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作者:南風一史

西安事變至今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了,身為西安事變的兩個主角——張學良和楊虎城:一個長期囚禁,一個被暗殺,都成了悲劇式的英雄。

有個英國記者貝特蘭曾評價說,西安事變的最大赢家是國民黨與共産黨,最大輸家是張學良與楊虎城。單從這個評價看,很顯然這個英國人不了解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更多是從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的角度出發,認為張、楊的犧牲不值得。

但了解中國曆史的人應該記得,當時中華民族已經到了不日将亡的境地,國内無數人要求抗戰,而蔣介石依然對張、楊“拍桌子”:即便現在把我殺了,也不會停止“剿共”。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楊虎城

西安事變中,張學良和楊虎城之是以願意犧牲自己,一不為錢、二不為名、三不為了某一個黨派,隻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他們是最了不起的愛國者,可以稱之為民族英雄。

但令人遺憾的是,兩人都沒有善終,尤其是楊虎城,結局更加慘痛。雖然楊虎城在大陸得到了正當的地位和榮譽,但在台灣,這依然被隐藏在地下,于是半個多世紀後,為了替楊虎城正名,楊虎城的孫子主動給台灣當局寫信,要求調查楊虎城被暗殺的真相,同時為楊虎城将軍“平反昭雪”。

這件事後來進展如何?楊虎城當年被暗殺的真相如何,如何評價他的“輸赢”?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楊虎城和孩子

被囚禁,被暗殺

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很快被迫出國“考察”,1937年6月,他帶着他的夫人謝葆真、次子楊丞中以及自己的秘書一行6個人,搭乘美國的客輪,離開了中國,先後遊曆了美、英、法、德等國,宣傳抗日主張。

為什麼楊虎城要出國?據楊虎城的孫子後來分析說,是因為當時“他整個部隊、整個政治勢力都沒有了,從心理上講有很大遺憾,又有很大成功感。為國家、為民族,這個事做成了,而且達到目的了。”

顯然楊出國并不是楊虎城的本意,“七七事變”爆發後,他身在國外異常着急,多次向蔣介石發電,要求回國抗日,但都遭拒絕。無奈之下,他甚至通過中國共産黨方面聯系蘇聯,希望從蘇聯取道回國。

這本是一個非常機密的事件,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消息後來被蔣介石知曉。蔣介石一開始不想讓楊虎城回國,因為擔心其回國擾亂軍心,同時也有自己面子心理作祟,但這個消息後,他卻改變心意,同意楊虎城在宋子文的安排下回國。

令楊虎城沒想到的是,這其實是一個誘捕計劃,第一步是宋子文發電,引誘楊虎城“自動返國”;第二步是楊虎城“自動返國”後,宋子文親自到香港去接,轉移到南昌後就由戴笠拘押。

楊虎城做事考慮都很細緻,他在香港時就知道自己可能上當了,但時間已經晚了,到了戴笠手中,他被誘騙到了南昌,然後當場被秘密逮捕。之後,他先是被關押在一幢别墅裡,1938年冬武漢會戰後,又被秘密轉移到貴州息烽的玄天洞,從此開始了正式的長期囚禁生活。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玄天洞

在這裡,楊虎城被關押了8年,白天隻能在門口不遠處走動一下, 到了晚上則完全禁足,當時有一個排的憲兵和20多名特務日夜輪流看守,關注度甚至超過了張學良。

1945年抗戰勝利後,楊虎城原本期待着戰争勝利的喜悅,能夠沖淡蔣介石心中的“怨恨”,但沒想到的是,蔣介石不僅沒有打算釋放他,反而私下暗殺了羅世文、車耀先等中共黨員。

經過長達8年的關押,一般人早已無法承受,後來楊虎城的妻子因為長期心情抑郁,不幸離開人世,導緻楊虎城對自由更加可望而不可及,不僅身體開始變得消瘦,1948年更是因身患膽結石,而住院接受手術治療。

1949年李宗仁行代總統後,曾一度下令要求釋放張學良和楊虎城,但沒想到的是楊虎城等來的卻是一場更殘酷的暗殺計劃。

1949年8月24日,蔣介石親自從廣州飛抵重慶召開會議,決定要在重慶把楊虎城殺掉,而執行這個暗殺計劃的人,一個是周養浩,一個是徐遠舉。

當時周養浩到貴陽,欺騙楊虎城說蔣介石要在重慶見他,楊虎城雖然不相信周的話,但他還是很鎮靜地答應回重慶,而毛人鳳此時已在重慶的戴公祠内準備好了一切。

因為楊虎城的兒子楊拯中已經有二十多歲了,特務們很怕他會反抗,決定先解決掉他,楊虎城被兩個特務攙扶着,引向了戴公祠左邊的正房,而楊拯中則被引向了右邊的正房。

當楊拯中剛踏進門坎時,埋伏在門後的特務便用利刃插入他的胸膛,他痛苦地叫了一聲“爸”,便倒在了地上。楊虎城聽到叫聲,想回頭看個究竟,但特務們的刀子已刺進了他的腹部,緊接着又是一陣亂刀,不容他有任何的反抗。很快,他也倒了下去。

與此同時,楊虎城的女兒與楊虎城的秘書宋绮雲一家也遭特務殘殺,他們的行李也被特務們瓜分了。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童年的楊拯中,他6歲入獄,18歲時和父親一起遇害

9月6日,楊虎城及其秘書兩家8口人,在重慶被暗殺,9月27日,蔣介石在台灣給毛人鳳和吳越祥每人獎勵了一萬一千大洋,為他們處理大陸事務有功,而這裡面包含不包含暗殺楊虎城的這個“功勞”,真相不得而知,不過時間顯得過于巧妙。

事後對于楊虎城被暗殺,國民黨黨史的記載十分簡單,隻是表示了遺憾,并稱是在轉移途中被土匪殺害。對于這樣一個逃避真相的事情,楊虎城的孫子在幾十年後,決心試圖為祖父讨回一個公道。

楊虎城之孫楊瀚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連戰尊鑒:楊虎城,我的祖父,中國國民黨黨員,他一生信仰三民主義.....1936年,因國難當頭,民族危亡,反對中央‘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與張學良将軍發動‘西安兵谏’,結束了長達10年的國共内戰,促成了兩黨的二次合作,為全國的團結抗戰奠定了基礎....”

