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學習紅色曆史,質疑開端,堅定理想信念,講好紅色故事,延續傳承,在新時代同心同德,創造紅色作品,與文化人一起,建構榮民的精神坐标。
- 銘文
黨報:老兵心永遠到黨
- 榮民事務部組織了一系列"榮民永遠與黨同行"活動
回顧曆史,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争,從解放戰争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到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榮民的工作。早在革命戰争年代,就有一批士兵到當地打工,為赢得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事業起來。新中國成立後,大批退役軍人到本地區工作,為加強政權建設,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的曆史時期,廣大榮民照顧大局,無私奉獻,改革開放迎戰兒童潮,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千萬老兵,牢記自己的使命責任,在不同崗位上用行動練出一身衣,一顆紅心向黨的誓言緻敬。
為進一步發揚黨注重退役軍人工作、關愛榮民的優良傳統,引導廣大退役軍人堅定不移地傾聽黨、跟黨走,榮民事務部組織召開了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活動包括"向榮民的心送上黨的愛"主題慰問、"黨的榮民工作發展曆程"專題訪談、"傳承紅色基因,繼續寫軍功"作品集、"黨旗飄揚在心中"知識大賽、"一朝軍旅,終身忠誠"微視訊集展和"讓榮民成為全社會尊重"主題演講大賽等六大内容。

"榮民永遠跟黨走"活動官方網站正式上線
今年以來,各項活動線上線下立體化發展,各級榮民事務部及相關機關共同推進,廣大榮民、榮民工作者、市民積極參與活動的亮點、高潮。近日,主題演講大賽、作品集、微視訊征集評選已圓滿結束,專題脫口秀節目即将播出,主題同情持續深入開展,知識大賽火爆,近1000萬人次參加。
"榮民永遠跟着黨走"已經成為榮民事務制度慶祝黨的百年老大活動品牌,活動挖掘榮民的故事,展現模範風,引領時代,成果凸顯。一位榮民的戰争進校園,進社群,進企業,為黨員群衆講黨的曆史,為老兵注入鄉村振興、生态文明建設、基層治理等先進事迹廣受好評,回響熱烈,激勵廣大榮民和老兵工作者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不忘自己的性格,銳意進取。
信仰
了解紅色的曆史并詢問您的第一個想法
堅定的理想信念
紅色曆史照亮了信仰的方向。
千裡行,開始心如磐石。信仰是靈魂,是旗幟,是方向。
安徽、福建、山東紮紮實做好"老兵始終随黨走,黨的老兵工作發展曆程"專題脫口秀錄制工作,突出傳承晉升,突出主題主線,突出持續奮鬥,在活動中回顧曆史,總結經驗,展望未來, 用黨的奮鬥和偉大成就激發戰鬥精神,明确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的信念,凝聚力強,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曆史經驗啟迪智慧、品格。
"黨旗在心中飄揚"知識競賽,旨在促進學習,學習曆史,深化榮民事務體系中黨史的學習和教育,促進黨史和榮民工作法律法規的全面普及。
浙江省德清縣制作"黨旗飄揚在心裡"知識競賽宣傳折疊版和展示闆,走進社會,走進軍工企業,走進榮民進行宣傳。
自3月初以來,全國各地創新策劃群組織知識競賽,廣大榮民積極參與。北京市榮民事務局舉行紀念建黨50周年暨慶祝建黨100周年知識競賽,促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和了解。上海市榮民事務局、市征兵辦公室等遴選了一些優秀的大學生兵和現役軍人組成使團,進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機構進行宣講。山東省榮民事務辦公室組織軍隊各部門幹部職工帶頭參加,在基層綜合服務大廳、雙配套店、銀行等公共場所張貼海報,通過網站、公衆号等新媒體宣傳推出。西藏自治區榮民事務辦公室依托榮民周邊榮民服務中心(站),組織開展範圍廣泛的網上答題活動,有效提升活動成效。此外,四川銀行與江蘇昌蒸汽集團、華之盛集團等公司将大賽活動與榮民員工教育訓練有機結合,大賽話題已成為企業黨史學習教育必須學習的材料,活動覆寫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知識競賽是對黨的曆史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深情的回顧。從黨的百年奮鬥中,選手們深刻領會了中國共産黨的英雄曆史責任,不忘初任,為民族複興、民族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奮鬥、勇于前進的精神。
