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打开石钟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绘《北宋苏轼考察石钟山复原图》

作者:九江新闻网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一首《石钟山记》脍炙人口,而千年之前,苏轼是如何乘舟入山的?当时的石钟山和现在一样吗?湖口八旬老人杨赤宇手绘《北宋苏轼考察石钟山复原图》,用纤毫毕现的笔法再现了古文经典的情景。

寻古探究

眼前的这幅图,没有写意山水的诗情,倒是像现代的“沙盘”:山峰林立间,勾勒出古鄱阳湖的一个湾儿。每座山峰的名号、院落寺庙的分布、阡陌交通,跃然纸上。

大半辈子,杨赤宇都在研究石钟山,他此前在石钟山景区从事艺术设计和古建园林工作,退休后还坚持研究湖口历史和石钟山文化。这次,他画了《北宋苏轼考察石钟山复原图》和《清代湖口县城图》,是希望借由图画的方式,将古老的历史讲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石钟山的“秘密”。

打开石钟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绘《北宋苏轼考察石钟山复原图》
打开石钟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绘《北宋苏轼考察石钟山复原图》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当年,苏轼寻古来到石钟山,古怪的响声,和山野林间的树影鸟叫,把一代大文豪吓得“心动欲还”,却突然“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发出声响的原来是这些奇异的石头。

杨赤宇说,苏轼在《石钟山记》描述的地方并非现在大家去的下石钟山,而是相隔1200米处的上石钟山,他说:“今人要想听到这种声音必须符合几个条件,十分苛刻。首先必须在夏秋两季盛水期,否则无水入洞,海拔水位必须在14米至18米之间,水太高会将洞全部淹没;要有二三级风,否则产生不了波浪,就不能产生共鸣;必须有小船送至岩洞旁边听;最后必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否则漆黑之下,加上盛水期水流很急,容易撞上岩礁。”

杨赤宇说,他小时候因去鄱阳湖中取水就听过这样的声音,可惜因为年纪小而不知道这其中的难得之处。苏东坡当年为何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呢?原来上石钟山下有个西湾湖,因为独特的位置,即使鄱阳湖中大浪翻滚,这里的湖面也依然平静,而当年苏东坡夜行泛舟听到的美妙的声音就是在此听到的,而在2008年,他再次泛舟于此,不仅听到了曾经苏东坡秒回的奇音,回来还绘制了《北宋苏东坡月夜泛舟上石钟山西湾湖示意图》。

打开石钟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绘《北宋苏轼考察石钟山复原图》

石头唱歌

在湖口西门长大的杨赤宇,注定和石钟山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石钟山就是他的“游乐园”,每天在这里写作业,在这里看书,在这里玩耍。而后兜兜转转二十年,他又回到了这里,并为此奉献大半生。

打开石钟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绘《北宋苏轼考察石钟山复原图》

18岁那年,热爱文学、唱歌、戏曲的他,被分配到南昌话剧团,因单位改革人员缩减,他又被分配到省图书馆工作,热爱看书的他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接触到各类文学、史书、考古等著作,也为以后在石钟山工作打下了基础。直到1982年,他被调配到石钟山从事艺术设计和古建园林工作,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钟山的样貌很多都是通过他一手设计规划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他在发现了一枚天然响石,用手轻轻一弹,便发出金属般的响声,他赶紧收藏了起来。此后数十年里,他又在石钟山附近收集了百余块响石。2001年,他在石钟山景区内创办了响石艺术馆。

杨赤宇说:“最早发现石钟山响石的,是定居在石钟山上的远古三苗部落中的枭阳氏先民,枭阳氏部落是在被黄帝打败以后,退到了鄱阳湖地区,在石钟山打制石器时,发现响石能敲出奇特的声音,那个时候开始响石就被用作了娱乐和祭神。与此同时,从石钟山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范和青铜器残件证明,在西周时期,石钟山就是青铜钟的产地,有了钟的说法。”

以画传世

关于石钟山,杨赤宇有说不完的故事和研究,还有不少著作发表在权威的学术杂志上。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他,还坚持每天来石钟山。“文物再多也是死的,而它们对于研究湖口的民族、部落发展的意义是活的。”这是他坚持研究考古的原因之一。

打开石钟山的“秘密”!湖口八旬老人手绘《北宋苏轼考察石钟山复原图》

多年的工作和生活,让他写了不少有关湖口和石钟山历史研究的手稿,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梓出版,“我觉得很可惜,”他说,“我希望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大家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份历史。”

这么多年,他仍每天坚持看书,著作,苦心钻研考古学研究,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石钟山的一部分。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