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田不耕倉禀虛,有書不讀子孫愚”這句家訓多少人還在遵照?

近年來,人們回到故鄉總是會發現大片大片的田地荒蕪,于是就感歎:“老一代的農民年紀大了種地種不動,而新一代的農民都不願意種地了。”

許多農村人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于打工,他們對于讀書,已經是滿不在乎了。家庭的大量的書籍就束之高閣,無人閱讀,他們家的子孫也顯得越來越愚昧無知了。

有識之士就談到了一句古訓:“有田不耕倉稟虛,有書不讀子孫愚”。一個國家或一個家庭,如果不遵照這句古訓,就有可能走向衰落。

為什麼這樣說呢?

01

有田不耕倉稟虛

“有田不耕倉禀虛,有書不讀子孫愚”這句家訓多少人還在遵照?

先讀前半句:“有田不耕倉稟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田地不耕種的話,就會導緻倉庫裡很空,沒有了儲備而後患無窮。

古代打仗都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打仗時前方沒有了糧食可吃,那就非常的危險了。

因為沖鋒陷陣,士兵們付出了巨大的體能,需要及時吃飯補充能量。如果沒有糧食可吃,戰士們就會喪失了戰鬥力,注定了會軍心動搖,必然會打大敗仗,國破家亡。

現在的人們貪圖安逸,都寄托于買糧食,誰都不願意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苦幹了。未曾想,一旦發生了戰争就會國庫空虛,人們沒有了儲糧而無法正常地生存;一旦發生了疫情,大家都隔離在家,不能出門買糧食或者街上沒有了糧食賣,那大家就都不能過正常的生活了。

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曆史傳承,是客觀生存的需要。糧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田不耕倉禀虛,有書不讀子孫愚”這句家訓多少人還在遵照?

漢朝時,由于農業耕作受到了傷害,人們的生活有了困難,思想家晁錯寫了一篇《論貴粟疏》,提到了“貴五谷而賤舍玉”。

就是說,輕視了農業生産,人們嘗到了民不聊生的痛苦滋味就懂得了耕田種地的重要性,開始發展農業生産而貶低美玉這樣的精神物質。

由此可見,發展農業生産,保持倉庫裡有儲糧,是一種治國理政的上策,也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02

有書不讀子孫愚

再讀後半句:“有書不讀子孫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讀書的條件卻放棄了讀書,子孫後代就會變得越來越愚昧無知。

現在社會上流行“讀書無用論”,對于讀書不少年輕人已經是滿不在乎了。不過,雖然說目前到處是企業工廠,隻要肯勞動哪裡都能找到事做不愁吃穿。

“有田不耕倉禀虛,有書不讀子孫愚”這句家訓多少人還在遵照?

可是随着社會在發展進步,許多企業工廠用了大量現代化的機器人,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工了,必然就會大量辭退沒有文化知識的勞工。

是以,年輕人不讀書,就面臨着将來找工作越來越困難甚至被社會無情淘汰的危險。

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為了未來的前途,青少年必須讀書以防患于未然。雖然說不讀書也可以生活,但讀書的人與沒有讀書的人,在生活的狀态方面就有天壤之别。

讀書的人,知識文化水準高,社會适應能力強,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且工作出色就可以得到提拔重用,輕輕松松賺錢過上理想化的生活。

而不讀書的人,将來就隻能做苦力事,辛辛苦苦幹一日,也隻能賺幾十元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而且還可能因為貧窮打光棍。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隻有讀書,方能開智開慧,不斷自我完善變得更強大,跟上時代的節拍,做時代的弄潮兒。

而一個人要是有書不讀,在該奮發圖強的年齡選擇了安逸就會失去了進步的機會,久而久之,隻能流落到社會的底層辛辛苦苦地掙紮,因無力改變現狀而活得日益憋屈。

“有田不耕倉禀虛,有書不讀子孫愚”這句家訓多少人還在遵照?

再者,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在格局上就有很大的差別。讀書可以開闊視野,讓人站得高看得遠,成就非凡。

例如年輕時候的馬雲,勤于讀書思考,在國外見識了網際網路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回國後立刻抓住機遇,籌措資金開創了網際網路事業。

反觀不讀書的人見識就十分狹窄,對于人生也沒有什麼長遠的規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一輩子都沒什麼大的出息。

綜上所述,“有田不耕倉稟虛,有書不讀子孫愚”這句俗語告訴我們,讀書耕田都是奮發圖強的表現,必然會迎來好的機遇。

想要倉廪實就要勤勞肯幹,想要改變命運,未來事業有成,生活幸福就要努力讀書。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檔均來自網絡,隻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于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