“1949年9月,楊虎城在重慶被秘密殺害,同時遭難的還有子女、衛士、秘書一共8人,慘絕人寰.....‘相逢一笑泯恩仇,曆盡劫波兄弟在’.....一個愛國受難的冤魂,現在是歸隊的時候了。請你靜聽那徘徊在黨殿梁柱間的歎息,那是呐喊‘和平、奮鬥、救中國’的回音。你應為楊虎城同志平反昭雪。”

這是楊虎城的孫子楊瀚在2005年寫給時任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的一封信中的内容,類似的信件,他在2006年也寫了一封,對象換成了新任主席馬英九,懇求他:“希望您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以21世紀政治家的魄力推動為楊虎城将軍平反。”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但事實是這兩封信發出後,連戰和馬英九都沒有給予任何回複,不過楊瀚從台灣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銘煌處得知,馬英九曾對此提出了兩點疑問:一、楊虎城到歐洲通路,為什麼突然回國?館藏檔案中有沒有明确記載?二、1949年,蔣介石是否曾下令殺害楊虎城?并讓邵銘煌在台灣國民黨黨史館查閱相關檔案。

馬英九的這個反應,讓楊瀚感到十分欣慰,至少說明他是有行動的。雖然他的這兩個問題,在目前公開的檔案資料裡無法找到确切記載,但在楊瀚看來,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首先,蔣介石十分痛恨楊虎城,當初在釋放蔣介石的讨論上,楊虎城和張學良不同,前者主張要有條件的釋放,因為楊虎城不放心蔣介石,擔心其會出爾反爾。對此,蔣介石不會當不知道;其次,楊虎城被捕後,蔣介石曾十分關注他,戴笠給蔣介石有單獨的電報,報告楊虎城在關押期間的表現,甚至連楊虎城發燒多少度都會寫上去。

是以楊瀚認為,對于這樣一個人物該如何處理,蔣介石必然會親自介入,而戴笠也應當會十分細緻地彙報楊虎城的動向以及對楊虎城的處理結果,但奇怪的是在公開的檔案資料中,沒有看到類似的細節記載,楊瀚認為這很不正常。

再次,蔣介石到台灣後,對楊虎城被殺一事,台灣當局出現了奇怪的宣傳口徑,一開始說是被土匪暗殺,但事實上9月6日解放軍尚未攻進四川,根本不存在社會動亂或大撤退的可能,後來又改變口徑,稱是被底下的人所殺害,但事實上底下的人對楊虎城沒有明顯的殺人動機,況且即便是被底下人暗殺,也不應該毫無記載。

是以楊瀚認為,國民黨的這幾個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他認為真相就是蔣介石下令毛人鳳秘密殺害了楊虎城,如果開放台灣所有檔案記載,應當能找到相關文字。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張學良和楊虎城

但現實卻讓他失望,他說:現在台灣方面上司層還沒有認可這一事實,“主要是敢不敢的問題,事實很清楚,台灣國史館的軍情局卷宗裡有一個‘監楊卷’,有一個‘監張卷’, 裡面肯定有這些情況,毛人鳳殺了楊,絕對不會把這個事口頭彙報就完了。不光是文字,還得有照片,因為殺黃顯聲都拍了照了。”

這兩個卷宗,楊瀚并沒有看過,但他堅持認為,“現在拿出的檔案上寫的戴笠批示入‘監楊卷’,是以對楊的這一案一定有,不會沒有。”

不過對于楊瀚的兩封信和他的主張,連戰和馬英九都采取了冷處理,至于原因,楊瀚認為是:“如果這樣做了(平反),對蔣介石是一種否定。”是以後來,楊瀚也隻能選擇了放棄,不抱任何希望。至少楊虎城在大陸,得到了應有的榮譽。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楊虎城遇害處

楊虎城的“輸”與“赢”

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先是被囚禁12年,之後與秘書等8口人被特務殘忍殺害,不僅如此,西安事變後,他的部隊也被迫接受蔣介石的改編,這對于軍人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單就這樣的結果看,楊虎城個人似乎是“輸了”,不僅失去了原本的職務,還失去了生命,甚至連帶自己的家人也無法善終。

但是,他們以此為代價,而對國家和民族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應該忘記的。他用自己的“輸”,換取了國家和民族的“赢”。

周恩來總理曾說,楊虎城将軍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西安事變是楊虎城将軍一生事業的峰巅,是他與張學良将軍共同為中華民族譜寫的光輝篇章。

楊虎城被殺半個多世紀後,其孫給台灣當局寫信,想為祖父讨回公道

縱觀楊虎城的一生,一直有一種信仰支援着他,青年時,他反對滿清的黑暗統治,然後追随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反對北洋軍閥,之後同情共産黨人,反蔣抗日,最後發動西安事變。

用楊虎城自己的話說就是,他能跟上時代的“潮流”。那麼,究竟什麼是潮流?至少在當時,就是愛國、夫妻民的民族信仰。“信仰”二字,對當今一部分人來講,似乎顯得很遙遠,但在當時,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普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