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本文系使用者投稿,不代表篝火營地觀點

2022 年開年,微軟和索尼就為大家整了個大活:先是微軟以 687 億美金收購了動視暴雪,緊接着索尼在除夕當天用 36 億收購 Bungie 「予以回應」。兩邊紛紛擺出「I am rich」的姿态,着實為新世代的主機大戰燒了一把旺火。

雖說這兩筆收購都讓人有點意外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從上世代中期,微軟就開始打造 XGP 服務,通過四處收集能納入帳下的工作室以維持 XGP 服務的品質與數量。而在微軟的金錢攻勢下,索尼也在積極籌備應對的政策,包括收購藍點遊戲、Housemarque 與 Bungie,意在鞏固自己的第一方遊戲實力對抗微軟。雙方都在不約而同地揮舞着票子擴充自家的遊戲類型儲備,可以說兩家幾乎将市面上數得着的中型開發公司都買了個遍。

不久前,TGA 創始人 Geoff Keighley 也曾在推上發帖透露,接下來還會有幾單大宗收購:「我從多個消息源中聽說,現在已經有幾項大型收購計劃進入後期階段。今年将會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年!」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那既然 Geoff 都說是「大型收購計劃」了,咱們不妨大膽猜測一下,接下來,究竟還會有哪些可以收購的大型遊戲公司呢?

日本

我們先從遊戲産業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 日本說起。

實際上經連會的存在一直讓日系遊戲廠商有着排外的傳統。早在微軟開始進入遊戲行業選擇直接收購知名遊戲公司起,這裡就是它從未征服過的地方。但擁有複雜關系背景的索尼卻扶持過不少日系中小廠商,甚至在 SE 經濟困難時通過入股的方式幫助其度過難關,乃至在整個東南亞都有着非同凡響的影響力。是以接下來我們不妨開腦洞猜一下哪些工作室會有被收購的可能。

世嘉飒美控股

2004 年,世嘉和飒美合并而成日本控股公司世嘉飒美控股,目前市值約為 36 億。

雖然該控股旗下有柏青哥、度假村等其它業務,不過遊戲依舊是主力業務。世嘉不但擁有《如龍》、《索尼克》、《夢幻之星》等知名 IP,還擁有 Creative Assembly、Sports Interactive、Atlus、Amplitude Studios 等實力不俗的工作室與一票知名遊戲。如果單以一個 Bungie 的價錢買下這麼多内容絕對是超值的交易。但曾經作為一大平台霸主的世嘉,似乎從未有歸為他人的想法,即便是 DC 停産退出硬體市場也沒能打倒它。就目前看來,被收購?不存在的。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 惡搞一下,說不定能成呢

卡普空

RE 引擎強大的技術實力讓卡普空廚藝突飛猛進。《生化危機》不光新作口碑和銷量雙豐收,重制版也獲得了年度遊戲的提名。作為日系企業中為數不多單純依靠遊戲的大廠,卡普空在研發出新引擎後踩上了正确節奏,這在近兩年的越來越好的财報中也能夠得到印證。

也正因如此,已經在禦三家找到了微妙平衡的它,或許并不着急被任何一方所收購,而是更願意像《鬼泣 5》進入 XGP 或 Switch 上《怪物獵人:崛起》限時獨占一樣,談談單款遊戲的買賣就足夠了。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萬代南夢宮

在很多人眼中,與其說萬代南夢宮是遊戲公司,不如說它是一家玩具公司:坐擁全球最大的膠佬生産資源,遊戲更像是一個附屬品。萬代南夢宮所擅長的領域,是微軟和索尼甚少染指的行業。但對于收購雙方來說,如果将遊戲行業單獨剝離出來也意味着沒有《高達》等知名動漫 IP 的加持,這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過想深一層,與其深入合作的 FromSoftware 倒是很值得索尼和微軟砸下資金,不過母公司角川集團似乎并沒有理由放手這個香饽饽。

