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開石鐘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繪《北宋蘇轼考察石鐘山複原圖》

作者:九江新聞網

“舟回至兩山間,将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一首《石鐘山記》脍炙人口,而千年之前,蘇轼是如何乘舟入山的?當時的石鐘山和現在一樣嗎?湖口八旬老人楊赤宇手繪《北宋蘇轼考察石鐘山複原圖》,用纖毫畢現的筆法再現了古文經典的情景。

尋古探究

眼前的這幅圖,沒有寫意山水的詩情,倒是像現代的“沙盤”:山峰林立間,勾勒出古鄱陽湖的一個灣兒。每座山峰的名号、院落寺廟的分布、阡陌交通,躍然紙上。

大半輩子,楊赤宇都在研究石鐘山,他此前在石鐘山景區從事藝術設計和古建園林工作,退休後還堅持研究湖口曆史和石鐘山文化。這次,他畫了《北宋蘇轼考察石鐘山複原圖》和《清代湖口縣城圖》,是希望借由圖畫的方式,将古老的曆史講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石鐘山的“秘密”。

打開石鐘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繪《北宋蘇轼考察石鐘山複原圖》
打開石鐘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繪《北宋蘇轼考察石鐘山複原圖》

“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當年,蘇轼尋古來到石鐘山,古怪的響聲,和山野林間的樹影鳥叫,把一代大文豪吓得“心動欲還”,卻突然“舟回至兩山間,将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發出聲響的原來是這些奇異的石頭。

楊赤宇說,蘇轼在《石鐘山記》描述的地方并非現在大家去的下石鐘山,而是相隔1200米處的上石鐘山,他說:“今人要想聽到這種聲音必須符合幾個條件,十分苛刻。首先必須在夏秋兩季盛水期,否則無水入洞,海拔水位必須在14米至18米之間,水太高會将洞全部淹沒;要有二三級風,否則産生不了波浪,就不能産生共鳴;必須有小船送至岩洞旁邊聽;最後必須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否則漆黑之下,加上盛水期水流很急,容易撞上岩礁。”

楊赤宇說,他小時候因去鄱陽湖中取水就聽過這樣的聲音,可惜因為年紀小而不知道這其中的難得之處。蘇東坡當年為何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呢?原來上石鐘山下有個西灣湖,因為獨特的位置,即使鄱陽湖中大浪翻滾,這裡的湖面也依然平靜,而當年蘇東坡夜行泛舟聽到的美妙的聲音就是在此聽到的,而在2008年,他再次泛舟于此,不僅聽到了曾經蘇東坡秒回的奇音,回來還繪制了《北宋蘇東坡月夜泛舟上石鐘山西灣湖示意圖》。

打開石鐘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繪《北宋蘇轼考察石鐘山複原圖》

石頭唱歌

在湖口西門長大的楊赤宇,注定和石鐘山有着不解之緣。小時候,石鐘山就是他的“遊樂園”,每天在這裡寫作業,在這裡看書,在這裡玩耍。而後兜兜轉轉二十年,他又回到了這裡,并為此奉獻大半生。

打開石鐘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繪《北宋蘇轼考察石鐘山複原圖》

18歲那年,熱愛文學、唱歌、戲曲的他,被配置設定到南昌話劇團,因機關改革人員縮減,他又被配置設定到省圖書館工作,熱愛看書的他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接觸到各類文學、史書、考古等著作,也為以後在石鐘山工作打下了基礎。直到1982年,他被調配到石鐘山從事藝術設計和古建園林工作,這一幹就是大半輩子。

現在大家看到的石鐘山的樣貌很多都是通過他一手設計規劃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他在發現了一枚天然響石,用手輕輕一彈,便發出金屬般的響聲,他趕緊收藏了起來。此後數十年裡,他又在石鐘山附近收集了百餘塊響石。2001年,他在石鐘山景區内創辦了響石藝術館。

楊赤宇說:“最早發現石鐘山響石的,是定居在石鐘山上的遠古三苗部落中的枭陽氏先民,枭陽氏部落是在被黃帝打敗以後,退到了鄱陽湖地區,在石鐘山打制石器時,發現響石能敲出奇特的聲音,那個時候開始響石就被用作了娛樂和祭神。與此同時,從石鐘山古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範和青銅器殘件證明,在西周時期,石鐘山就是青銅鐘的産地,有了鐘的說法。”

以畫傳世

關于石鐘山,楊赤宇有說不完的故事和研究,還有不少著作發表在權威的學術雜志上。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他,還堅持每天來石鐘山。“文物再多也是死的,而它們對于研究湖口的民族、部落發展的意義是活的。”這是他堅持研究考古的原因之一。

打開石鐘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繪《北宋蘇轼考察石鐘山複原圖》

多年的工作和生活,讓他寫了不少有關湖口和石鐘山曆史研究的手稿,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付梓出版,“我覺得很可惜,”他說,“我希望通過繪畫的形式,讓大家可以更加直覺地了解這份曆史。”

這麼多年,他仍每天堅持看書,著作,苦心鑽研考古學研究,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了石鐘山的一部分。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周慧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