動汽車市場還沒有實作政策驅動向需求驅動的轉變,不成熟的産品、不成熟的配套設施,讓多數新能源産品都淪為了混補貼的産物。
其中,北汽新能源主要憑借E系列産品迅速搶占了市場。但其羸弱的産品力并沒有被高銷量所掩蓋,續航裡程、駕駛質感、品質品控等方面的劣勢被逐漸暴露出來,缺少了使用者口碑的支援,北汽新能源E系列車型也被時代所淘汰。
另一方面,北汽新能源能成為七冠王,還要歸功于網約車的興起,尤其是EU系列更是成為了網約車司機的标配。但網約車市場的需求畢竟有限,随着市場的飽和以及競争對手的增多,北汽新能源EU系列也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核心使用者。
客戶的流失,再加上對政策補貼的高度依賴,讓北汽新能源的利潤來源變得非常單一。自2019年新能源補貼開始退坡後,北汽新能源的利潤也慘遭腰斬。于是我們看到,兩年時間過去後,北汽新能源依舊沒能走出泥潭,推出優質的走量車型。看着比亞迪等老對手們紛紛依靠新技術實作突破,我們不禁想問,北汽新能源的管理層都在做些什麼?
高官貪腐
混亂局面難翻身
按理說,一家曾經有着輝煌成績的車企,在面對連年慘淡的銷量和巨額虧損時,總該做點什麼吧?但北汽新能源除了推出高端品牌極狐之外,便毫無作為了。這又是為什麼?
最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的一份刑事判決書似乎給了我們答案。在這份判決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前北汽新能源營銷公司總監助理許峰,因受賄罪、行賄罪被審判處有期徒刑七年,罰金人民币三十萬元。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許峰在“EX3項目”、“EU5項目”等四個項目中,利用擔任北汽新能源營銷傳播部總監助理的職務便利,夥同其妻子收受好處費共計人民币143萬元。許峰夥同妻子将上述錢款用于日常消費。
此外,除了在“EX3項目”、“EU5項目”“EC5項目”等多個項目中謀取不正當利益,許峰為感謝時任北汽新能源營銷傳播部部長曹斌的幫助,還夥同他人給予曹斌好處費合計現金人民币50萬元。
不難看出,在北汽新能源的主要産品項目中,都存在着内部高管嚴重貪腐的現象。高層以權謀私,不把心思放在營銷、研發上,這樣的車企,能有高銷量才是奇迹吧?除了内部的貪腐問題,如今經曆多次人員更疊的北汽新能源管理層仍舊沒有認真檢討自身問題。
此前,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公開提出“北汽新能源2022年年銷10萬輛,未來争取沖擊30萬輛”的銷量目标。但從北汽新能源去年的銷量成績來看,想要實作這一目标,北汽新能源需要實作280%以上的同比增長。好高骛遠的北汽新能源,似乎還是沒有明白如今的市場規律。
車叔總結
盡管在過去的一年裡,新能源市場銷量一路高歌猛進,但北汽新能源依舊深陷虧損泥潭無法自拔。産品力掉隊、高層貪腐嚴重,發展規劃好高骛遠,曾經的七冠王如今已是千瘡百孔。或許是過去的政策紅利将北汽新能源帶到了本不屬于它的高度,但自身的種種問題是無法忽略的。在豬都能飛起來的新能源風口之上,北汽新能源依舊在苦苦掙紮,個中滋味,或許隻有北汽新能源自己最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