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人為何活得又苦又累?《西遊記》首回中一首詩,點破了其中緣由

熟悉中國古典小說的朋友們都知道,大陸的傳統經典名著,如《西遊記》和《三國演義》裡面,總是穿插着許多的詩歌。

這些詩歌,有的被安排在小說和章節之首,借以點明全書、全章的主題。另一些則被安排在文章的中間,用來作為對故事當中的場景描寫,以及人物描寫的補充。

世人為何活得又苦又累?《西遊記》首回中一首詩,點破了其中緣由

在《西遊記》第一回中,就有一首對場景描寫進行補充的詩歌。這是一首無題的“七律”,包含了淺顯易懂的人生哲學,道破了世人苦累的緣由。

“無題”七律賞析

争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騎着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隻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

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詩中的内容涉及佛道學家們,對人生追求的感悟,屬于古代樸素哲學的範疇。作者之是以寫這樣一首詩,是想對前文中提及的場景叙事進行一些補充。

為了能夠友善向大家說明作者吳承恩寫這首詩的創作動機,我們還是要先介紹一下在寫這首七律之前,吳承恩講了一些什麼事情吧。

在《西遊記》小說的開頭部分,孫悟空當上了花果山的“美猴王”。他“朝遊花果山,暮宿水簾洞”,既不服人間王法的限制,又不懼飛禽走獸的威服。

眼看實作了“水果自由”,猴生再也不必奮鬥了。可是某一天,孫悟空卻發起了愁來。因為他突然想到,随着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好日子,遲早會一去不複還。

世人為何活得又苦又累?《西遊記》首回中一首詩,點破了其中緣由

于是孫悟空和人間的帝王一樣,想要得到“長生”。接下來,孫悟空告别他的猴子猴孫們,獨自乘着一隻木筏,從東勝神洲漂流到了南澹部洲。

孫悟空登上海岸時,看到很多人間百姓正在海邊捕魚、打雁、挖蛤蜊、曬鹽。這個時候,吳承恩就想以猴王的視角,對這些“普通人”的生活進行批判,于是就寫了這麼一首詩。

那麼,吳承恩為什麼一定要通過詩,而不是直接叙述來表達思想呢?這其實是因為:中國古典文學小說的“詩化”特點。

在過去,中國文學最進階的形式一直都是“詩歌”,小說被認為是不入流的東西。是以很多作者在創作小說時,都會摻入大量的卷首詩、章回詩。

一方面是為了向讀者“炫技”,如《鏡花緣》的作者,半部書都在秀文采;另一方面,古代詩歌的表現形式經過千年錘煉,能言簡意赅地向讀者傳遞情感,同時創造“記憶點”。

在這個地方,吳承恩是以孫悟空這個“問道者”的視角,以佛道思想作為指引,以詩的形式寫下了主角“美猴王”,對世間庸碌無為者的感想。

世人為何活得又苦又累?《西遊記》首回中一首詩,點破了其中緣由

通過這首七律中傳達的樸素哲學思想,在讀者與主角之間創造出一種“認同”。如此一來,聽故事的人,就會“自動代入”孫悟空的視角,去享受這一段冒險的曆程。

《西遊記》這本小說中講的道理,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懂的,甚至不必苦讀聖賢書,隻要多聽聽老人家講故事,就會發現這個規律。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貧窮的渴望富貴,富貴的向往權勢;官當到了盡頭,就想當皇帝。一個人連皇帝都當了,他的欲望是不是就到達盡點了呢?事實絕非如此。

因為當上了皇帝,他又想要追求“長生不老”。那麼“長生不老”,是否又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标呢?事實上,這一點在《西遊記》裡面就有答案。

孫悟空後來跟着菩提老祖學得了七十二變,後來又跑到地府,改掉了《生死簿》,讓自己和自己的猴子猴孫都能長生。按理說他獲得了長生,便可以回到花果山去快樂地生活了。

但是孫悟空并不甘于隻在“花果山”當個不老的神仙,他還想要跟玉皇大帝平起平坐,于是就有了“齊天大聖”,然後又有了“大鬧天宮”。結果物極必反,他終于被壓到了“五行山”下。

世人為何活得又苦又累?《西遊記》首回中一首詩,點破了其中緣由

可見,不管是猴子還是人,對名利、權勢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當然,在《西遊記》開篇第一回中,孫悟空并不知道他将來會因想造玉皇大帝的反,被壓在“五行山”下。

