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作者:香茗史館

追本溯源,俄羅斯和烏克蘭均屬東斯拉夫民族後裔,兩國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明顯的相似性,甚至時斷時續的作為同一個國家出現,然而近些年來随着北約東擴,烏克蘭政府又表現出明顯的親歐美迹象,導緻兩國關系日漸緊張,近期更是爆發了劇烈軍事沖突。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兩國走到了如今這一步。今天,就讓我們從曆史角度理性讨論一下,俄羅斯與烏克蘭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為何說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同宗同源?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同宗同源,不僅源于雙方都源于曆史上的東斯拉夫人,同時還源于雙方早期擁有共同的文化和信仰。無論是今天的烏克蘭,還是俄羅斯,追本溯源都源自于曆史上的東歐大國——基輔羅斯。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公元862年,由于東斯拉夫各部落之間互相攻伐不斷,諾斯人留裡克受邀前往東歐平原解決斯拉夫人内亂,并最終在諾夫哥羅德登上王公之位,建立了第一個羅斯王國,即留裡克王朝。

留裡克去世後,奧列格接替大公之位,他認為諾夫哥羅德地勢偏僻,不利于國家發展,于是率兵南征,最終于882年攻占基輔城,并以此為都城,開始了基輔羅斯的統治。此後,奧列格又接連征服了周邊的斯拉夫人各部落和非斯拉夫人部落,進而使得基輔羅斯成為了一個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到弗拉基米爾大公及其子雅羅斯拉夫統治時期,基輔羅斯國力達到巅峰,治下人口五百多萬,占據着東至伏爾加河口、西抵喀爾巴阡山脈、北起拉多加湖、南近黑海的廣大地區,乃是當之無愧的東歐大國。此外,弗拉基米爾于988年迎娶了拜占庭的安娜公主後,将東正教确立為國家,進而促進了東正教文化在基輔羅斯的發展。

弗拉基米爾父子統治時期,基輔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全面發展,而這也奠定了今天俄羅斯、烏克蘭共同的文化基礎。不過,由于統治層面殘留了太多氏族公社制度的特征,導緻其國内始終存在着一些勢力極大的王公貴族,這為其覆滅埋下了隐患。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智者雅羅斯拉夫·弗拉基米羅維奇

1054年,被譽為智者的雅羅斯拉夫去世,盡管其内部的各個公國仍然尊奉基輔為宗主,但其内部實際上已經分裂為了大大小小的各國公國,這些公國不僅擁有着獨立的軍事實力,同樣擁有着獨立的行政權和司法權(類似于大陸春秋戰國時期)。

此後,由于基輔大公的頻繁更換,基輔羅斯徹底走向分裂,到十二世紀三十年代時,其已經分裂為了十八個公國,東北部的弗拉基米爾公國便是由此分裂而來。十三世紀上半葉,弗拉基米爾公國又将其統治地區,劃分為了十幾個公國,其中之一便是莫斯科公國,而這便是後來沙俄的前身。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正如馬克思在《十八世紀外交内幕》中所說,留裡克王朝可以看作是現代波蘭、立陶宛、波羅的海國家以及莫斯科公國的先導。現代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其實皆脫胎于基輔羅斯,然而由于曆史的變遷,最終卻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蒙古西征和立陶宛東擴引發的割裂

十三世紀初,蒙古人的鐵蹄開始踏入東歐,東部羅斯公國相繼被蒙古人所征服,曾經基輔羅斯的都城基輔城也于1240年12月淪陷。将之征服後,蒙古人在這裡建立了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開始了對該地區長達240年的統治,而俄羅斯的崛起也由此開始。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132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獲得了替蒙古人向其他羅斯國公征稅的權力,憑借着蒙古人的支援,伊凡一世最終取得了弗拉基米爾大公的稱号,正是在蒙古人的庇護之下,莫斯科公國由此開始走向崛起之路。

到德米特裡·伊凡諾維奇(1359年至1389年在位)統治時,莫斯科公國國力已經極為鼎盛,與此同時欽察汗國卻是日益衰微,他不僅停止了向蒙古人進貢(雖然不久後便又因脫脫迷失的突襲而再度恢複),而且還抵擋了立陶宛的持續東進。

到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統治時期,在逐漸兼并其他周邊國家後,他先是于1472年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為後,并由此開始自稱是拜占庭帝國的正統皇位繼承人,之後則是于1478年再度停止向蒙古人進貢,并于1480年擊敗了蒙古人的讨伐,就此結束了蒙古人長達240年的統治,正式走向獨立。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此後,莫斯科公國在多次對外擴張後,最終奪取了北達白海、南抵奧卡河、西及第聶伯河上遊、東至烏拉爾山脈的龐大的領土,并于1497年頒布了推行于全羅斯的法典,使得莫斯科大公國從原本的羅斯公國之一,一躍成為了強大的統一國家。而随着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于1547年加冕稱帝,莫斯科公國正式步入帝國行列。

