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麼看待“古玉如新”的問題?

在收藏中有一句話“舊器如新便是寶”。大多人印象中的古董都是舊舊的,包含時光的蒼桑和歲月的磨砺,這樣的認識也沒有錯,對于傳世的古董器物,一方面,由于年代久遠,常處富氧的環境,傳世器物表面的氧化包漿,時間越久,氧化包漿就越厚重凝重;除了氧化包漿,器物在世間流傳的過程中,會受到人為有意或者無意的磨損和消耗,同時,器物在不同人手中轉輾,不同程度的都帶有不同人的氣息和烙印,器物上的資訊也會變得駁雜和混亂。

怎麼看待“古玉如新”的問題?

另一方面,傳世器物,一般多見民間實用器,常有使用過的痕迹,和年代相對不是很久遠之前的器物,因為受客觀曆史環境的影響,千年之前不入土能傳世至今的實屬鳳毛麟角,很多傳世的千年器物,也是幾經出土入土,而後能流傳至今。凡傳世器物的器表老化特征,從事文博收藏和古董經營的專業人士,曆來研究已經相當透徹。

怎麼看待“古玉如新”的問題?

現在常見的一種主流論調,民間器物95%以上都是赝品,往深層次去想一想,有一點實在是受拘泥不化的古闆思維的束縛,本能的對新出現事物和現象的排斥和否定,而不是去積極探索和了解,不得不說是體制内的遺憾。

怎麼看待“古玉如新”的問題?

千年以上的器物傳世,必然是少之又少的,但由于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曆史和文化傳承,厚葬之風和窖藏之風是一種社會文化習俗,也是一種文明傳承的方式,幾千年來曆代帝王将相總是把一個時代最精髓的物質和精神财富,出于不同的原因和目的帶入地下世界,秘密儲存,然後在一定的時候通過不同的方式重制于世。

怎麼看待“古玉如新”的問題?

如果是國家層面的考古發掘,出土的器物是國家财富,來曆明晰,傳承清楚,自然是作為國家寶藏被妥善儲存。

但如果在民間被有意或者無意的發現或盜掘,那這些器物必然大多是流入民間,而且實際情況的确是數量可觀。對這些器物的鑒别,在現如今的主流機構面前,由于可說和不可說,可知和不可知的原因,目前是不被承認的,但這類器物有别于傳世器物,多有用料考究,工藝精絕,器物如新的外在特征,藝術審美高價值而吸引了一批眼光獨到的民間藏家的收藏和研究。

怎麼看待“古玉如新”的問題?

以瓷器為例“舊器如新便是寶”,這些或墓葬出土,或窖藏出土,或遺址出土,或江河湖海出水的器物,多年代久遠,器物的時代特征明顯,由于器物制作之時就用料考究,制作精研,在密閉缺氧穩定的環境下儲存,大多器物的表面有一層類似薄膜的氧化層保護,光澤柔和清亮,溫潤如新,但又和現代新器物表面的生澀火氣,高亮浮光不同,和現代化工做舊的器物更是差别巨大;由于這些器物出土環境單純,有些在制作之初就被深藏,沒有使用過的痕迹,這些器物相比傳世器物所含資訊更幹淨純粹,能非常清晰的傳遞出時代氣韻和特點,且不乏有新器型,從不見于館藏和傳世,也不見于文獻記載,但器型比例協調,用料考究,有很高的工藝審美價值和文化内涵。

這些器物和現代工藝美術仿古作品相比,無論在材質,工藝,藝術風格和表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都是棋高不止一着,從審美藝術價值上來判斷,其制作水準超然于現在這個時代之上,但其在市場上的價格大多卻是遠遠低于它的實際價值。

怎麼看待“古玉如新”的問題?

當然墓葬出土,窖藏出土,遺址出土,和江河湖海出土的器物在器物表面也是有不同的特征和印記,這些都有待于今後有機會再細細道來。

『 弘揚古玉文化 提高愛好者 鑒賞鑒定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