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諾獎得主:氣候問題是定時炸彈,我們迫切需要行動

諾獎得主:氣候問題是定時炸彈,我們迫切需要行動

王煥超騰訊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首發于“哈佛商業評論”公衆号

“氣候問題是一顆定時炸彈。(Climate is a time bomb)”

在 2 月 26 日的“騰訊對話”直播中,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讓·梯若爾語出驚人。

從 1992 年的裡約峰會起,科學家們就在持續發出警告:氣候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但 30 年時間一晃而過,時至今日,依然未能形成一份可行的、符合多方利益與要求的全球性計劃。這種停滞不前,伴随着的是定時炸彈滴答作響的倒計時聲。“現在絕對是迫切需要采取行動的時候了。”梯若爾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應該采取行動。”

由騰訊研究院、騰訊碳中和實驗室和騰訊新聞聯合主辦的“騰訊對話”,邀請讓·梯若爾與騰訊集團進階副總裁林璟骅展開對話,從經濟學與商業實踐角度出發,探讨推動減碳排放的有效方案。

· 對于碳排放,制定碳價格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什麼?

· 全球低碳轉型的國際經驗與中國路徑是怎樣的?

· 私營企業在低碳轉型和技術進步中的作用是什麼?

在這場對話中,這些問題的答案将浮出水面。

碳價格是為了拯救地球的必要成本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梯若爾倡導用價格機制和協調一緻的市場機制建設,來解決氣候問題。在《共同利益經濟學》一書中,他提到:“經濟手段(無論是稅收還是市場)不僅不會傷害環境政策,反而是環境政策的必要條件。”而在“騰訊對話”中,他提出各方應着力建立健全的經濟體制,具體而言,即制定合理的碳價格。

好消息是,現在公衆和社會都意識到了氣候問題的緊迫性,但是大部分公衆依然很難了解和歡迎碳稅這種東西。即便如此,梯若爾認為,建立合理的碳價格依然是必要的。

梯若爾舉了一個蕃茄的例子。一位消費者打算購買“更低碳”的蕃茄,但他遇到了問題:我應該購買當地種植的蕃茄嗎?它們沒有經過運輸過程,但是一直在溫室中生長,會産生更多排放;還是應該購買來自氣候更溫暖的國家所生産的蕃茄?但它們卻是通過卡車來運輸的。

同樣的“蕃茄難題”,也在考驗着綠色投資者。梯若爾以此強調碳價格的必要性:“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隻要沒有碳價格,就很難搞清楚發生了什麼。”

碳價格的制定有諸多好處,比如它能夠将決策權下放給市場主體,因而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方式。舉例來說,如果碳價格是 50 美元一噸,能夠以低于此價格減少污染的主體就會立即行動,但花費成本高于此價格的主體就不會去做,而是選擇購買許可證或交碳稅。英國在對碳進行定價之後,幾乎一夜之間就減少了碳排放,而煤炭在電力生産中的份額從 40% 很快降到了 5%,再降到 2%。

但在具體執行中,碳價格也會面臨許多實際問題。比如,人們很難在全球範圍内,為不同的排放主體制定統一的碳價格标準。對此,林璟骅提到了自己曾參與的一個項目,即建立一個碳減排曲線的計算架構。通過計算不同減碳杠杆對應的最優估計值,來得出一個國家實作碳中和的總成本。這意味着,盡管每個國家情況不同,但仍可尋找到一個機制來進行跨國轉化。

除了碳價格,梯若爾還談到了排放交易系統(ETS)的問題,對于突破性技術的研發補貼以及知識産權的問題。他也提到,除了使用價格作為碳稅或執行總量控制和交易系統,還有其它可以使用的方法,比如政府層面的标準制定、出台産業政策鼓勵突破性的創新技術,以及加強政府間的跨國合作等等。

碳中和的 2030 年之約

中國在氣候問題的解決特别是碳中和領域,早已經有所行動。2020 年 9 月,習近平主席在 75 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宣布,中國将力争在 2030 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 2060 年前實作碳中和。

這是中國對于全球氣候問題的承諾。

此後,中國的政府機構和企業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碳中和規劃。而騰訊公司是首批承諾在 2030 年實作碳中和的企業之一。