在沙俄強勢崛起的同時,西部羅斯諸國卻在艱難求存。由于地處偏僻,原基輔羅斯西南部的各國羅斯公國雖然僥幸逃過了蒙古人的鐵蹄,但很快他們卻又迎來了另外一個對手。從十四世紀初開始,立陶宛大公國開始大規模東擴,西部的各個羅斯公國不是向立陶宛稱臣,就是直接被吞并,基輔城也在1321年被攻陷,留裡克王朝的最後一任統治者斯坦尼斯瓦夫被流放。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雖然莫斯科公國崛起後,也曾與立陶宛公國發生戰争,但由于在1514年奧爾沙會戰中的失敗,導緻其無法繼續向西擴張。1569年,波蘭與立陶宛合并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如今烏克蘭西部的大部分領土都被納入了該聯邦的統治之内,隻有南方的小部分地區處在奧斯曼帝國及其盟友克裡木鞑靼人的控制之下。

波蘭立陶宛不僅對境内的烏克蘭人實行着嚴苛的殖民統治,同時還在當地極力推行天主教,而對于不願改變宗教信仰的烏克蘭人,則直接被官方定性為了“二等公民”。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如上,正是由于蒙古人的西征和立陶宛的東擴,使得原本同宗同源的古羅斯民族在文化和種族層面割裂了開來,不僅導緻民族層面分裂為了東部的俄羅斯人、西部烏克蘭人和西北部白俄羅斯人,文化層面更是嚴重割裂,其中東部羅斯受蒙古文化影響極深,俄羅斯突厥史學家古米廖夫便認為“基輔羅斯和莫斯科羅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民族”,而西部羅斯則受到了歐洲文化的極大影響。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合并及再分裂

波蘭立陶宛的一系列殘酷統治,很快便激起了烏克蘭人民的強烈反抗,從十七世紀初開始,反抗波蘭立陶宛統治的起義便已經此起彼伏,并最終于1648年在特曼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上司下,烏克蘭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赫梅利尼茨基

1648年底,起義軍攻陷基輔城,赫梅利尼茨基迅速成為全烏克蘭統領,次年8月波蘭被迫簽訂《茲博羅夫條約》,承認烏克蘭為獨立行政區,但1651年波蘭便撕毀條約,結果烏克蘭軍隊戰敗,雙方于9月簽訂《白教堂條約》,烏克蘭又再度被波蘭統治。

眼看僅憑自身根本無法推翻波蘭立陶宛的統治,赫梅利尼茨基轉而開始對外尋求幫助,然而舉目四顧,似乎隻有與烏克蘭有着千絲萬縷聯系的沙俄,存在着幫助自己的可能。1654年初,烏克蘭與沙俄在基輔近郊的小城佩列亞斯拉夫簽署了俄烏合并的《佩列亞斯拉夫協定》。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赫梅利尼茨基宣布《佩列亞斯拉夫協定》

按照協定規定,烏克蘭雖然名義上隸屬于沙俄,但在承認沙皇最高權力的基礎下,卻享有高度自治權,不僅保留着最高權力機關拉達(類似于議會),且保留着獨立的軍事建制和指揮權,同時财政、稅收、司法等制度也全部獨立。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次合并隻涉及到今天烏克蘭的東部地區,即第聶伯河左岸,而烏克蘭西部地區仍然被波蘭立陶宛所統治。直到十八世紀後期,曆經沙俄、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大公國三次瓜分波蘭後,烏克蘭大部分西部地區才被并入沙俄。

當然,即便是與沙俄合并的東烏,雙方的關系也并非一直和睦,先是東烏蓋特曼(軍事最高長官)馬澤帕因沙俄拒絕保護東烏,在北方戰争期間與瑞典結盟反抗沙俄,後來伊凡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先後大幅度削弱了東烏的自治權。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随着西烏被并入沙俄,東烏的自治權消失,沙俄開始采取各種手段對烏克蘭進行嚴厲的“俄羅斯化”改革,包括語言、教育、宗教等,這個過程持續了長達兩百年。結果導緻現在烏克蘭主流的曆史教科書中,仍然将這一時期視為“對烏克蘭民族的殘酷壓迫和剝削”。

1917年,沙俄爆發“二月革命”,帝國統治迅速崩潰,烏克蘭随即成立了自治政權,并希望通過外部勢力介入,換取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為此,烏克蘭不僅趕在沙俄之前與德國媾和,更是希望以提供糧食和農副産品的代價,換取德國軍隊入境幫助自己抵抗俄軍,結果德國倒是派了45萬軍隊進入烏克蘭,但他們随即便取消了烏克蘭自治政權,轉而扶植了一個傀儡政府,而東烏則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二戰前歐洲局勢

