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旅美華人翁萬戈先生1948年第一次攜妻女回國探親、訪友、旅行,期間用16毫米電影攝影機在常熟、杭州、南京、天津和北平拍攝了五部短紀錄片,《揚子江畔一小城》(常熟)就是其中的第一部。短短的9’58”涵蓋了當年這座揚子江畔小城的自然景觀、群眾生活和曆史故事,也飽含遊子對故鄉的深切眷戀。

“這是我的家鄉,我的祖籍地,我的祖先們生死于此。雖然我并未生于斯長于斯,但無論我身在何處,都感到故鄉存于我心。”

這是旅美華人翁萬戈先生拍攝于1948年的彩色有聲紀錄影片《揚子江畔一小城》的解說詞之開場旁白。

翁萬戈,原名翁興慶,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的五世孫,1918年7月出生于上海,一歲時(1919)被指定為常熟翁氏财産繼承人,幼年及少年時代主要生活在天津,十八歲(1936)那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二十歲(1938)遠赴美國普渡大學(Purdue)留學,二十二歲(1940)獲機電工程碩士,同年進入威斯康辛大學美術系改學油畫,此後一直在美國從事繪畫、攝影與電影制作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抗戰勝利後的1948年,翁先生第一次攜妻女回國探親、訪友、旅行,期間用16毫米電影攝影機在常熟、杭州、南京、天津和北平拍攝了五部短紀錄片,《揚子江畔一小城》(常熟)就是其中的第一部。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翁氏家藏的清初虞山畫派鼻祖王翚的《長江萬裡圖》被用作電影的片頭襯畫

“我一回到上海,就回到過常熟,就在常熟自己拿一個小的16毫米 Bell & Howell 老式攝影機,還要上簧的,我花了一天工夫在常熟拍了這部紀錄片,言子墓,著名的古迹,我記得我照了,劍門,我跑到劍門去拍了。我拍的電影裡頭,也稍微有點悲感,我寫的英文講詞,目前很多人認為就是寫的詩,是一首英文詩,這個詩就是有點眷戀的意思,就是想家,思鄉之念,我這個電影在我制造的時候,在錄音的地方,那個錄音師是個歐洲人,他也想家,他看了我這個電影他落淚了,是以有這個感動力。”晚年翁先生接受電視采訪時如是說。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紀錄片《揚子江畔一小城》

常熟位于江蘇省南部,東北瀕臨長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從城中心的山丘頂上眺望,大名鼎鼎的揚子江好似一線銀絲将天地分離。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與揚子江相連的湖泊、河流、小溪在小城旁彙聚成一條條水流。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水是人類的生命。人們乘船和筏子去附近的田野、村莊、城鎮,甚至下田耕種、走家串戶也是坐船。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這裡不僅有石子路和磚路,也有水路。每家每戶的人們在同一片水裡洗衣服、洗菜、淘米,互不幹擾。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水如同生命般,容納一切,創造一切,也随時間變化與流逝。同一片水域既充盈了漁夫的漁網也是水牛的栖息地。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在熱鬧的市鎮上唯一的市集裡,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清朝、明朝、元朝甚至更早的朝代時并無兩樣。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清澈的井水從街上公用的古井中打出,一桶一桶地被運回家,或用於洗刷、或用於煮飯和飲用。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農民們在田間采摘了蔬果就直接提着籃子到市鎮的街邊售賣。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茶館裡的人們悠閑得似乎忘記了時間的存在。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就在小城古老的城牆外面,種植稻米的田地一望無際。對于農民來說,他們和土地一樣雖然經受風吹日曬雨淋,但始終任勞任怨,忠實而無保留地耕作産出。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優質的肥料是滋養土地的寶藏。正如農民所銘記的那樣:無一物是廢物,無一物可被浪費。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農民從湖裡或池塘中采摘菱角,并将其販賣而用於貼補生活。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穿過農居旁的小路,我們仿佛聽得屋内傳來的織布機聲,人們或許在屋檐下鋸木,或在樹蔭下給自己家的船塗上油漆。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田園風光和美景盡收眼底,如童話世界般的生靈無處不在。如同神話裡的農業之神傳授的那樣,這裡的農民以“自給自足”作為生活準則。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沒有什麼能比祖先的墓道更快速地将我們帶回過去。石坊和曲徑把我們帶去他們永恒的安息之地。人們按照習俗,至少每年一次回來掃墓,也是一種與過去家族的聯接。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當地最有名的墓道要屬孔子傑出弟子之一的言偃墓。兩千五百年前,他随孔子學習論道,至今仍有着“東南第一師”的稱号。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另一個曆史見證者是一座據說建造于一千四百年前的方塔。經過了許多次的重新修繕,人們将其視作祈福的象征。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在衆多古老的寺廟中,破山寺(興福寺)最為有名,部分是因為詩人常建的詩句: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時光流轉,水潭已被浮萍鋪滿,樹林則長滿了參天的竹子,空氣中萦繞着誦經聲,随曆史永駐。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小城北部有一處劍門巨石,相傳曾是吳王阖闾試劍的地方。故事代代相傳,我們或許無法知道其真僞,但毋庸置疑的是,三千年前,無數帝王将相都曾在此俯視着他的土地。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故鄉存于我心”——翁萬戈鏡頭下的江畔小城

“這片土地便是我的家鄉,我的祖籍。如同落葉歸根般,我或許也會回歸這裡。這一方水土都不會改變。這便印證了,過去亦是當下,當下也深深植根于過去之中。”

整部影片雖然隻有短短的9’58”,但已涵蓋了當年這座揚子江畔小城的自然景觀、群眾生活和曆史故事。影片沒有特技特效,解說詞也是平鋪直叙、娓娓道來,仿佛就像一位飽讀詩書的長者面對遠道而來的訪客們熱情介紹、叙述着常熟這座古城的過往曆史與當下的故事。

拍攝于1948年的彩色有聲紀錄影片《揚子江畔一小城》,迄今已有74年,當年剛剛處于三十而立之年的翁萬戈先生也已於2020年12月9日在美國波斯頓郊外的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2歲。但他這部留給故鄉、留給祖國、留給我們的詩情畫意一般的紀錄影片,卻已經寫入了中國紀錄電影史,而他的名字也将永遠銘刻在中國電影人的不朽群像之中。

(本文轉載自吳文化博物館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