2021 年初,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2022 年 2 月 24 日,《騰訊碳中和目标及行動路線報告》正式釋出,從時間和範圍兩個次元确立了騰訊的碳中和目标:以 2021 年為基線年,騰訊将不晚于 2030 年實作自身營運及供應鍊的全面碳中和;同時,不晚于 2030 年實作 100% 綠色電力。

而為實作這一目标,騰訊計劃實施四大項目:

首先是確定實作自身的碳中和。騰訊在 2021 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511.1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大多來自用于支援資料中心所消耗的電力。其中難點在于,騰訊業務分布在全中國各地,電力來自不同電網和發電機組。這需要多措并舉,騰訊必須尋找綠色電力,實作越來越多的綠電并網,確定辦公樓和資料中心實作高效節能。

第二個方案是圍繞技術。騰訊希望支援碳中和相關技術的持續開發、推廣和落地。這一點有兩方面含義:一是騰訊計劃支援已經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綠色技術,推動更大範圍的落地;二是支援高潛力但相對不成熟的技術的發展,比如氫或碳捕集和儲存技術。

林璟骅介紹了一個鄉村太陽能闆的例子。目前,騰訊正在中國村莊探索,把光電闆安裝企業、金融機構引入進來,而騰訊作為項目組織者,協調那些缺乏資金和專業知識的村民,為他們村莊安裝太陽能發電闆,最終實作“三赢”的局面:村民們獲得額外收入,電網獲得了額外的綠色電力,金融機構赢得一個融資項目。

第三點是數字解決方案。利用先進技術比如人工智能,幫助不同的垂直行業提高效率,如煤發電廠、水處理廠、農業等,以較低的碳排放實作更高的生産力。這些都是騰訊正在考慮或已經開展的數字解決方案。

第四是消費者。騰訊為大量的網際網路使用者服務,在碳中和方面,騰訊嘗試提高使用者的環保意識,并促進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如“低碳星球”就是騰訊與深圳政府合作推出的一個小程式,鼓勵市民記錄綠色交通活動,他們會獲得小獎勵,同時提高了對于不同交通模式如何影響環境的認識。

而“碳碳島”的遊戲主題是城市建設,玩家可以修建自己的低碳島。通過遊戲的方式,能夠提高玩家相關知識,以及對低碳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認知。騰訊正在尋找和探索越來越多的方案。

“騰訊是一家技術公司。我們很幸運,業務有紮實的基礎。但我們心裡一直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科技向善。”對于騰訊行動背後的原因,林璟骅這樣解釋:“我們應該支援使用者,支援社群、國家、地球向更好的方向邁進。而我們通過可實施的方案來實作這種美好的想法和價值觀。我們的碳中和倡議的四個項目是基于善意的。這是公司所秉持的‘科技向善’的要求,要把它付諸行動。”

把行動彙聚起來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騰訊對話·Tencent Dialogue”就采用雲端對話的形式,對影響這個世界的重要議題保持關注、進行讨論,并且輸出思想成果。不管是新冠疫情還是碳中和,這些議題都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而這正是系列對話開啟的出發點。

如今,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種“climate emergency”(氣候緊急狀态)。氣候危機更像是溫水煮青蛙,森林火災、冰川融化、氣溫上升等趨勢隻是漸變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會到達一個臨界點,然後就會爆發劇烈而不可逆轉的突變。

為了避免問題積重難返而錯過有利的行動時機,人類需要迅速達成共識,建立對于氣候問題的正确認知,建立有效合作,采取緊急行動來阻止氣候變化。

正如梯若爾所說,跨國合作很有必要;也正如林璟骅提出的,我們還需要推動政策、企業、技術與消費者的合作。梯若爾特别提出騰訊所做的努力非常重要,他認為企業在發現新技術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而且是政策手段與經濟手段之外的關鍵補充。

“要把行動彙聚起來。”在對話的最後,梯若爾總結道:“樂觀和積極的看法是,實際上我們确實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需要一起行動。在此期間,我們必須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勞動者、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有社會責任感的投資者和消費者,并努力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