光榮特庫摩

這個曾經知名大廠已經漸漸沒了往日的榮光。近年來遊戲被吐槽價格貴、DLC 多、自家的遊戲不如外包别家遊戲的用心等負面情況。這家曆史政策與動作遊戲大廠越來越往小衆的方向走。肉大腿并不能成為财報上的閃耀點,好好制作《無雙》和《忍龍》系列才能收獲玩家和市場的掌聲與鈔票,再如此下去,很難說它會不會成為微軟和索尼低價抄底的獵物,畢竟在手遊領域上,光榮的三國 IP 是真的香,而這倆家,都很願意在手遊領域上嘗試一下。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 《沙灘排球》做好了,也不是不可以

Square Enix

坐擁《最終幻想》與《勇者鬥惡龍》兩大國民級遊戲系列的 SE 早已習慣了各大平台間反複跳躍。從為 PS1 開創劃時代的《最終幻想 7》,到 2008 年 Xbox E3 釋出會上的拍肩門,後來《最終幻想》幾乎全系列登入 XGP,而《最終幻想 7 重制版》卻 PS4 獨占,你永遠猜不到 SE 更親哪一方。這時候我隻想贊歎一句「真有你們的啊,SE!」

《最終幻想 16》還會是索尼獨占,SE 的遊戲也都可能陸續進入 XGP,但我認為在沒有下一個破産危機前,這兩家可能都無法入股收購 SE。當真有這樣的危機時,或許 SE 會像上次一樣,找世嘉或是卡普空這樣同等級别的大廠進行一次合并,而非成為他人的子公司。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北美

北美在近兩個世代逐漸成為了單機遊戲市場的引領者,而與此同時坐擁北美主場的微軟,在收購了貝塞斯達(Bethesda)與動視暴雪後更是進一步鞏固了自身在北美的影響力,就目前看來,微軟在北美地區對于大中小型遊戲企業的收購上都有着很多利好的優勢。

同時北美大陸上獨特的托拉斯企業文化,在經曆了動視與 EA 等大公司的收購與解散後,北美的遊戲大廠已劃分出獨屬自己的擅長領域,開啟了年貨攬錢模式。收購它們,至少在賺錢與财報資料上都會有不錯的收益。在北美市場上,那麼有哪些可能被收購的公司呢?下面不妨來盤點一下。

EA

不管 EA 最近的風評怎麼樣,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它在賺錢上非常有一手。EA 現在有着每年換張貼圖就能狂攬兩千萬以上銷量的《FIFA》,這也意味着即便《戰地》系列再拉胯它也不虛。這樣的 EA 真有必要賣身與他人麼?我在動視暴雪被微軟收購前,也是這麼想動視暴雪的,結果微軟讓你見識到什麼叫壕無人性。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在還未徹底消化掉動視暴雪前,我認為微軟不會輕易開啟百億級的收購,趁着這個機會,或許索尼可以聽從研究公司 Enders 的分析師建議,嘗試買下 EA 來對抗微軟。

Take-Two Interactive

我相信在 R 星 (Rockstar Games)還沒有确定《GTA 6》發售日期之前,是入手 Take-Two Interactive 的最佳時機。因為一旦正式确定發售日,其股價一定會聞訊狂飙,讓收購案變得異常複雜。但向來誰也不服的 Take-Two Interactive CEO Strauss Zelnick 或許才是這家公司被收購的最大阻力。Strauss Zelnick 可不是 Bobby Kotick 這樣純粹的商人,對于微軟和索尼來說,讓他成為自己的員工或是退出管理層才是收購成敗的關鍵。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華納兄弟互動娛樂

