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陽興,又名陽欣,字野草,号靈鸠,又号鸠拙。浙江諸暨人。專攻山水,擅長枇杷、柿子、梅花等。師承陸抑非、孔仲起、吳山明、柳村等先生,求教于王伯敏、朱穎人先生。
現為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陸抑非藝術研究會會員,餘任天藝術研究會理事。
曾出版有:大型八開精裝本《倪陽興山水畫選》西泠印社出版,封面由陸俨少題簽,扉頁由程十發題簽;《倪陽興中國畫集》西泠印社出版,封面由沈鵬題簽,扉頁由王學仲題簽;《倪陽興畫選》黑龍江出版,封面由謝稚柳題簽,扉頁由陸抑非題簽;《倪陽興中國畫精品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封面由劉江題簽,扉頁由沈鵬題簽;2011年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國畫經典十二家》包括劉大為、龍瑞、何家英、王西京、喻繼高等;
陸俨少題簽
問道煙雲
——倪陽興大寫意山水畫藝術
文/翰藝
倪陽興,出生於文風淳厚的西施故裡 諸暨。自幼沉浸在王冕、陳洪绶、餘任天諸大師的先賢遺風影響之下,對于藝術的熱愛尤然心生。
倪陽興山水畫風遠師石濤、朱耷、石溪、漸江,他們被稱為清初“四畫僧”,故作品不拘泥于一家一派。并吸收黃賓虹提出的筆墨“内美靜中參”,抒寫了筆墨“渾厚華滋”的現代審美新境界。展現了中國山水畫獨有的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
倪陽興得孔仲起和王伯敏兩位大家親授。孔仲起先生的蒼潤與靈動,王伯敏先生的氤氲和空蒙,他均能融會而不作“描紅”式的臨摹。尤其是他在借鑒前人中不忘師承造化。倪陽興用他那敏銳觀察力洞察大自然之美,勤畫速寫,從大自然美景中擷取藝術靈感。他十分講究筆墨韻味,看似逸筆草草,一點一劃輕重緩急,無論遠觀近察都經得起深入品味”。這也是他生長在諸暨好山佳水中深得山川鐘靈毓秀之氣,加上多年勤奮硯田,為他的藝術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同時賦予了新的活力。
由于繪畫條件所限的因陋就簡中養成的習慣。他在用焦墨和濕墨中,常用積墨、宿墨和漬墨,居然得心應手地出現了靈動,華滋和淋漓酣暢的氣勢。由此我想起餘任天先生在貧困中“寂寞樓居四十年”時,用秃筆宿墨畫出的上千幅山水真品,可見窮而益精的道理。陽興告訴我:“起初我非胸有成竹,可能是陸抑非先提醒我的‘水墨紙三者的交融,主要靠熟能生巧'如果功夫再深些,可能主動權完全可自己掌握。”我更喜歡他那幅大尺頁:在潑墨中用枯筆收拾後交替形成的蒼茫和層疊,既有草木蔥茏的況味,更有壁立千仞的質感:于厚重中見空靈,在朦胧間顯山川。中國傳統書畫尤重筆墨修為,可于抽象的筆痕墨韻間窺得作者内在的涵養。
他非常注重筆墨生動方可有氣韻生動。尤其注意的是筆線點畫的勢态、方向感、運動感,其用筆所展現的一氣呵成,筆筆相生、筆筆相應的内在氣機。也是他山水畫獲得峥嵘、剛健、雄偉的金石氣象的關鍵所在。倪陽興善用宿墨的高手,脫膠以後的宿墨用水層層積染,更顯的潤澤、渾厚。他精于“知白守黑”層層積染,滿幅皆黑,他把墨色發揮的淋漓盡緻,他從黑暗中發掘光明,從亂中理出秩序,更顯渾厚、蒼辣。
五代荊浩在《山水節要》中提出:“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這既是中國畫的一種創作方法,又是檢驗中國書畫優劣的試金石。倪陽興無論作山水還是繪花鳥看似四平八穩,實則十分注意造勢,在平穩中求氣勢,求變化,尤其注重營造有氣勢的的視覺沖擊力;古語雲:作畫須"重氣機,求高格”。倪陽興秉承師學,他注重空間意境之美,以空間、空白為畫眼,開闊的胸懷,長期的人文修養、爐火純青的筆墨表現手法,使書卷之氣、優雅之韻縱貫其作品。
倪陽興的山水畫問學于餘任天、王伯敏、孔仲起諸山水大家,得中國傳統文人畫源頭正脈,筆墨間透露雄渾拙樸、野逸清新的美學價值取向,進而可窺見他渾厚而質樸的藝術表現手法所承載的人生态度。他的畫作繼承了傳統筆墨内涵,使作品彰顯出高亢的時代面貌,洋溢出淳樸的鄉土氣息。讓觀賞者有親臨其境的感覺,給人予人文精神享受。
問道江湖煙雲客 西施故裡覓精神,倪陽興始終保持看謙遜低調的高尚美德,平平常常做人,勤勤懇懇畫畫,這也是倪陽興的精神寫照。
與王伯敏先生合影
王伯敏題賀
與山水畫家孔仲起先生合影
與童中焘老師合影
富春渾厚華滋 沙孟海題詩堂
雨後
黑墨山水(劉江詩堂)
紅楓松屋 80x50cm
竹裡人家 67x60cm
野山牧牛 68x49cm
渾厚華滋
山水清晖(林曦明詩堂)
秋山雨霁 童中焘題詩堂
家鄉梯田
茂林古屋
門前柿紅 69x49cm
山澗 83x46cm
山色長春 顧廷龍題詩堂
沒骨山水(王伯敏詩堂)
山水清音 王伯敏題詩堂
湖光山色 73x66cm
潑墨山水 閻麗川題詩堂
春山 69x46cm
春景
遠山含煙 92x62cm
秋山行舟 69x47cm
清氣軒(周庸村詩堂)
樹樹秋色 67x61cm
青綠山水(吳山明詩堂)
山雨 譚建丞題詩堂
宿雨初收 49x43cm
雪景
雪景 68x46cm
秋澗泉韻 99x49cm
秋意
秋裝
山雨
水鏡
五洩禅寺
雪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