遺産
講述紅色故事,傳承
用一顆心打造新時代
紅色故事,凝聚信仰的力量。
一寸山川一寸血,一寸熱土一個靈魂。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個新的中國。利用紅色資源,講述黨的曆史、革命故事、基地故事、英雄烈士的故事,紅基因代代相傳,確定紅河山永遠不變色。
河南省鞏義市軍人出身軍官的喬順祥到當地一所國小講了一個紅色的故事
"一朝軍旅,終生書寫忠誠"微視訊集展是一部很好的紅色創新故事。微視訊作品再現了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職業老兵之美。其中有經曆過戰争洗禮的英雄,有農村振興道路上的戰士,有攀登巅峰的科技工作者,有辛勤奮鬥的優秀企業家......昨天在軍營裡他們準備與部隊作戰,今天在新的戰場上沒有硝煙,他們勇敢地渡過難關,以新的旅程勇往直前。
海南省榮民事務辦公室結合微視訊采集活動組織了主題晚會日活動
廣東在微視訊拍攝過程中,走進山中,深入采訪,花了2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軍書》的拍攝。遼甯以微視訊采集和播出活動為契機,積極開展"打造英雄譜系"活動,深入挖掘和運用老幹部、老黨員這寶貴的政治财富,将自己的故事編成書,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财富。
在拍攝過程中,從業人員發現了一張舊照片,一個軍用水壺,一本戰争書,一枚獎章......這些老兵的卑微舊物,其實是革命前輩們為黨為國家和人民而艱苦奮鬥的見證。這些英勇的榮民分享的故事,雖然是個人的",但卻是一部将曆史與現實聯系起來的"英雄曆史"。
97歲的反美援助老兵、第71枚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孫景坤的微視訊在當地媒體上播出,不少人淚流滿面。一位中學生在後景感中寫道:這顆星星,不如我們身邊的"英雄之星",我想向老人學習!
"讓榮民成為全社會的尊重"主題演講大賽,各地以比賽為載體,拓展創新宣傳教育模式,挖掘出一批紅色故事,在全社會産生深遠影響,引起廣泛關注和參與,具有強烈的"讓榮民成為全社會尊重的人"的情感力量, 使老兵精神成為區域文化和時代的品牌。
各地認真組織演講大賽初賽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老兵,他們退休後不會褪色,心永遠都會去黨。無論是在軍營裡,還是回到社會,他們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本質是一樣的,總是踐行着一個老兵的職責和使命。
北京選手餘婉晨的演講題目是"信仰"。時光荏苒,在鮮紅的黨内誓言下,作為一名文學老兵,他在共産黨的軍事舞台上扮演過許多角色。在角色中,他的每一次表演都是為了淨化靈魂,錘煉信仰。他說,信仰是敵人強有弱,敵人被包圍,紅軍戰士堅信革命必勝的信心和勇氣,是革命烈士在面對敵人時高舉屠刀,願意投下自己的頭顱和鮮血的決心和決心。
"讓榮民受到全社會的尊重"主題演講大賽決賽現場
河南選手陳偉,曾在公安消防隊戰鬥10年,參與緊急救援等緊急險情任務,他以"一個聲音"的稱号為"一生至",一次又一次地形容他和戰友們在水中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诠釋了當代青年衣着一生的信仰追求。
山東選手王磊講述了一位以"緬懷'紅船精神'"為題,繼承軍隊性格的老兵的故事。這位榮民在14歲時參軍,打了數百場戰鬥,受傷10次,經曆了47次行動,昏迷了93天。奇迹般地活了下來,英雄回到了家鄉,看到100多個家庭分散在6座沙漠山脈,決心承擔起村支部書記的責任。25年來,他拖着17斤假肢,帶領村民們把貧窮的山村變成了一個先進的村莊,走上了緻富之路。一段深情的叙述給許多觀衆帶來了崇敬的淚水。回顧我們黨的百年,廣大退役軍人需要把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宣誓和對軍服的依戀,變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力量。
