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周胡桃,南加州大學
大多數的人工作可能是為了生活,但是初級醫生Adam Kay活着就是為了工作。
體液、鮮血、屍體、呼吸、心跳,每天都在上演着死亡和迎接新生命的産房遠比外人是以為的讓人喘不過氣。
BBC新劇《疼痛難免》建構出了這樣一個婦産科,充滿着壓抑和緊張,一周高達97個小時的工作時長讓醫生Adam的工作和生活基本混為一談,他幾乎次次遲到任何聚會,他無法出席摯友的婚前派對,他一個月沒能和夫妻共進一頓晚餐。
《疼痛難免》直截了當地帶你走進了一個初級婦産科醫生的生活:他學醫數年,在英國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所屬的公立醫院上班。
每天,Adam面臨的是猝不及防的鮮血、讓人不适的體液、焦慮的孕婦、着急的丈夫、永無止盡的患者和令人不快的工作環境。
而做一名醫生也遠不像外人所想象的光鮮或權威,實習醫生拿着少得可憐的薪水,甚至醫院停車費都成了負擔,隻能在小的值班室啃上一個冷的三明治,開着總是打不着火的破車,過着醫院和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兩點一線的日子,私生活少得可憐。
《疼痛難免》改編自英國前醫生、現喜劇作家Adam Kay的日記式回憶錄《This is Going to Hurt: Secret Diaries of a Junior Doctor》,由Adam本人編劇制片。
劇集選擇了英國新生代實力演員本·衛肖飾演男主人公,于是,一個喪喪又毒舌的婦産科男醫生就這樣誕生,走到了觀衆面前。
原著小說作家Adam Kay
劇集剛一上線就大受好評,在英國本土引起了極大的讨論,有關英國不健全的公立醫療體制更是大受批判。
《疼痛難免》在國内的豆瓣也好評如潮,赢得了9.4的超高評分,超過2萬觀衆參與了評分。
國内外的醫療劇層出不窮,《疼痛難免》究竟好在哪,又是如何在衆多醫療劇中脫穎而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Adam: 時刻感覺要一頭暈倒的醫生
劇集的色調永遠陰郁,就像主人公Adam的心情一樣。
《疼痛難免》的第一集從在車上昏睡過去的主人公開始拍起,他前一晚直接累得在車裡睡着,第二天又拖着疲憊的腳步走進醫院,在醫院旁邊的過道裡發現一名即将生産的産婦,他立刻清醒,迅速判斷,果斷地從員工通道将産婦即時送到了産房,成功接生。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不同于許多國産醫療劇中精英醫生的形象,Adam絕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正派人物形象。
這也是英美劇的特點——允許一個有道德灰色地帶的主人公出現,接受不完美的人物,而這樣的不完美和有瑕疵實際上也是真實人類的樣子。
Adam當面諷刺同僚,偷偷吐槽病人,歎氣和喪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時時刻刻的倦容是主基調。他偶爾使壞,做完剖腹産之後将種族歧視的産婦肚皮上的紋身惡意縫歪,他諷刺起新來的下屬Shruti不留情面,稱“以為你穿着内穿服就是醫生,是我誤會了”。
Adam和Shruti
雖然有人物缺陷,但他也是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有能力的好醫生。
他在手術中和各個危機情況中表現非常好,永遠精準和迅速的判斷,從病人的角度出發。他關心病人,不袖手旁觀,敢于承擔風險和責任。
Adam Kay的生活充滿疲憊和忙碌,他本計劃着參加最好朋友的單身派對,但卻一通電話被叫回了醫院,這時候他已經連續值班兩周了。而這樣的疲憊也導緻了本劇的核心沖突——被誤診的重度子痫孕婦醫療事故的發生。
Adam沒能正視這個看似無病呻吟的孕婦的症狀,把她打發回了家,卻沒想到夜裡她被再度送進醫院,這次誤診導緻了在胎兒25周的時候就因為胎盤脫落而不得不用剖腹産将胎兒提前取出,自命不凡的Adam不願通知上級醫生自行操刀,差點導緻了産婦的死亡。
Adam在進行手術中遇到難處緊張異常,此時上級醫生前來救場
在第一集的結尾,人物跌落谷底,他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過度醫療每一個患者,瘋狂轉診所有的病人,引起了同僚的憤怒和對他能力的質疑。
而那個差點沒能面世的早産兒也變成了Adam的心結,他持續夢到鮮血淋漓的嬰兒和哭泣的産婦,他站在更衣室裡偷偷哭,他無法專注于和夫妻的對談,但他卻無從說起這件事,也沒有時間接受心理幹預和治療。
Adam每日看望因為他的誤診而提前出生的早産兒
這件事幾乎毀了Adam的職業和生活。他難以自處,難以與他人相處。
雖然心結始終難解,但是工作仍要繼續。《疼痛難免》雖未展開講解Adam經手的各個病人的生活,卻用寥寥幾筆展示了許多病人的幾個截面,勾畫出了一個英國下等階級的衆生像:家暴、貧困、愚昧、心理問題、種族歧視。