一戰結束後,由于德國戰敗撤軍而留下了權力真空,蘇聯軍隊開始西征,但卻敗于波蘭,結果西烏克蘭的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地區又被納入了波蘭統治。直到二戰爆發之後,随着蘇德瓜分波蘭,東西烏克蘭才得以合并,共同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近現代以來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恩怨情仇

一戰結束後,雖然各國之間仍然明争暗鬥不止,但世界格局總體基本穩定,各國都開始忙着恢複戰後國内經濟和秩序,世界經濟開始進入蓬勃發展時期。然而就在這種大環境下,烏克蘭卻經曆了一次地獄式的磨難,那就是“烏克蘭大饑荒”。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從1928年開始,為了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斯大林粗暴的采取了農業補貼工業的政策,除了鼓勵百姓将除自家口糧之外的糧食全部貢獻出來,用以出口來賺取外彙之外,還在國内大力推行農業集體化。此舉嚴重挫敗了農民的積極性,導緻糧食嚴重減産的同時,作為歐洲重要産糧大區的烏克蘭對此反抗極為激烈,他們甯願将糧食燒掉也不願意交出來。

為了懲戒烏克蘭人,斯大林不僅流放了大量烏克蘭農民,更是在1932年下令沒收了烏克蘭的幾乎所有生産工具,且封鎖了糧食進入烏克蘭的通道,并禁止烏克蘭人逃離,結果在烏克蘭引發了嚴重的饑荒。有資料顯示,在1932年至1933年的這場饑荒中,至少造成了300萬至350萬人死亡。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烏克蘭大饑荒紀念活動

直到如今,烏克蘭人對于這場災難也是耿耿于懷,不僅在2003年要求設立“大饑荒死難者紀念日”,更是在2006年11月28日通過立法,将這場饑荒定性為“針對烏克蘭民族的種族滅絕行為”。

1941年,蘇德戰争爆發,面對德軍的入侵,烏克蘭境内的民族主義者旋即發表了“烏克蘭獨立宣言”,并明确表示“願與德軍合作,共同抗擊蘇聯”,但德國占領烏克蘭之後,卻對烏克蘭人一點也不客氣。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于是,1942年烏克蘭境内又成立了“烏克蘭起義軍”,将蘇聯和納粹德國皆作為了抵抗對象。1944年11月,烏克蘭全境被蘇軍解放,但當蘇軍進入西烏克蘭後,立即便遭到了烏克蘭起義軍等民族武裝力量的強烈抵抗,直到1947年大規模的抵抗活動才基本停止。

實際上,關于這段曆史烏克蘭和俄羅斯始終糾纏不清,例如對于斯捷潘·班德拉的認定,曾與納粹德國合作,将“消滅波蘭人、猶太人和俄羅斯人”視為終極目标的他,被俄羅斯和東烏認為是納粹德國的劊子手,但在西烏卻又被認為是“烏克蘭英雄”,甚至為他樹立了大量紀念碑;又如對于蘇聯解放烏克蘭的認定,1944年7月27日,烏克蘭西部重鎮利沃夫解放,然而西烏克蘭人卻認為這一天是“莫斯科集權制度開始統治熱愛自由的烏克蘭人民的日子”。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上世紀八十年代,随着蘇聯國内的動蕩,烏克蘭積累的各種的沖突開始表面化,民族主義和分離主義迅速擡頭。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境内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嚴重爐心熔毀輻射外洩事件,但蘇聯官方卻選擇了隐瞞事件真相,這同樣造成了烏克蘭人的極大憤慨。

1991年,當蘇聯這座大廈分崩離析後,烏克蘭也趁機脫離蘇聯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并采取去工業化,壓榨烏克蘭東部人口,竭力融入歐洲體系的政策。這種政策很快就遭到了劇烈反彈,結果不僅東烏百姓對政府滿懷怨恨,烏克蘭自身也被歐美各國視為遏制俄羅斯崛起的工具。

理性讨論:從基輔羅斯到蘇聯,烏克蘭與俄羅斯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綜上所述,由于東烏以深受蒙古影響、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人為主,而西烏則以受歐洲影響、信仰天主教的烏克蘭人為主,再加上東烏在沙俄以來長期受俄羅斯統治,而西烏則長期受波蘭等歐洲國家統治,導緻東烏天然親近俄羅斯,而西烏則天然對俄羅斯反感,結果便是烏克蘭内部東西方也是沖突極深。

而烏克蘭和俄羅斯雖然也算同宗同源,但由于一系列曆史事件,以及蘇聯解體以後克裡米亞等領土争端,導緻雙方關系本就極為複雜。再加上其地處歐洲和俄羅斯之間,國内政局不斷在俄羅斯與歐洲之間搖擺,親俄勢力與親歐美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孰是孰非恐怕就連烏克蘭人自己都搞不清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