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一輪數字化浪潮與商業銀行的應對思路

從網際網路到移動智能,從大資料到雲計算,數字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百年未遇的大疫情又進一步加速了數字經濟的崛起,當病毒阻隔了現實世界的緊密接觸後,越來越多的生産、消費和社交活動躍遷到了數字世界。

今天,以AR、VR、MR、數字孿生等技術更新(被稱為“元宇宙”)為标志的新一輪數字化浪潮已經迎面撲來。如果說前AR時代是現實世界虛拟化,現實世界是主,數字世界是仆,那麼這一輪數字化浪潮則意味着虛拟世界的現實化,數字世界将成為“主人”,人們的生産、生活和社交等行為,首先立足于數字世界為原生地,然後再向現實世界遷移。這個坐标系的轉變将是颠覆性的。

雖然概念看上去很宏大、很缥缈,但實際上AR、VR、MR、數字孿生等元宇宙技術産業化卻進行的非常快,很多技術已經在已有的基礎上落地開花。各級政府也相繼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援元宇宙産業的發展,比如上海市十四五規劃明确将元宇宙作為當地新興産業發展的方向,北京市出台《關于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創新引領發展的八條措施》;央行最新印發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提出,“将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視覺技術與銀行場景深度融合,推動實體網點向多模态、沉浸式、互動型智慧網點更新”;近日工信部在中小企業發展情況釋出會上也明确指出“培育一批進軍元宇宙、區塊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作為處理資訊和資料為主的行業,銀行業天生具有數字屬性。從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到開放銀行、智慧銀行,在過去每一波數字化浪潮中,中國的商業銀行都主動出擊,先行先試,走在了前列。然而,在這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中,商業銀行尤其是一些中小銀行,還沒有了解深度數字化對金融産業的重大影響,還沒有完全找到将AR、VR、數字孿生等元宇宙前沿技術應用到業務和産品中的具體路徑。

但有些銀行已經捷足先登,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們一直保留着數字基因的敏感性,圍繞着以客戶為中心加快數字化更新改造的節奏,将客戶體驗和場景應用提高到了新的水準。尤其是,數字化改造的思路更加富有戰略性和前瞻力,落地的規劃和舉措更加務實和有效,已經形成了短期經濟利益與長期戰略價值有機結合的全面數字化管理體系。

在我們調研過程中,重慶銀行就是成功應對新一輪數字化浪潮的典型案例之一。該行較早的建立了“全面數字化管理體系”,注重前中背景三位一體的技術改造和更新,越來越重視數字科技在中背景管理和支援端的應用,完成了“風鈴智能風控”系統、數字供應鍊金融、數字信貸線上訴訟、智慧民生等重大數字科技項目,将整個銀行的數字化水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台階。

新一輪數字化浪潮的主要特征

大疫情是人類的災難,但同時也在加快一些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的程序。如同2003年的非典加快了電商平台的發展,被稱為“電商元年”,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加速了數字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加速了AR、VR、素質孿生等技術的快速更新,“元宇宙”概念應運而生,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

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資訊技術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從資訊化到數字化,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從資料進行中心到區塊鍊,從網絡世界到元宇宙,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疊代更新,還有社會制度、文化和思維的深刻變遷。數字技術在資源整合中的應用促成了平台經濟的誕生和崛起,在組織管理的應用形成了更加富有彈性的小微作戰單元。在此過程中,平等、共享、參與、分布式、去中心化等網際網路、區塊鍊思維和理念得到進一步普及。數字網絡世界已經不是簡單的由二進制代碼、ipv6、token、資料元等實體技術組成的世界,而是一種複雜的社會人文生态。

如果說過去的三次工業革命有着清晰的技術演進路線,那麼目前我們正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有着顯著不同的複雜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我們都很難将其定義為“工業革命”,因為與以前的蒸汽機、電氣和計算機等有形工業技術和裝置相比,造就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是無形的軟體技術和數字資産。當然,資訊産業、數字産業也需要終端裝置、電信網絡、伺服器等有形的基礎設施,但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見的資料和算法等軟體。當我們說數字化的時候,主要并不是指那些硬體和網絡基礎設施的出現,而是大資料、區塊鍊、人工智能、雲計算等軟體的發展。因為與硬體相比,軟體世界才代表着真正的數字世界,它具有零邊際成本、無限複制、高速傳播、無限空間等不同于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特征。也是因為數字化技術的這種無形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才呈現出綿延不斷的态勢,一浪疊加一浪,一浪快過一浪,呈現出獨有的摩爾定律曲線。