僅僅用幾句台詞和幾個鏡頭,《疼痛難免》精煉地在豐富Adam人物故事的同時,力圖展現了一個英國病人浮生像。故事簡短有力,同時不失焦點。
Shruti: 英國公立醫療體制下的悲劇
原著小說從Adam的2004年寫起,一直記錄到了2010年,完整的描述了一個英國醫生如何能夠從醫科學生一步步攀升到顧問醫生(Consultant)。
英國初級醫生(Junior Doctor)的晉升職位名稱和解釋;初級醫生指的是是指剛剛從醫學院畢業,尚未具有10年以上經驗的醫生。英格蘭地區大約有5.5萬名初級醫生,占整個醫療系統員工的三分之一
劇版加入了一個新人物——名為Shruti的SHO(Senior house officer)展現了Adam早期的故事。Shruti作為一個有色人種,來到醫院實習的同時,還要同時準備能夠成為職業婦産科醫生的考試。
Shruti需要面臨的壓力太多。
醫院裡讓人透不過氣的生活節奏、毒舌又刻薄的上級大夫(也就是Adam)、艱難的考試和基本為0的複習時間、猝不及防的種族歧視和家裡人的諄諄期待。
在醫院裡,做得對做得好是基本的,很少受到表揚的,然而做錯一次的代價巨大,壓力下Shruti很少能有笑臉,她無法傾訴,唯一一次向上級Consultant尋求意見卻得到了頗為苛刻的回複。
因為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Shruti盡力試過了,卻懷疑自己能否以此為一生所追求的職業。
Shruti的經曆引發了衆多觀衆的共鳴。
《疼痛難免》設定的故事背景是2006年的英國,然而時至今日,英國醫療體制也沒什麼大的改善。原著出版和劇集播出後,作家Kay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醫生的來信,《疼痛難免》讓他們知道了“原來自己并非是唯一一個會站在更衣室裡哭的醫生”。
也有些憤怒的家長聲稱Kay的書阻止了他們的孩子學醫,但是Kay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在成為醫學生之前,明白做一名醫生的代價。
同樣,《疼痛難免》用Adam和Shruti的故事劍指英國公立醫療體制。
NHS自1948年初次創立,原本設立的目的是讓醫療的目的變為臨床需求,而不在于病人有沒有能力付款。這是英國一項偉大的成就,也是英國140萬醫護人員努力工作的信仰。
然而《疼痛難免》則讓我們看到了這一信仰背後的真相,是每一個醫護人員犧牲個人生活的疼痛付出。《疼痛難免》讓我們意識到的是,無論是每一個病人還是醫療體制都應該更明白醫生是人,不是神。
無論是許多有關醫患沖突的新聞還是醫療劇,可以看到的共性是許多患者都對醫生有着過高的、非人的期待。他們要求醫生永遠不犯錯,永遠精神抖擻,永遠耐心悉心。
但是患者忽略的是,醫生和他們一樣,有自己生活的起落,有自己的友情和愛情需要維系,也有家人需要陪伴,他們無法24小時線上,無法召之即來,也無法做到永遠不犯錯。
《疼痛難免》也同樣揭示了英國的醫療體制是如何用非人的條款對待初級醫生的,也就是Adam和Shruti級别的醫生。
Adam Kay在幕後訪談中談到小說創作的背景是2015-2016年在英國發生的初級醫生合約紛争。
英國政府計劃在全國推廣醫院7天工作制,初級醫生因不滿微薄的薪酬待遇和周末上班的計劃而在2016年4月26日全員大罷工。而這一天的罷工導緻了13000次正常手術的推遲和10萬次預約的推後。
醫生與政府的争議集中在周六的薪酬待遇上。代表醫生的英國醫療協會要求星期六整天的薪酬都按非正常工作時間的較高标準支付,但是政府堅持為早7點到下午5點的工作支付一般工資。
當時的英國衛生大臣傑裡米亨特指責初級醫生變得過于貪婪,而這一控訴也促使了Adam Kay決定出版他的日記式回憶錄,從一名初級醫生的角度,揭示這份工作的不易,和醫療體制對于醫生所設立的苛刻條件。
《疼痛難免》用視覺的方式将糟糕的工作環境直接呈現到了觀衆的眼前,昏暗的工作環境,急診處髒兮兮的簾子,病房裡搖搖欲墜的天花闆,和無時無刻故障的警報器。
這樣的環境不是最糟的,更糟的是那些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和窒息感,和勞動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的低薪,以及總是讓周圍的人失望的感覺。
就像Adam在劇集的最後,處理針對他投訴的聽證會上說的那樣,大衆不應該将NHS醫生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的,這些付出是應該得到相應的報酬的,應該得到尊重的,同時也是應該被認可的,能夠被看見的。
大多數病人和醫生、醫生和同僚、醫生與上級的沖突看似雙方各執一詞,各有需要被體諒之處,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的是藏在這些沖突底下的、更深刻的、來自體制内部的沖突。
不同于國内許多醫療劇僅僅隻将戲劇沖突設定在醫患之間,《疼痛難免》揭示了英國醫療體制的問題和亟需改善的地方,而這也是作品更有深度、更具現實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