來自湖北省恩施市的退役軍人戴毅以"名片"的稱号描述了他五年的職業生涯和旅程。從軍隊到地方,從配菜到副總經理,崗位變了,感情不變了,身份變了,精神永久居所了。夢想家走得很遠,勵志的事情竟然是,作品的意圖可以提煉。他說,他希望通過他的故事,讓更多的榮民一起工作,創業,在各行各業的不同崗位上大放異彩。
廣東選手吳偉出生于軍人家庭,曾任軍校教師,後轉學到當地成為一名優秀記者。她深情地說,軍情是将紅色基因注入血脈,在任何工作中,都會以軍隊的标準和紀律要求自己,因為軍人的背景在心裡。站在講台上,她既是演說家,也是宣傳組織者,她說,不同階段的黨内宣傳者,這是老兵信仰的方向,信仰的高地!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榮民工作者,他們用真誠和真情為榮民服務,架起了一座活在榮民心中的橋梁。
河北省老兵陳薇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她帶着9個月大的嬰兒(當時還在哺乳)參加演講比賽,寫下了自己對榮民事務的熱愛。她說,從預賽、複賽進入全國總決賽,收獲頗豐,也成長了很多,聽過很多老兵感人的故事,這将激勵她更加用心呵護老兵,服務老兵,講述老兵的故事。
這些退役軍人和榮民雖然年齡、身份和職業不同,但有着共同的高尚追求。他們共同的故事是我們黨重視榮民工作和關心榮民的壯麗寫照。榮民已經告别了軍隊,但他們的青春卻因為與軍隊的聯系而有所不同,榮民工作者特别精彩,因為他們和榮民在一起。
文化
為文化人創作紅色作品
建立榮民的精神坐标
紅色作品,展現了堅韌不拔的信念。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紅色是主色,是生命的象征,是美麗的象征和精神圖騰!今年的紅色是最美麗的顔色。
"傳承紅色基因,繼續書寫軍人榮譽"作品為廣大老兵提供了一個紅色的展示舞台。自3月以來,參賽者一直熱情洋溢。他們既包括參加過反美援助北韓的榮民,也包括剛剛退休的才華橫溢的新人,既包括回國創業的當地作品,也包括來自千裡之外的線上傑作。從煙熏"戰場"到抗疫第一線,從農村到科研"矽谷",從創業旗手到志願先鋒......作品展現一顆紅心,演繹出一顆忠于黨的心,用溫度,記錄老兵的紅心走向黨的道路,展現老兵愛黨、愛國、愛民的真摯感情。
天津和平區積極組織榮民參與作品集
江蘇省推出的老兵和各界人士積極參與詩歌、文章、攝影、繪畫、書法等形式作品集,自下而上、層層組織、選拔推薦,還組織了"百位畫家進軍營"活動,為軍官兵創作藝術作品《長江千年變遷》, "100張紅色記憶照片"等攝影和展覽活動。連雲港資深人士尹世華拿出了近十年的珍藏品,展現了守道英雄王繼才的工作現場攝影作品的參與,并感慨地說:"王繼才32年,一輩子做好工作,一個人感動中國,作為一名老兵,一定要把心留在'開山島'。"蘇州市88歲革命烈士的後代,軍幹部李淑敏積極參與作品集,并專程到烈士陵園,在紀念碑下朗誦自己創作和父親留下的詩歌,通過與父親跨越時空的對話,依靠革命先輩們的記憶。
書畫攝影作品展在廣東省舉行
湖南省長沙市四名平均80歲軍幹部自費行駛3500多公裡,先後走進丹江口水庫、南北調水中心線工程水源、南北調水中心線工程第一條運河、陶叉、林州紅旗運河、 在無錫太行山八路軍紀念館、西陽大寨等地,并拍下了一批精美的照片。85歲的軍幹部方定義二世走上井岡山,感受革命烈士的第一顆心,用鏡頭聚焦紅色腳印,回憶起火花。
許多地方還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以進一步擴大作品收藏的社會影響。江西省專門制定了宣傳計劃,設定海報,在公衆欄目中開辟活動宣傳欄目等方式,同時在榮民事務辦公室微信公開展示優秀作品。四川、雲南、甘肅、青海等地,通過參觀紅紀念遺址,講好紅故事,向英雄學習,組織作品展、文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效推動該省榮民事務系統收藏活動全面開展。
在征集作品的過程中,不少老手也會在參賽作品清單中附加難忘故事,表達自己的真摯感受。通過紅色作品來了解信仰的力量,突出榮民始終遵循黨的執着信念。一位參與文集的資深人士表示,在真情的信仰、忠誠、敬業中,心中"聽黨、跟黨"的政治信念更加堅定。
從紅色作品中品嘗派對的魅力,回憶第一顆心的溫度。通過作品集,诠釋紅色文化的力量,彰顯榮民始終遵循黨的信仰。讓榮民成為全社會的尊重,榮民的精神成為新時代的紅色文化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