2020年新冠疫情後,新一輪數字化浪潮到來,呈現出不一樣的特征。總體來說,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數字化的主戰場從消費端轉向生産端,從激發需求轉向賦能供給,從數字産業化轉向産業數字化。智慧工廠,産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無人駕駛等,成為新的技術集聚熱點。

2、從提升體驗轉向提升效率,更加冷靜、務實,從理想主義轉為現實主義,從追求性感遠景和概念轉向追求實在的商業模式和科學的價值鍊管理。過去那種拿着一份PPT,靠講概念和遠景就能拿到融資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業者和投資人都變得非常成熟。

3、AR、VR、素質孿生等元宇宙技術更新成為主流賽道,醞釀着新一輪裡程碑級别的網際網路革命。從現實虛拟化到虛拟現實化,現實與虛拟之間的關系與邊界需要重新定義。如果說過去的AR、VR是現實世界的虛拟化,真正的元宇宙則是虛拟世界向現實世界的延申和建構。可以認為,元宇宙是數字世界的“獨立宣言”。當然元宇宙作為數字革命中的階段性高潮,需要從低級向進階不斷進階,目前可能處于一個初級階段。可以說,在腦機聯接技術還沒有進化到一定程度之前,元宇宙就無法真正實作虛拟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平起平坐”。目前數字孿生主要還是以現實世界為模闆,是數字孿生現實。當現實開始“孿生”數字的時候,才是真正達到了元宇宙的彼岸。不可避免的,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進步都會帶來泡沫和炒作,甚至是很多機構打着元宇宙的旗号進行虛假宣傳和非法集資,這些行為需要投資者高度警惕。為此,銀保監會釋出《關于防範以“元宇宙”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這個非常值得監管層和投資者警惕。

4、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程度大大增加,生态系統更加複雜和不穩定,新生事物的湧現往往在時間計劃表和傳統的商業預測模型之外。技術演進的方向大體明确,但在前行的道路上會具體湧現什麼創新并不可測。

5、技術和業态的高度不确定性,尤其是對權威管理模式的挑戰,引發了政策層的警惕和不安,正式的産業化和産品認證将面臨更多的政策風險和行政幹預。新一輪數字化浪潮,正在全球引發新一輪數字壟斷平台監管浪潮。

新一輪數字化浪潮會真正觸動商業銀行的神經嗎?

需要認清的一個本質概念是,中國的商業銀行是一種需要承擔各種社會責任的“社會企業”,而非完全的商業金融企業。是以首先是政策限制而非技術限制,構成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主要沖突。中國的銀行之間仍然存在着市場化的競争,尤其是在零售銀行和民營中小企業領域,基本上實作了程度較高的專業化和市場化。然而,次貸危機後,尤其是2013年之後地方政府債務的大爆發,讓商業銀行集體進入了一個靠資産規模擴張的“低風險套利”模式,并形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這個模式對科技浪潮并不十分敏感。

目前這一輪數字化浪潮可能正在真正的沖擊銀行的資産負債表和利潤表,觸動着銀行的神經。主要是因為:金融财政化的信貸投放模式這個大蛋糕已經很難再成為商業銀行做大規模和維系利潤的核心驅動力。房地産自不必說,即使沒有政策的嚴格治理和限制,自身的周期性力量也會膨脹到臨界值後走向危機,或者會自我出清走向衰退,總之都是難以維系。新一輪地方債務的治理也正在醞釀中,很多地區的債務還本付息壓力非常大。

可以說商業銀行過去的圍繞财政和土地進行信貸創造的空間已經非常逼仄。即使不考慮政策收緊的因素,建立在這些信用上的資産創造也到了周期的末端,不僅增量越來越疲弱,還要為過去的資産品質買單。如果商業銀行要從這個過去依賴了十多年的領域遷出,那麼将遷往何處才能找到新的安身立命的地方?

答案是轉向更加市場化的零售銀行、财富管理、科技金融、供應鍊金融、投資銀行等高技術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低規模依賴和資本消耗型的領域。一旦轉向這些領域,過去躺在叙事和概念裡的科技和人才,将真正成為支撐和驅動商業銀行新一輪資産負債擴張和利潤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尤其是數字科技,投入-産出之間的價值傳導将變得不再模糊。

是以,抛開抽象的概念,直面現實的說,商業銀行尤其是一些規模在6000億元左右的中小銀行,目前正處在中國經濟和産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要擺脫這個“魔咒”,從國際經驗來看,必須要搶占新的技術制高點。尤其是在新一輪技術浪潮“起跑”時,在還沒有輸在起跑線上時,在某個局部領域進行飽和投入以形成局部差異化優勢。是以面對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中小銀行一定不要像前幾次那樣盲目的加入科技的“軍備競賽”,而是理性分析自身的優勢和短處,立足于當地的産業結構和獨特禀賦,聚焦在某個領域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塑造自己獨有的具有差異化的競争力。

