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赓續齊魯根脈 守望人間煙火

文 | 石麗萍

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山東一嶽一河一聖人;山乃一覽衆山小的東嶽泰山,水乃萬河之首的黃河,聖人是千古一聖的孔子。有此山此水此聖人,美食怎麼能不豐美盛闊?

山東飲食文化有着顯著的特色,展示着獨特的價值觀。千百年來,飲食已和齊魯文化渾然一體無法分割。山東人通過食物,感覺和連結外面的世界,無論家庭生存,還是宗族榮耀,食物構成了我們文化存續的基礎,有匠心的廚師也用道地的魯菜招待着八方來客。

魯菜起源于春秋時期,祖師易牙擅長用調和方式進行烹饪,注重刀工和火候,強調色香味俱全,注重健康和精細,奠定了魯菜烹饪技能的基本架構。到了漢代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随着儒家思想被統治者所推崇,魯菜漸漸得到大力宣傳,全盛時期皇帝遊曆孔府時,魯菜成為必點名品,随後魯菜慢慢進入宮中,成為當之無愧的宮廷禦膳。

經過數千年的曆史演變,如今魯菜已成為菜系之首,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制作精細享譽海内外。齊魯美食名揚四海傳佳話,齊魯大地鐘靈毓秀人才出。

1974年,在遼闊的魯北平原上,黃河之水泱泱流淌蜿蜒向東,在黃河之畔的商河縣袁窦村,一名男嬰的啼哭聲喚醒了即将破曉的黎明,那是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庭,家中添一男嬰,預示家族人丁興旺、福祉滿堂。

歲月荏苒男嬰已成少年,白駒過隙間馬上到了挑起家庭重擔的年齡,農家娃娃沒人會問:你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但自己會反複琢磨:将來學什麼營生才能讓自己吃飽,讓全家人擺脫貧困。尤其自己是家中長子,面對捉襟見肘的日子,脫貧緻富的想法漸漸在腦海裡發出萌芽。

為了讓家人過上殷實的生活,這位青年意識到在貧瘠的土地上怎麼折騰也難以出頭,他常常在求學和辍學間徘徊,在希望與失望間抉擇,少年不得志的他為了謀條路子,常常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睡不着就爬起來仰望夜空數星星,每個人應該像星星一樣發出屬于自己的光芒,青年期盼自己能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别人溫暖自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為了日後能吃飽不再挨餓,也讓家人跟着自己解決溫飽,這位躊躇滿志的青年選擇了烹饪行業,最初隻是為了讓自己吃飽,僅此而已。

沒人會想到多年以後,已經成為餐飲行業排頭兵的商河籍企業家——李緻庸,在解決了自己的溫飽之後,讓濟南人都跟着吃得飽吃得好,并吃出了味道吃出了藝術吃出了文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商河,資訊閉塞發展滞後,在窮日子裡摸爬滾打的村民想不出更多緻富的路子,種地靠天氣,吃飯靠糧票,上學靠名額,一個鄉鎮7個上學名額,沒有落到李緻庸的身上。勉強上完國中後因貧困辍學的李緻庸在家跟随父母務農,後在親戚的資助下完成後續學業。

幹過青菜販子、炸過油條、賣過早點的李緻庸,在經曆了打工、職業經理人等身份後,在2010年萌發了創業念頭,于當年11月11日注冊了老濟南四合院商标,正式進軍餐飲行業,當時的李緻庸有過顧慮、也害怕失敗,如果長期裹足不前,永遠邁不出第一步。為了這第一步,他在餐飲業卧薪嘗膽、養精蓄銳很多年,邁出這一步距他在村口擡頭數星星已過去20年。

青未了|赓續齊魯根脈 守望人間煙火

經過11年的的艱苦創業,公司旗下營運品牌有“老濟南四合院”、“王府池子四号院”等泉水系列小院和百年老字号“燕喜堂”飯莊等25家飯店。是一家集工匠魯菜、泉水宴、濟南風味菜為一體的連鎖餐飲機構。李緻庸是濟南市飲食業協會副會長、濟南市連鎖業跨界商盟副會長、濟南市老字号理事、濟南大學客座教授,先後被授予“魯菜推廣特殊貢獻獎”、“弘揚齊魯餐飲文化功勳人物”、“濟南勞工先鋒号”等榮譽。

11年的創業經曆,就像一條柏油路,偶爾也會有坑坑窪窪。2014年,李緻庸采取了衆籌模式的二次創業,從屈指可數的幾個小店擴張到了41家,同時解決了困擾已久的客源問題和資金問題。

餐飲品類也從最初的魯菜發展日韓料理、水餃店、炒雞店、快餐店、海鮮城、燒烤城等多種品類,随着事業版圖的不斷外延,快速擴張的同時,弊端也呼之欲出,由于合夥人的理念摩擦、選址不到位、品類不聚焦等問題,相繼關掉了18家店,賠了近千萬。這是李緻庸創業多年的至暗時刻,每每提起心情沉重。

在不斷刨坑墊坑的過程中,李緻庸沉下心來思考戰略發展,他每天看書學習總結反思,老子在《道德經》裡講“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讓他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逐漸慢下來穩下來,在質上進取,而非在量上貪婪。

