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履职相册】从木房到橱窗,她力争将马尾绣做成“奢侈品”

编者按:

手机里保存的照片,都是难忘的瞬间。

那些瞬间,见证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足迹、为民情怀,改变着你我的生活,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5年时间,履职初心不变。2022全国两会即将召开,让我们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手机相册里的照片,看一看他们的履职答卷,听一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人物名片】宋水仙,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我穿着马尾绣服饰参加了全国两会。这几年,马尾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绣娘们也过上了好日子,我的心愿算是达成了。”2月26日,宋水仙告诉记者。

流传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带的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以马尾毛为主要材料,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后,宋水仙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宋水仙的朋友圈,都是她和马尾绣的照片,她从中选出了三张,那是马尾绣的三个高光时刻。

【镜头一】马尾绣有了敞亮的家

【履职相册】从木房到橱窗,她力争将马尾绣做成“奢侈品”

该照片由宋水仙拍摄于2019年1月24日。当天,由瓮福集团投资200多万元,占地800多平方米的马尾绣传承保护展示中心落成。

此时的她,难掩心中的喜悦。

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宋水仙提出修建水族马尾绣博物馆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瓮福集团(现贵州磷化集团)董事长何光亮得知后,表示愿意出资帮助她建立水族马尾绣收藏展示馆。在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帮助下,2019年1月24日,集展览、培训、销售为一体的马尾绣传承保护展示中心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建成,上万件马尾绣宝贝从此有了一个敞亮的家。

20多年前,宋水仙看到外地人低价收走了很多精美的马尾绣珍品,她便暗下决心,用大部分的收入收集马尾绣老绣片。为了这些宝贝,她四处打工、省吃俭用。

前前后后,她收集了上万件马尾绣藏品。2010年,她将自家住房改建成了水族地区第一个家庭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这些宝贝在她家80多平米的木房里“待”了足足9年。

“将藏品放在家,同时还要在家对绣娘进行培训,既不利于保护绣品,也不利于这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宋水仙说,传承保护展示中心建成,她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镜头二】马尾绣走上国际舞台

【履职相册】从木房到橱窗,她力争将马尾绣做成“奢侈品”

该照片拍摄于2019年4月1日,宋水仙带着马尾绣参加了英国诺丁汉文化旅游推介会。

推介会上,外国友人对马尾绣频频点赞,让宋水仙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2019年是宋水仙最忙碌的一年,她在3个国家、147个地方展示马尾绣。此外,她还接待了42次学生团队,参加了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对绣娘集中培训。

2020年1月2日,她在朋友圈写道:“我55岁, 40多年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我这辈子一直坚持做的唯一一件事。”

截至目前,宋水仙已经带动了5000人次就业,其中高级绣娘的月收入能达6000元。更令她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马尾绣的发展前景,为他们返乡创业提供了选择。

2020年3月,三都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宋水仙在朋友圈写道:“我们妇女用巧手也撑起了脱贫的半边天,我们要继续努力,趁势而上。”

【镜头三】马尾绣在贵阳成为时尚

【履职相册】从木房到橱窗,她力争将马尾绣做成“奢侈品”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1年10月10日,宋水仙身着马尾绣民族服饰,穿梭在市集中。

在宋水仙的看来,弘扬非遗文化就要将其融入到都市生活当中。为此,她在马尾绣上做了不少创新。

早在2016年,宋水仙便成立了产品设计和研发团队,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马尾绣文创产品,还实现了实体店与电商平台的双轨销售模式。

“‘青云市集’人流量大,年轻人多,这就是我最看中的地方。游客来到店里,不仅可以购物,还能免费体验马尾绣的制作过程。” 2021年11月11日,宋水仙将贵阳第一家马尾绣品牌专卖店设在了“青云市集”内,用她的话说,是为了更贴近年轻人。

宋水仙的“野心”不仅如此。她说,想以贵阳为窗口,让更多人看到马尾绣的美,将马尾绣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终有一天,我要将马尾绣做成奢侈品。” 56岁的宋水仙说。

【履职报告】5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宋水仙先后提交了10多份建议,大多数是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近两年,她提出了衔接非遗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建议。

本网记者:张鸿杰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彭奇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