值得慶幸的是,在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中,中小銀行可以突破前幾輪數字化浪潮中科技投入的規模經濟限制,通過數字科技的供應鍊管理,來實作集約化的輕資産模式。我們知道,銀行的科技投入是高度“燒錢”的,而且燒小錢不管用,是靠大手筆投入然後走量來平攤固定資産成本,存在着經營杠杆的風險,即營收的波動會帶來利潤更大的波動。這個問題的存在,對科技投入預算較小的中小銀行應對數字化浪潮非常不利。

這一次為何不一樣?因為目前的數字産業已經非常成熟,整個行業的供應鍊已經非常獨立和穩定,人才、技術的成本也大幅下降,供應商實作了充分競争,而且集聚效應明顯,在每個地區幾乎都可以找到軟體公司“紮堆”的産業園,可以找到價格公道的供應商。而且,除了核心系統,銀行的一些定制化的系統需求并不算前沿,那些真正能給客戶帶來價值的中小程式,所耗費的成本并不高。可以說,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下銀行業的科技成本曲線,已經擺脫了對規模效應的依賴,中小銀行可以找到物美價廉的供應商以實作自己的“輕科技”戰略。這是從成本曲線來看,中小銀行抓住這一輪數字化浪潮的可行性。

如果具有戰略眼光和着眼于長遠發展的中小銀行,要從依賴金融财政化的資産負債表擴張路徑中走出,真正走上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要放下過去拿科技作為擺設的“花架子”,進入真刀真槍的數字科技戰場,或者在原有的戰場中占領制高點,将原來基于投資者和監管層要求的“虛假戰場”,變成真正創造利潤的真戰場。如果一個銀行不再依賴金融科技要求低的政府平台和國企,而是依賴零售銀行、小微金融和供應鍊金融,科技的投入一定成為預算中的重中之重,數字化浪潮的沖擊就一定會觸動銀行的神經。

而且,做政府金融現在也在科技投入的戰場上出現了嚴重的“内卷”,财大氣粗的國有銀行和大型股份銀行,通過免費的方式為地方政府建構“智慧政務”系統來搶占其它賺錢的政府金融業務。這種競争模式如果成為新常态,那這一輪數字化浪潮會更加觸碰到某些銀行的神經。因為在他們傳統的認知裡,政府金融靠的是傳統模式而非金融科技。然而這一切,都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為地方政府大規模發債的日子已經過去,智慧城市、智慧政務等高品質财政管理模式,正成為下一個發展方向,這些都是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下的結果。

抓住新一輪數字化浪潮機遇的“五項修煉”——以重慶銀行為例

當中國經濟進入以存量價值挖掘的高品質發展階段,區域經濟的分化将越來越嚴重。作為根植于當地産業結構和經濟特色的地方法人銀行,可以被看作是地區經濟結構和特色的映射,也會出現較大的分化。如果把各個城市看作一家上市公司,那麼投資這個城市的地方法人銀行,就相當于購買了這個城市的未來升值空間。重慶銀行作為中國直轄市的法人銀行,其資産配置結構與重慶地區乃至整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息息相關,也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最近十幾年,重慶地區一直以來注重高新産業的發展,提前擺脫了對房地産和土地财政的過度依賴,将發展的重點放到新興戰略産業的發展上,力圖抓住每一次數字化浪潮的核心技術。這種發展思路映射在重慶銀行身上,也使其具有與重慶市一樣的發展模式:注重産融結合,具有高度的科技敏感性。同時加上當地數字産業的技術加持,重慶銀行在城市商業銀行中較早的走出了獨具特色的金融科技發展之路。高度的科技敏感性,也使其能夠較好的抓住每一次數字化浪潮的紅利,用較經濟的投入擷取較為顯著的産出效果,走出了符合自身戰略價值的“輕科技”發展之路。

我們通過進行深入的調研,将重慶銀行的全面數字化管理戰略總結為以下五個要點,可以作為抓住這一輪數字化浪潮的“五項修煉”:

1、研究先行。經濟周期、政策走向、行業和區域特征、戰略轉型、産品創新等方面的研究,是商業銀行研發投入的主要領域,做好這些研究不僅能在當期創造利潤,還具有長期的戰略價值。最近幾年重慶銀行研發部門加大投入,雙管齊下,一方面立足于解決行内一線業務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又加強對數字金融等前沿課題的研究,同時注重提高品牌影響力。重慶銀行将數字化轉型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一方面研究新一輪數字化浪潮的基本趨勢和演進路線,讓銀行大的數字化戰略方向與整個科技浪潮保持一緻,另一方面加快研究新型數字技術。以基礎研究和廣泛調研為基礎,重慶銀行較早的制定了全面數字化管理體系,從“一個銀行”的視角俯瞰整個數字化轉型。通過研究先行,而不是先盲目的投入建設,可以提前看清大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發展路徑,防止出現大量預算投入後實際效果不好的戰略風險。

