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對于消費者和車企們來說都是新鮮的存在,站在傳統燃油車企的角度來看,這簡直算得上是一次巨大的沖擊,尤其像那種造車曆史悠久,在燃油車領域造詣深厚的車企,日系豐田、德系大衆等知名車企,面臨着轉型慢,困難大的局面。
我們目前可以在車市看見相當較為活躍的新能源車企幾乎都是新興企業,雖然它們并沒有良好的消費群體做基礎,但在電池供應上的優勢卻是巨大的,例如國産車企比亞迪,另外,新能源汽車需要來自科技智能上的支援,這也是傳統燃油車企的短闆,相同道理,賣手機的為什麼敢來造車,原因這就很清晰了。

與傳統燃油車企相比,新能源造車勢力們敢打敢拼,敢想敢幹,用創新超強的思維造車,生産電動車的周期也比較短,不停推新車提高存在,而燃油車企們卻相對比較保守,用固有造車理念推新車,這樣子三年五年都見不到新款上市,更新速度極慢。
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傳統燃油車企表面上也響應轉變,但想要真正實作這種變化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有些車企在内心是排斥轉型的,比如日系豐田。豐田對于純電車的未來并不看好,且本身大部分資金都已經投放在燃油車方面,能弄出混動車型就算是不錯的結果,再去投資智能性頗高的純電車,會讓企業陷入困境。
再來看看消費者喜愛的德系大衆,雖然有純電車ID系列的出現,動力變成純電驅動,但車内智能性并不高,與一些造車新勢力壓根沒法比,車上隻有一些常見的智能配置,并沒有出現高大上的汽車黑科技,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要發展新能源就要有巨大的資金投入,而規模較大的燃油車企重頭戲都在燃油車上,怎麼樣快速消化燃油車,轉向純電車的打造成為重大的問題,而新能源車需要的高智能性對車企們也是個嚴峻的考驗,如此看來,前路真是充滿荊棘,不太好走,船大難掉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