華納的母公司 AT&T 有意出售華納互動娛樂部門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而這家擁有Rocksteady Games 的遊戲大廠其實有着不俗的開發實力和衆多華納旗下的 IP,可以說屬于成本效益很高的優質商品。之前有報道傳聞,微軟、EA 等公司都曾經對華納兄弟互動娛樂非常有興趣,可是在幾年來一直沒有人有收購動向,很可能華納對于自己的估值過高,吓退了斯賓塞和吉姆·瑞恩,畢竟懂得華納尿性的都懂,好好磨磨價錢,華納互動娛樂絕對是優質的商品。

Valve

這個掌握 PC 端單機行業命脈的大廠一直以來都有着自己的企業文化,考慮 G 胖快到法定的退休年紀,他還有多少精力去掌控這個龐大的企業呢?而且未來的接班人也還是個迷。G 胖有沒有可能将整個 V 社打包賣給前東家微軟呢?真不好說,但至少目前來看,V 社和微軟走得更近一些。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歐洲

歐洲有很多性格獨特的遊戲工作室,不過它們大多已經被各大廠商收入囊中成為旗下的子公司。除了幾個大廠外,很多中小廠商都有着自己獨特擅長的項目,成為了某單一領域的引領者,比如 Paradox、CCP 等,它們都足夠優秀但是體量還不夠大。是以下面我将挑選一些較大型公司的公司來分析。

育碧

這家有着自身獨特文化的公司在抵抗了維旺迪的惡意收購後,竟然松開了獨立意向的口子,CEO Yves Guillemot 近日表示願意聽從一下收購意見,會從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出發進行審查。我認為這個擁有千萬級銷量 IP 的大廠,如果放開了收購意願的口子,絕對會是微軟和索尼競相争逐的香馍馍,報價隻是個數字,其背後的潛力将是無限的。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Embracer Group

自從 THQ 破産被 Embracer 收購後,這家瑞典巨頭擁有了 Koch Media、Gearbox、Saber Interactive 等一票知名企業與 200 多個正在同時進行的遊戲開發項目。其遊戲多為 80 分左右的優質遊戲,雖然很難達到神作但對急于擴充第一方遊戲數量與類型的微軟和索尼來說, 用低于 100 億美金的市值去換取這麼龐大的遊戲庫,甚至能保證每兩個月都有一款 2A 級的第一方發售,會是非常劃算的交易。

Nacon

Nacon 這家法國公司的名聲不算響亮但卻擁有着 16 家獨立工作室,Midgar Studio(《永恒邊緣》)、Ishtar Games(《最後的咒語》)、Bigben Interactive(《沉沒之城》)等團隊都有着相當豐富的開發實力,是個不可小觑的大型遊戲公司。并且 5 億多歐元的市值對于資金充裕的微軟和索尼來說,是個值得嘗試一番的理由。

CD Projekt

雖然隻有《巫師》與《賽博朋克 2077》兩個系列的遊戲,但在人員規模與市值上,CD Projekt 卻有着大廠的規格甚至有點虛高。不過随着《賽博朋克 2077》發售後災難級的表現與市場公關,幾度跳水的股價目前倒是控制在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水準。目前,《巫師》劇集的火熱也讓這家公司向着更多元化的娛樂産業發展,成為了 CD Projekt 的又一個賽道口。不過無論如何, 40 億美金左右的市值或許并不是微軟和索尼選擇的目标,至少我認為這筆交易很虧。

哪些遊戲公司會成為下單大型收購的主角?

當然,除了以上各類大廠之外,像白金、Focus Home Interactive、TinyBuild、Hitman、Paradox 等遊戲類型鮮明、實力不俗的公司都可以擴大微軟和索尼遊戲類型的局限,以完善第一方工作室的陣容,而且價格還不會非常誇張。是以還是那句話,究竟誰會是微軟與索尼的下一個目标呢?真的不好說。下次讓人目瞪口呆的收購消息可能就在某個深夜裡突然轟炸你的手機,接着一路被推上熱搜的頂點。畢竟,如今過熱的市場行情,已經由不得它們停下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