李緻庸從道德經談到儒商文化:儒商文化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探讨與現代經濟社會的結合,儒商精神注重内在精神和道德自我完善,有助于企業家提升生命厚度和個體精神境界。儒商精神是根植于儒家思想的商業倫理道德,如何運用儒家商業智慧推動商業文明進步,是創業者和企業家們思考的問題。

他這樣诠釋“至庸餐飲”的含義,庸就是中庸,是和諧,是均衡。不是老好人,不是中間派,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正正好;至就是追求,到達目的地,去的方向;至庸就是到達美好和諧,追求不偏不倚的正正好。

這裡面深藏着儒家文化的思想和内涵,深藏着一名儒商的萬般思考。

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家和政府将魯菜烹饪藝術視作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産,采取了繼承和發揚的方針,魯廚的一代代新秀在此基礎上茁壯成長,為魯菜的繼承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魯菜選材考究,制作工藝精良,當之無愧成為菜系之首,魯菜的起源和發展與山東人的秉性和率性頗有淵源,幾千年前孔老夫子就講“八不食”,如糧食魚肉腐爛不食;食物顔色難看不食;氣味難聞不食;烹饪不當不食;菜品切割方式不當不食……這麼多個“不食”,早在春秋時期,萬師之表的孔子就向後人闡述了食材的重要性和食品的安全性。

秉承先人之志,老濟南四合院對食材的把控相當嚴格,尤其具有代表性的九轉大腸、奶湯蒲菜、爆炒腰花、明湖脆藕等食材在節氣、顔色、氣味、口感諸多方面層層把關件件篩選、千裡挑一,才做出最後的決定,按制作流程走上廚師的案闆,來到客人的面前。

青未了|赓續齊魯根脈 守望人間煙火

獲得“魯菜推廣特殊貢獻獎”的李緻庸,慢慢體會到了做餐飲的使命是傳承齊魯根脈,弘揚魯菜文化,做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一味追求錢财。他把傳承和弘揚傳統名菜,視如己任,任重道遠。

談到魯菜文化的傳承,李緻庸有自己的見解:做工匠魯菜,要向下紮根。紮根的目的就是對魯菜做好傳承,傳是傳遞,老祖宗、老師傅一代代這麼傳下來的,傳是縱向的; 承 是承認,從上面傳下來現代人還得承認,是以承是橫向的。

一方面紮根做藝術,把烹饪是文化、是藝術這個理念要傳承好、發揚好、展現好。在濟南把魯菜的藝術展現好,把魯菜承載的文化内涵傳播好。我對魯菜的了解是 , 既要有留住它的根脈,又要展現它的靈魂。是以既要傳承又要創新。

李緻庸弘揚魯菜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顯得踔厲奮發笃行不怠。

感受過往曆史的厚度,觸摸一座城市的溫度,來山東就要品嘗道地的魯菜,老濟南四合院代表着泉城文化、代表着一山一水一樹的濟南味道,泉眼裡冒出的水清澈甘甜,門樓上懸挂的道旗迎風飄搖,吼一嗓子便聽到胡同裡傳來先輩們的庇佑,那青磚瓦礫間珍藏着幾千年山東人的好客之道。

魯菜的含義從賴以生存變成了可以為生活錦上添花,如今餐桌上的食物呈現出空前的豐盛,魯菜不僅僅為了果腹,還飽含齊魯大地上的溫情,以及延綿數千年的文化習俗。

随着交通與物資的便捷,魯廚的精力從食材的局限中得到解放,生活日新月異,人情緊密的時代好像在隐去,又好像随時能因為一次相聚而回歸,在這個人人都擁有溫飽之福的年代,人們追尋着味覺上翻湧的風雲,漸漸遺忘沉落在陽光深處的滋味。

老濟南四合院的泉水叮咚、柳枝搖曳,時光叩響青石闆,方寸之間便能領略人間煙火的氣味,對于幸福的泉城人來說,無人會去探究魯菜的深刻内涵,但在送入舌尖的一勺一筷中,有些滿足悄悄存放,有些記憶漸漸清晰。

華燈初上,夜幕籠罩,車流湧上高架,萬家燈火次第亮起,霓虹閃耀變幻莫測,人們從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解放出來,電話裡呼朋喚友,接踵而至的食客進入四合院,倒計時般慶祝一天的結束。

廚房裡忙碌起來,碼放整齊的食材騰挪至案闆,等待廚師的煎炸蒸煮,從門窗間隙蹿出來的除了飯菜的香氣,還有人們的歡笑聲。這歡笑聲流淌進院子,随着暮色漸深升至半空。

有個身影在泉水旁端坐,随着手中忽明忽暗的煙蒂,夜空中有顆星星也漸漸發光,伴着皓月照耀着煙火人間,溫暖着從青石闆上走來的路人,溫暖着從袁窦村走出來的少年。

青未了|赓續齊魯根脈 守望人間煙火

作者簡介:石麗萍,青年作家,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山東省第26屆青年作家進階研讨班、山東省第21屆作家班,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東省詩詞學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濟南稼軒文化交流協會理事,曆城區作家協會理事。自媒體《榜樣面對面》主編。作品入選《中國當代詩人全國聯展》《中國詩影響》《中國當代愛情詩典》《山東文學》《濟南日報》《山東詩歌年鑒》《世紀詩典》,出版文集《十詩人詩選》《醒着的夜,睡着的海》。

壹點号山東金融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