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天二月二,你約上Tony老師了嗎?

今天農曆二月初二

“龍擡頭”的日子

許多地方都有

在今天理發的習俗

小夥伴們

你們約上自己的tony老師了嗎?

其實

除了理發

“二月二”又叫春龍節、農事節

“二月二,龍擡頭,

大倉滿,小倉流。”

它是中國民間

頗受重視的傳統節日

吃龍鱗餅、理發……

一系列習俗

令這個身處春天的節日

暖意融融

“龍擡頭”的說法源自哪裡?

從節氣上說

農曆二月初

正處在“雨水”“驚蟄”

和“春分”之間

氣溫回升,大地解凍

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區

開始降雨

為不失農時

大家小戶使耕牛。”

在春耕将始之時

敬龍祈雨

目的是盼望五谷豐登

古人稱二月為“如月”

這裡,“如”有跟随的意思

寓意萬物相随而出

形象地說明

春天不斷煥發的勃勃生機

今天二月二,你約上Tony老師了嗎?

“二月二”,吃什麼?

為取吉利

“二月二”這一天

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

吃水餃叫“吃龍耳”

吃米飯叫“吃龍子”

吃馄饨叫“吃龍眼”

吃面條叫“扶龍須”

吃油炸糕為“吃龍膽”

吃麻花為“啃龍骨”

餅也做出龍鱗狀來

稱“龍鱗餅”

此外,“二月二吃豆豆”

不少地方當日還有炒豆子

吃豆子習俗

今天二月二,你約上Tony老師了嗎?

“二月二”習俗

剃頭

“二月二,龍擡頭”。鄉間又有“剃龍頭”之俗。老百姓在過大年前,都要剃頭,所謂“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正月裡,一般不剃頭。到“二月二,龍擡頭”之日,人們都要理發剃頭,大約也是為讨個吉利,沾一些龍的吉祥喜氣。“二月二剃龍頭”,可能還有“期望成龍”,希望狀元及第,有一個美好前程的寓意。

今天二月二,你約上Tony老師了嗎?

熏蟲兒

從明朝起,民間就流行“熏蟲兒”的習俗。“二月二”這一天,人們把元旦祭祖所用的餅或新做的餡餅用油炸來吃,用炸油的氣味來熏床或炕,把将要複蘇的“蟲兒”熏死,來祛除病災,保障健康。一般人家在這天還要清掃房屋。俗諺說:“二月二日掃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

引龍

在晉西北,“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裡放着銅錢,提上水後邊走邊灑,到家後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

接“姑娘”

在蘇北,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正月裡“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是以要犒勞犒勞她。

踏青

宋朝時“二月二”叫“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又有“踏青節”之稱,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采摘此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今天二月二,你約上Tony老師了嗎?

和“二月二”有關的詩詞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今天二月二,你約上Tony老師了嗎?

在南方

“二月二”也叫“踏青節”

相傳從唐代開始

此時長安的百姓會到郊外踏青

也有人提着籃子

去挖鮮嫩的荠菜食用

溫暖的天氣

帶來春的氣息

小草和野菜長出嫩芽

人們換上了薄衣服

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春天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态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鹂語,麥垅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今天二月二,你約上Tony老師了嗎?

一陣春雨過後

天氣放晴黃鹂啭鳴

麥垅間紫燕飛來

田間忙碌的人們

吹笛的牧童

恰是一幅動人的春日圖景

“二月二,龍擡頭”

一切都是好兆頭

萬物複蘇時節

最适合

将過往的煩惱卸下

帶着對未來的期許重新開始

願你不負春光、不負自己

為了夢想,努力奮鬥!

來源:長城網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網、中新網、人民日報、大衆網、視覺中國等

責編:房淑婧 蘇浩軍 陳兆月

編輯:吳雲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