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秘上海“長江口二号”古船

今天,“長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在上海正式啟動,掀開“長江口二号”這艘古船自發現後塵封了近8年的神秘面紗。這是世界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也是中國水下考古邁入世界一流水準的重要标志之一。詳見

探秘上海“長江口二号”古船

1

上海,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近代伊始更是迅速崛起,成為遠近聞名的國際都會和世界大港。

而上海的長江口,正是處于長江“黃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點。古往今來,在這繁忙的航線上和複雜的水域裡,埋藏有不計其數的水下遺珍和未解之謎。

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總體部署,上海市文物局2011年起啟動水下文化遺産的普查工作,通過陸地調查走訪、查閱文獻資料等方式,收集到長江口水域150餘條水下文物線索。

“長江口二号”古船位置示意圖

02

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組織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重點水下考古調查,通過聲呐掃測等技術發現了一艘儲存較為完整的鐵質沉船,考古編号為“長江口一号”。經過水下考古潛水探摸,确認該沉船為民國時期的鐵質軍艦。

随後考古人員擴大掃測和探摸範圍,又在該沉船北部發現另一艘體量較大、儲存完整的木質古沉船,考古編号為“長江口二号”。從此,拉開了解碼“長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

為進一步摸清“長江口二号”古船的性質和年代,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從2016年開始,上海市文物局牽頭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甯波基地和武漢基地、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上海大學、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等國内專業機構,每年對該沉船遺址進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學科研究。

經過6年多水下考古調查勘探,“長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況初步探明。

“長江口二号”古船為木質帆船,确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體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橫向左傾約 27°。古船殘長約38.5米、殘寬約7.8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沉船上部的尖艏、攬樁、主桅杆、左右舷、上甲闆等結構完整。

從目前的勘測情況看,古船船型疑似為明清時期在上海水上運輸廣為使用的平底沙船。

通過選取前後其中4個艙室進行的小範圍清理,均發現艙内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經出水完整或可修複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

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出土了紫砂器、越南産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硬木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金屬鑽頭、鑽杆以及黑色礦物等大量文物。

2019年出水部分青花瓷器

03

2021年7至9月,上海市文物局再次組織水下考古專業機構對“長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圍進行了水下調查,清理出了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的完整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特别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書“同治年制”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同治年制綠釉杯-底

04

“長江口二号”古船,是繼35年前發現的廣東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後,中國水下考古又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發現,是目前國内乃至世界上發現體量最大、儲存最為完整、預計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

近幾年水下考古調查顯示,“長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沖刷嚴重,特别是随着長江口水勢流向改變,河床由淤積轉變為快速下切,緻使古船加速露出河床表面,船體面臨嚴重安全威脅。為防止“長江口二号”古船遭到自然與人為破壞,專家建議盡快打撈出水并移入固定場所進行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研究及展示利用。

古船側掃聲呐圖

05

這也是時隔15年後,大陸再次對水下古船開展整體打撈。此前,“南海一号”于2007年12月整體打撈出水,轟動世界。

由于長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此次水下沉船打撈無法使用“南海一号”的整體打撈方法。負責此次古船打撈任務的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組織科研團隊開展聯合攻關,決定采用世界首創的技術方案——“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來打撈這艘古船。

此前,上海打撈局已經在今年1月使用該技術圓滿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撈試驗。屆時,将以頂進發射機架驅動22根巨型“弧形梁”,在“長江口二号”古船底部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沉箱,沉箱長達51米、寬19米、高9米,可以把“長江口二号”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與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加上打撈裝置的自身重量,沉箱總重量近1萬噸。

該技術特别結合了核電弧形梁加工工藝、隧道盾構掘進工藝、沉管隧道對接工藝,并運用液壓同步提升技術、綜合監控系統等目前全球最為先進的高新技術。同時,這些技術也是首次應用于文物保護和考古領域。

各方認為,該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水下文化遺産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保障文物安全。

沉箱出水後,為了順利護送“長江口二号”古船到達黃浦江邊存放地,上海打撈局還為沉箱量身定制一艘“中部開口”的工程船,沉箱可以嚴絲合縫嵌入其敞開的中部。随後,工程船将“懷抱”古船駛往目的地。

據悉,此次“長江口二号”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內建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裝置制造于一體,形成了史上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撈工藝,為當今世界前所未有。

按照計劃,“長江口二号”古船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撈與遷移任務。

“長江口二号”古船儲存極其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大,足以支撐建成一座極具世界影響力的古船博物館。

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正式決定選址楊浦濱江上海船廠舊址,充分利用兩個老船塢和保留的曆史建築來籌建“長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館。

未來,作為曆史建築的老船塢也将“華麗變身”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館。考古人員将在這裡逐漸揭開這艘清代古沉船的諸多未解之謎。同時,它還将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館,可同步開展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和展示教育,以及考古與非遺活态體驗、國際水下文化遺産的科學研究等。

開展“長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保護與博物館建設,這是世界首個古船考古發掘、整體遷移、文物保護與博物館建設同步實施的考古和文物保護項目,它标志着大陸水下考古取得重大突破,為世界水下考古貢獻中國技術、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資料:上觀新聞、看看新聞、市文化旅遊局

編輯:劉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