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作者:中國人工智能學會

九年的磨劍,AI先驅們聚集在一起嘗試他們的手。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中國工業與智能學會主辦的第九屆吳文君人工智能科技獎頒獎典禮暨2019中國工業智能産業年會在蘇州舉行。屆時,學會将頒發81項成果。

随着智能技術的不斷深入,人工智能正在世界範圍内蓬勃發展,一大批人工智能技術先鋒正在湧現,他們用高品質的科技成果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自2011年吳文軍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設立以來,該獎項已成為中國科技從業者和企業的最高榮譽殿堂。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通過對優秀智能科技成果的推薦和評選,有效調動廣大智能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表彰榮獲2019年度吳文軍人工智能科技獎的學者和專家,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應用,大力提升我國智能科技創新和産業化發展水準,加快建設世界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和應用高地。中國工業智能研究院将于201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蘇州舉行第九屆吳文軍人工智能科技獎頒獎典禮暨2019中國工業智能産業年會。我們邀請您參加本次頒獎典禮并進行慶祝。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董偉,進階工程師,中國電子科學研究所智能系統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助理主任。目前擔任陸軍首大示範驗證無人機叢集項目常務副會長、軍委科委無人機"蜂群"重點項目副課長、裝備發展部空軍人工智能裝備應用專業組書記、中國航空學會理事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無人機自主要制 委員、中國電荷學會叢集情報與協調控制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會員、IE會員EE等。2019年,榮獲第九屆吳文君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獲獎者介紹

董偉于2017年畢業于天津大學,獲得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2019年完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後工作。從事集團智能無人系統理論技術研究,現為中國電氣科學研究院智能系統研究所進階工程師、助理所長,科委委員。2018年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支援項目",2018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2018年獲"IEEE/CSAA GNCC最佳發表論文獎",兩次被評為"電氣科學院十大科技進步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專項、軍委科委、裝備發展部等20餘項重點項目。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防專利20餘項,出版專著1部。曾任中國科協未來智能天空技術發展青年科學家論壇執行主席、第十二屆智能機器人與應用國際會議(ICIRA)"集團智能無人系統"分論壇主席。目前擔任陸軍首大示範驗證無人機叢集項目常務副會長、軍委科委無人機"蜂群"重點項目副師、裝備發展部空軍人工智能裝備應用專業組組長、中國航空協會聯合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無人機自動駕駛 控制委員會委員、中國電荷學會叢集情報協調控制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會員、IE會員EE等。他是2019年第9屆吳文俊艾人工智能傑出青年獎得主,以下是對董偉的獨家專訪。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在這項屢獲殊榮的研究中,您取得了哪些理論和技術上的突破?

主要從事群組智能無人系統相關研究工作,如無人機的群組行為控制,專注于應用,但一直重視群組智能無人系統理論的研究。

在理論探索中,我個人專注于無人機叢集多智能自主協同控制的研究。美國國防部的《2005-2030年無人機系統路線圖》将無人機的自主要制分為10個級别。其中,"全自主叢集"作為無人機自主要制的最高層次,我研究的是如何解決無人機實作全自主叢集控制的問題。最近,在無人機叢集精确編隊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創新工作,首次提出了一種基于限時理論的無人機叢集精确編隊控制算法,這将在理論層面上有效提高無人機叢集的編隊精度和重建能力。

在工程應用方面,主要針對國家的主要需求,基于目前正在研究的重大項目,目标是實作無人機叢集的自主性和智能化。先後參加了中國最大的固定翼無人機叢集飛行試驗,成功驗證了無人機叢集的空中組裝、編隊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完成我國首架折疊翼無人機的空中定時發射和模态轉換試驗,突破無人機負角模式轉換與控制技術,奠定了我國無人機叢集空投技術的領先優勢,為我國軍委兩位副主席現場試驗展示了該技術的創新。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今天,您和您的團隊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實際應用?

我們團隊的研究重點是軍事,緻力于制造最先進的智能無人作戰裝備。在民用領域也涉及,比如我們承接了科技部"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首批重大項目,是關于"蜂群"的多智能群體智能刺激與融合研究,"蜂群"是一種實體表征形式,可以是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等,我們的研究成果将應用于城市安防, 應急救援等領域。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您認為技術如何在與消費者需求和市場需求聯系起來方面做得更好?

技術是我們研究的"觀察者技能"。

首先,與消費者、市場需求對接的前提,是熟練的。

我們研究人員,必須認清技術的本質,這種技術能解決什麼問題,我們是否具備了所需的技術和産品的研發能力,定位要清晰準确,也要實事求是。

其次,是需求導向的問題,既要解決國家目前的需求,又要坐上"冷闆凳"。

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是科研的主旋律,是科技創新的源泉,也是重大科技成果的基礎,注重共性技術的研究,對接不能浮在水面上,一般性讨論。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在您看來,目前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是否不足?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結構?

人才一向稀缺,無論身在何處。人工智能作為一項新技術,我國起步和發展相對較晚,人才肯定是稀缺的,我們需要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培養更多高層次的人才。

我認為人工智能是典型的"跨學科",需要多學科互補,突出數學和計算機科學,涵蓋資訊、電子、控制等,應用于大資料、視覺、航空航天等領域。是以,必須有非常廣泛的知識儲備,但在某些時候要精确地使用武力。

獲獎者緻辭

人工智能,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做點什麼,要做點什麼!希望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造福于全人類,造福廣闊的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