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軌迹都讓人為之歎服。"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曆史,智慧的古人憑借自己生活的經驗創造出一件件實用工具,并且随着生活品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美化生活的器物出現社會生活中。

同樣,我們的民族經曆了曆代王朝的更替,在紛亂的戰争中也産生了很多将士們的智慧結晶。傳遞資訊的号角、增強戰鬥力的矛與盾、保護身體的堅硬铠甲......古時戰争中的一個利器----雲闆。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普通"的鐵塊

每個人成長的路上都曾經曆過風雨彩虹,回頭看看走過的路,最懷念的依舊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鄉村生活。

回頭看看鄉村生活的幽然樸實,回想起大大小小的孩子們擠到一間小小的教室,圍坐在火爐旁聽老師的諄諄教誨,感覺那時便是最美好的時光。

每當袅袅炊煙飄起,就像是放學回家吃飯的征兆一般,坐不住的小孩子們早早的就收拾好了書包等着門外的老師敲響下課的鈴聲。那時候沒有專業的上課鈴,孩子們上下課的鈴聲都是靠老師用鐵塊互相敲擊發出響聲充當上課鈴聲。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然而1955年,在遼甯省一個不起眼的國小裡,被老師打鈴用的鐵塊竟僅是一件國家文物,這個鐵塊正是考古專家們苦苦追尋的雲闆。

揭開鐵塊的身世

随着曆史的變遷,大量的文物散落在祖國的遼闊疆土之上,後來的考古學家們用會說話的文物為我們訴說這美麗的曆史故事。同時古代的文書也為考古學家們指路領航,令考古學家們發現更多的文物。

戰争時期,一般都是用點燃烽火來傳遞資訊,但烽火還是具有局限性。此時已經打下江山坐上龍椅的趙匡胤常常因為聽到戰鼓的聲音不能安然入睡,為了保護自己也為了能夠及時保護國家的安危,他便召集工匠制造能夠傳遞聲音又輕巧便捷的軍事工具---雲闆。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雲闆就是生活在古書上的文物之一,考古學家們也隻在古書的記載上認識過雲闆。為了更好的研究曆史考古學家們開始了苦苦的尋找,然而整整三十年都杳無音訊。

就當所有人都将要放棄的時候,一位考古學家路過遼甯海城的一個國小,一位老師正用一個小鐵片為學生們敲響下課的鈴聲,這個場景被專家看到,并被這個發出清脆聲音的小鐵片吸引。

經專家們多方證明,這鐵片正是苦苦找尋30年的雲闆,專家們也感慨:"30年了,終于找到了"。這也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最後考古學家在征得學校同意後,将這片見證曆史的雲闆送回了博物館。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正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在博物館雲闆為大家傳遞了更多的曆史資訊,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一段曆史,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敢。此時便有一些人說,曆史戰争中用來傳遞資訊的雲闆文物,被鄉村國小用來當敲鈴聲的鐵片,真是委屈了文物。

在被專業的考古學家證明之前,普通的鄉村百姓誰會了解認識到,一片平平無奇的鐵片竟然是考古學家們用來研究曆史的文物,這是曆史、時間和文化的積澱賦予它文物的價值。

時間變遷,一千年以後,可能當時敲鐘的老師在雲闆上留下的痕迹,又能訴說一段關于孩童在一起遊玩嬉戲打鬧的曆史印記。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當然在當下來說,對于文物的磨損可能會造成一段曆史的殘缺,但在考古學家證明它是雲闆之前,它在鄉村教師的眼裡還是一塊鐵片,不能一概而論不尊重和委屈。

明珠蒙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考古也像醫生治病,醫生挽救的是人的生命,而考古則是在挽救着一件件曆史古物的價值。天災人禍,戰争霍亂讓許許多多的稀世之寶或長眠地下,或成為了尋常人家喂豬的大碗,或成為腌制鹹菜的大缸。

最為衆人所熟知的便是忽必烈的大玉海,在寶物遺失數年後成為了尋常百姓家腌制鹹菜的大缸,直到乾隆時期才被人發現并拯救回來。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曾經有段時期的中國掀起了一陣文物熱,許許多多的人搖身一變或自稱文物愛好者,或成為一名文物販子,走遍中國的大小農村,甚至深入偏遠的小山村,從村民家中收購各種看起來極其不起眼、且十分破舊的東西。

這些人為的就是能碰碰運氣,不過還真有人通過這樣的方式,淘到一些極其珍貴的文物,并借此大撈一筆,進而發家緻富。

曆史文物同樣是國家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物承載着曆史,是連接配接現在和過去曆史不可或缺的橋梁,不計其數的文物遺失也讓一段段曆史塵封消失。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或許對于有些人來說,珍貴的文物代表的是豐厚的報酬和誘人的金錢,但文物真正的價值其實是它背後那些動人的故事和珍貴的曆史。

身為華夏子孫,每個人都應該要擔負起保護珍貴文物的責任,人們無法回到過去去親身體驗一段段曆史,唯有通過一件件文物去拼湊起那些寶貴的曆史、去保護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也是無數大匠勞工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勞動的心血,是古代技術的傳承,和古代傳統技藝的記錄,也正因為如此,這些文物才會顯得彌足珍貴。

55年,遼甯一國小打鈴用的鐵塊,被專家看到:30年了,終于找到了

這些文物,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的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向人民群衆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曆史唯物主義教育的令人信服的實物教材。

人們通過文物可以深刻體會曆史、祖國在世界曆史上的地位,以及無數先輩為了反抗外敵入侵和推翻舊制度而英勇鬥争的光輝事迹。

如果不是偶然的機會,也許根本不會發現這一塊再尋常不過的鐵塊竟然是如此珍貴的"雲闆",然而這樣偶然的機會,又會有幾次能幸運讓這些蒙塵的文物重見光明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