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这句家训多少人还在遵照?

近年来,人们回到故乡总是会发现大片大片的田地荒芜,于是就感叹:“老一代的农民年纪大了种地种不动,而新一代的农民都不愿意种地了。”

许多农村人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于打工,他们对于读书,已经是满不在乎了。家庭的大量的书籍就束之高阁,无人阅读,他们家的子孙也显得越来越愚昧无知了。

有识之士就谈到了一句古训:“有田不耕仓稟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如果不遵照这句古训,就有可能走向衰落。

为什么这样说呢?

01

有田不耕仓稟虚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这句家训多少人还在遵照?

先读前半句:“有田不耕仓稟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田地不耕种的话,就会导致仓库里很空,没有了储备而后患无穷。

古代打仗都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打仗时前方没有了粮食可吃,那就非常的危险了。

因为冲锋陷阵,士兵们付出了巨大的体能,需要及时吃饭补充能量。如果没有粮食可吃,战士们就会丧失了战斗力,注定了会军心动摇,必然会打大败仗,国破家亡。

现在的人们贪图安逸,都寄托于买粮食,谁都不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苦干了。未曾想,一旦发生了战争就会国库空虚,人们没有了储粮而无法正常地生存;一旦发生了疫情,大家都隔离在家,不能出门买粮食或者街上没有了粮食卖,那大家就都不能过正常的生活了。

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历史传承,是客观生存的需要。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这句家训多少人还在遵照?

汉朝时,由于农业耕作受到了伤害,人们的生活有了困难,思想家晁错写了一篇《论贵粟疏》,提到了“贵五谷而贱舍玉”。

就是说,轻视了农业生产,人们尝到了民不聊生的痛苦滋味就懂得了耕田种地的重要性,开始发展农业生产而贬低美玉这样的精神物质。

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生产,保持仓库里有储粮,是一种治国理政的上策,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02

有书不读子孙愚

再读后半句:“有书不读子孙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读书的条件却放弃了读书,子孙后代就会变得越来越愚昧无知。

现在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对于读书不少年轻人已经是满不在乎了。不过,虽然说目前到处是企业工厂,只要肯劳动哪里都能找到事做不愁吃穿。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这句家训多少人还在遵照?

可是随着社会在发展进步,许多企业工厂用了大量现代化的机器人,不需要那么多的工人了,必然就会大量辞退没有文化知识的工人。

因此,年轻人不读书,就面临着将来找工作越来越困难甚至被社会无情淘汰的危险。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未来的前途,青少年必须读书以防患于未然。虽然说不读书也可以生活,但读书的人与没有读书的人,在生活的状态方面就有天壤之别。

读书的人,知识文化水平高,社会适应能力强,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工作出色就可以得到提拔重用,轻轻松松赚钱过上理想化的生活。

而不读书的人,将来就只能做苦力事,辛辛苦苦干一日,也只能赚几十元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且还可能因为贫穷打光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只有读书,方能开智开慧,不断自我完善变得更强大,跟上时代的节拍,做时代的弄潮儿。

而一个人要是有书不读,在该奋发图强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就会失去了进步的机会,久而久之,只能流落到社会的底层辛辛苦苦地挣扎,因无力改变现状而活得日益憋屈。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这句家训多少人还在遵照?

再者,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在格局上就有很大的区别。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让人站得高看得远,成就非凡。

例如年轻时候的马云,勤于读书思考,在国外见识了互联网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回国后立刻抓住机遇,筹措资金开创了互联网事业。

反观不读书的人见识就十分狭窄,对于人生也没有什么长远的规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一辈子都没什么大的出息。

综上所述,“有田不耕仓稟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这句俗语告诉我们,读书耕田都是奋发图强的表现,必然会迎来好的机遇。

想要仓廪实就要勤劳肯干,想要改变命运,未来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就要努力读书。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