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發明了一個詞叫“内卷”,用以形容當下社會生活節奏快競争壓力大。要說起這方面,恐怕沒有人能比得過二戰時的日本。

1943年5月,在閱過阿留申群島的戰報後,昭和天皇憂心忡忡地對身邊的侍從吐槽道:陸軍和海軍再這麼胡折騰下去,我們就要打輸了啊!原來,早在1942年6月發動中途島戰役時,正值全盛狀态的日本海軍吸引了美軍大部分仇恨。在這場決定着戰争總體局勢的關鍵戰役中,日本陸軍卻有些“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姿态,非但不積極配合海軍作戰,反而忙裡偷閑,趁機搶占了阿留申群島。
客觀而言,阿留申群島的戰略價值相當有限,島上也沒什麼值錢的資源,但那可是正兒八經的美國領土啊。您看,你們海軍被美國佬打得掉進海裡喂魚,我們陸軍都打到美國“本土”了,多神氣是不是?
中途島戰役失敗後,海軍遷怒于陸軍,痛批對方“愚不可及”。“神風特攻隊”的建立者、當時正擔任海軍航空兵器總局總務局長的大西泷次郎海軍少将直言:本來日軍在猛攻阿留申群島後就該撤走的,誰知道愚蠢的陸軍馬鹿竟然當真要占領這塊地區。這導緻大學營被迫為其分擔了許多不必要的兵力和物資,戰線被毫無意義地拉長了。
事實上,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鬥争,恐怕比日本天皇親眼所見得還要令人發指。
早在1941年,裕仁就對新任首相東條英機耳提面命:你可得一定要把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那些麻煩事給治好啊,要不這仗就沒法打了。後者也不敢辜負上司的期待,立馬成立了一個内閣計劃委員會,名義上被授予了極大的權力,用以統籌陸海軍的後勤供應,協調兩者的作戰與合作等問題。這次嘗試看似非常強力,似乎是下了狠心要治本,不料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對新部門的指令都視若無睹。
那會兒,大學營有意撮合海陸軍高層一起參加戰前會議談合作,不料山本五十六經常在輪到陸軍将領發言,或是當對方對自己的戰略戰術安排提出質疑時,二話不說,直接起身離場。更有不少海軍高官直言不諱道:就算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路邊乞讨的乞丐,也不會便宜陸軍馬鹿。
雙方的争鬥直接激起了一場畸形的内部軍備競賽,從資料來看,二戰時日本理論上擁有年産5.3萬架軍用飛機的能力,比英德兩強加起來都多,甚至超過了戰争機器全開的美國,但實際上,從1941年到1945年,他們一共就制造了69888架軍用飛機,平均年産量約為1.4萬架,戰争潛力隻兌現了1/4;尤其是在局勢異常緊張的1943年,日本飛機年産量竟不足1萬架。一個名叫藤原銀次郎的經濟學者在做了調查後發現,陸海軍雙方壓根就是在瞎胡鬧。
藤原銀次郎指出:出于戰争需要,日本海軍的作戰飛機無論是技術、性能還是型号方面,最初都要領先于陸軍。然而對海軍而言,這些優勢的最大用途似乎并不是用以對付美軍,而是作為資本拿來嘲笑陸軍落後。顯然,這招很是管用,陸軍被刺激得決定奮起直追,在短短一兩年時間裡,日本陸軍一口氣新開發出數十個新機型,飛機總品種多達52種,比海軍隻差1種。然而,這些所謂的“新産品”根本就不忍直視,其中有些壓根就是對外國戰機的拙劣抄襲之作。不僅如此,陸軍居然花了大價錢研發對他們而言毫無用處的艦載戰鬥機。
面對陸軍的“進步”,海軍則賣弄起了家底。陸軍每建造一座大型軍工廠,海軍必然要建造一座規模更大的。結果二戰時期日本設施先進、産量可觀的軍工廠遍地開花,實際産量卻低得可憐。
飛機方面的競争足見戰時日本内卷之嚴重,而艦船方面更是堪稱殘酷。
衆所周知,日本是個資源匮乏的島國,發起戰争的一大目的就是“以戰養戰”,掠奪他國的戰略資源和财富。對被入侵國而言,日軍是可憎的強盜,但在日本内部,陸海軍怕是都把對方視為土匪。