在開篇這裡,孫悟空隻是簡單地看到了人世間的萬般苦楚。百姓像騾馬一樣供人驅使,整日忙忙碌碌的。人們為了争奪宰相、王侯之位,枉費心機。

最後,這些人還沒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就稀裡糊塗被閻王勾走了魂魄。是以孫悟空認為,有那些忙碌的時間,還不妨追求“長生不老”。

但是《西遊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得到了“長生”,一樣少不了煩惱。不信你看那玉皇大帝,曆經一萬七千五百劫才坐到靈霄寶殿上,還得時不時擔心孫悟空等人來奪位。

是以吳承恩寫這首七律,一是想說明孫悟空(當時還不叫這名)活得比人通透很多,二是想說明,這隻猴子自以為看破了紅塵,領悟了猴生的真谛,結果還是掉進了欲望的樊籠。

當孫悟空真正懂得佛法精髓的時候,已經是他從五行山下出來,陪着唐僧,帶着豬八戒、沙和尚,一起經曆九九八十一難,證果成佛之後了。

世人為何活得又苦又累?《西遊記》首回中一首詩,點破了其中緣由

在《西遊記》這部小說裡,穿插了很多有趣的小詩,同時也造出了很多的成語。比如“火眼金睛”、“三頭六臂”、“笑傲江湖”等等,這些比起這首小詩來說,一樣很有趣。

吳承恩在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并不懂得現代小說的創作技法,是以他當然不知道故事主角的性格、思想需要一道上升的“弧光”,但是我們的确在這部書中看到了孫悟空的“成長”。

從原來天不怕地不怕的“齊天大聖”,變成了唐僧到西天取經路上耿耿忠心的守護者,最後又變成了一尊真佛——鬥戰勝佛。

當孫悟空真正成佛的時候,假如他再回到南瞻部洲,再一次看到打魚、打雁、挖蛤蜊、曬鹽的百姓們,可能就不會發出“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的無謂感慨了。

或者這時的孫悟空,或許應該像地藏王菩薩一樣悲憫世人,不忍苛責。然後再發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結語

《西遊記》開篇這首七律,隻是一首比較普通的小詩。吳承恩借着佛道思想,反映了初出江湖的美猴王孫悟空,對人生意義的哲學感悟。

世人為何活得又苦又累?《西遊記》首回中一首詩,點破了其中緣由

人類一生都為功名利祿所累,整天都忙忙碌碌的,活得非常辛苦。這首詩認為,人類想要得到解脫的辦法就是成仙,但是成仙也并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畢竟孫悟空在成仙之後,還在幻想“玉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呢!孫悟空活得通透嗎?非也,非也!假如他活得通透的話,也就不會笨到要當“齊天大聖”了。

孫悟空之是以要當齊天大聖,說穿了還是不甘人下,是以才要豎起“齊天大聖”的旗幟,想要把玉皇大帝搞下去,自己做到玉皇大帝的位置發号施令。

當然,孫悟空有這樣的想法,本來也不是不可以。隻是他不懂得找準天時、地利,又低估了玉皇大帝的實力。

因為孫悟空想要“揭竿而起”,隻有“花果山”這個基本地盤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因為這整座山上除了他,一個人能打的人也沒有了。

要扳倒玉皇大帝,怎麼也該等到有人和如來打起來,并把如來打到“投胎轉世”以後,再看準機會和沒變成豬八戒“天蓬元帥”、沒變成沙和尚的“卷簾大将”什麼的結個盟再說吧。

世人為何活得又苦又累?《西遊記》首回中一首詩,點破了其中緣由

人是一種最善變,也最容易忘記初心的動物。孫悟空這隻猴子還沒修成佛,就學了一身人的臭毛病。

沒習得七十二變的時候,尚且還懂得這首詩中的粗淺道理;等到修得長生不老之後,他就把這首小詩中的道理,完全抛諸腦後了。不過好在他最後經過八十一難,終于成了佛。

吳承恩沒有寫到孫悟空成佛之後思想上的變化,但是參照地藏王菩薩的标準,即便成了佛的孫悟空,也不想為了拯救世人堕地獄,最終也不至于無聊到,再給大家來一首“心靈雞湯”。

人類想要得到心靈上的解脫,事實上除了修得長生,甚至“成仙成佛”以外,應該還有别的答案。但是具體是什麼,那就屬于别的思想範疇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