2、價值驅動。高品質、集約化發展是目前中國銀行業的新趨勢,也是中國經濟新的發展階段和銀行業産業成熟周期下的必然要求,無論是内部的經濟資本還是外部的市場空間,都無法再支撐商業銀行的高速度、粗放式發展。在這個背景下,不再财大氣粗、大手大腳投入的商業銀行,要抓住新一輪數字化浪潮的發展機遇,就必須有自己的價值主張和戰略定力,不能為了數字化轉型而數字化,所有的轉型都應該圍繞為客戶創造價值來展開。重慶銀行較早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從一開始的數字科技戰略就是價值驅動,先明确科技投入的目的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然後再根據價值圖譜“倒着”推算預算矩陣,項目落成上線後再進行效益評估。這種科技戰略理念,從一開始就強化了科技需求的精細化管理,讓前期投入在數字科技項目上的每一分錢在後期都“結出果子”,同時避免了盲目跟風與大型銀行“軍備競賽”的局面。

3、聚焦特色。打陣地戰,搞重科技,面面俱到,全面出擊,是中小銀行科技戰略的大忌。中小銀行應該立足當地區域經濟和産業結構的特征,在科技投入上服務差異化、特色化戰略。是以在新一輪數字化浪潮面前,中小銀行應該聚焦某項技術進行飽和投入,形成“握緊拳頭打人”、局部以多打少的優勢,這就考驗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的戰略智慧。手中的牌就那麼多,如何打才能獲得競争優勢,這是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中中小銀行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重慶銀行在這方面做的比較突出,在其他銀行還在将科技投入的重點放到前台獲客管道,短平快的擷取“無效流量”的時候,重慶銀行已經通過科技投入開啟了自身的“供給側改革”,開始将科技投入的重心向中背景轉移。為什麼這麼做?這是由重慶銀行的核心業務所決定,重慶銀行根植于重慶地區的制造業特色做了大量的科技金融業務,而這些業務的關鍵是資産品質,做好風控是關鍵。在這種訴求背景下,重慶銀行利用前沿的大資料、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研發了三大系統:以關聯關系識别與群體風險挖掘為核心的“風鈴智評産業慧鍊”系統,以企業風險畫像為核心的“關聯慧查”系統,以企業财報智能分析為核心的“财務慧識”系統,這三大系統共同構成了一套企業全鍊路風險管理體系。這些中背景的科技投入為前台的産品和服務提供了強大的基礎支撐。

4,以人為本。新一輪數字化浪潮下,銀行的科技投入要做到“以人為本”,這裡的“人”包括兩個群體:一是外部以客戶為中心,全面提升客戶體驗和優化應用場景,及時滿足客戶的各類需求;二是内部以員工為中心,推行“員工數字化”工程,提高員工在工作過程中的操作體驗。重慶銀行在每一輪數字化浪潮的科技投入過程中,都一直堅持這種理念,除了持續在零售銀行條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客戶體驗和員工操作便利度外,在特殊資産的處置等細分領域也做出了明顯的成效。比如首創落地的數字信貸線上訴訟系統,既友善了客戶又友善了行内辦事人員,可以說是數字科技在銀行業務的典型應用。

5、長短兼顧。新一輪數字化浪潮充滿了不确定性,銀行的科技投入一方面要解決當下的問題,通過數字化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作明确的财務收益;另一方面還要着眼于長遠,為未來五年、十年的戰略發展儲備好創新動能,因為很多前沿項目的投入在前期隻能作為“成本中心”,經過一段時間後或者與其它業務相結合才能實作财務收益。重慶銀行數字化轉型一開始就确立了短期财務收益與長期戰略價值兼顧的基本原則,資訊科技部門實行專員嵌入制,讓科技研發人員嵌入到業務部門,讓本來屬于中台的系統建設與需求管理人員前台化,直接感覺市場和客戶的需求,提高科技的響應敏感度。同時,金融研究院加強數字科技方面的基礎和前沿研究,與未來趨勢時刻保持一緻,将數字科技戰略作為十四五戰略規劃的重要子產品,對新形勢下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研究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為銀行未來十年的發展做好戰略儲備。

(作者系西澤研究院院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