二戰前期,日本針對東亞和馬來亞地區發起的戰争,大多數是由陸軍策動的,這也讓日本陸軍獲得了戰略資源的優先配置設定權。從資料來看,1942年6月以前,日本陸軍掌握了東南亞地區超過80%的石油資源,其他戰略物資也占據過半。主戰場在太平洋的海軍自然在這方面無法與陸軍競争,但他們也有辦法——不給陸軍使用碼頭和運輸服務。
有錢沒法花,這對陸軍而言是非常緻命的,這倒逼日本陸軍豪擲重金打造自己的海上力量。于是,一種非常奇葩的現象出現了:那會兒,日本海軍艦船的總噸位達到了150餘萬噸,而陸軍的各種戰艦外加軍用運輸船,總噸位居然比海軍還要多40萬噸。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航運部分的基地設在橫須賀港,而陸軍的“海軍”基地設在廣島的宇品港。每當對方的人員或是艦船出現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内,陸軍或是海軍都會如臨大敵。彼此都絕不會将自己的航線和計劃透露給對方一點,甚至為了防止自己的東西被對方“繳獲”并使用,雙方都各自沿用兩套工業生産規格,生産出的螺絲釘等配件也完全無法通用。
這樣的内卷使得二戰中的日本具備了極其強悍的軍事工業生産的紙面能力,甚至單從資料來看,你會誤以為日本的戰争潛力比美蘇都可怕。其實,這樣的競争非但沒有對戰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反而令日本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
從資料來看,雙方都極盡手段地将各種戰略物資收入自己囊中,大到各種稀缺資源,小到普通的木材和布料,甯可堆到倉庫裡不用,也絕不輕易拱手送人。一部分人便趁機監守自盜,從中偷取資源轉賣。就拿鋁材來說,幾乎一半的鋁材都流入了黑市,而不是被用于制造戰機、戰艦或是坦克。搶奪物資如此,人才就更不用說:戰時雙方都将大量技術人員攬為己有,這導緻許多重要崗位上的都是沒啥本事的“外行”。
除了日本陸軍和海軍高層的直接競争之外,這場内卷也自上而下地影響到了普通人,筆者給大夥兒講兩個故事。
1945年4月6日,日本海軍集結最後的力量向盟軍發動“菊水作戰”。當天下午,聯合艦隊旗艦“大和”号的3000名船員集合,在聽完艦隊司令豐田副武的出擊指令後高唱日本國歌、軍歌,大呼“天皇萬歲”。誰都知道,此役其實就是被派去送死,但這場表演還是挺有感染力的。當龐大的“大和”号行經隸屬于日本陸軍的“由”型潛艇“丸輸”号時,在一旁看熱鬧的陸軍少尉岡田守巨突然情感迸發,下令船員按喇叭對“大和”号緻敬。令他沒想到的是,貴為“大和民族之魂”的“大和”号居然做出了回應,船上的水手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對“丸輸”号行海軍禮回敬,還有人吹響軍号。
此舉令岡田守巨大受震撼,他也就此成了一名“精神海軍”,以至于長官在視察時,他竟不自覺地行了海軍禮。巧的是,岡田守巨因禍得福,他的戰友們都被派出去混履曆,唯獨他被打入冷宮。結果,戰友們被派去的大城市正是廣島,一夥人基本全部報帳。
此外,二戰末期,當大學營在讨論所謂的“一億玉碎”時,有個名叫新明武雄的日本記者唱反調。他認為日軍高層不該将最後決戰的戰場定在日本本土,而是日本近海,如此便可以極大減少平民的傷亡和本土的損失。
不僅如此,對于高層号召群眾拿起木棍掃帚等充當武器抵抗“入侵者”的号召,新明武雄更是直言荒謬。他專門寫了一篇名為《竹槍根本無濟于事》的文章痛批日本政府的愚民政策,此舉徹底惹惱了陸軍高層,後者強行要求新明武雄入伍以“報效國家”,實際上就是把他派到硫磺島送死。
結果,正是因為貶低了陸軍擡高了海軍,海軍高層搶在陸軍之前接納了這名記者。新明武雄最終被安排到了後方的新聞部,最終保住了一條命。
近代日本之是以賭上國運接連挑起戰争,就是為了突破島國的制約。然而,費盡心思搶來的那麼些資源和财富,相當一部分都被日本人浪費在了内耗上。這就好比一個本不怎麼富裕的家庭,還非要把極其有限的生活費拿出來購買名牌服裝充面子,這種做法簡直愚蠢無比。一場二戰讓日本長達一個世紀的努力通通白費,此前吃掉的好處一口氣全都吐了出來,即便如此,我們也隻能說一句“活該”——無論方方面面,這個國家都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