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林:醬彩——在傳統的基因中生變

我一直在行人如流的大道上行走,沒撿到我要的東西,反思後拐進了一條人迹罕至的幽深小巷,撿到了我要的東西。

傳統是根針,創新是條線,線穿入針孔無論怎麼繞,都是圍着傳統轉。

為藝之道,貴在創新,拘泥于古法而不變終為凡材,隻有師承古法而不落窠臼,方可自立門戶。

一兩次獲獎不是終身成就,終身成就需要終身奮鬥。

如果不斷地重複自己,複制自己,那就表明腦子裡僅有這點東西。

楊林:醬彩——在傳統的基因中生變

上:《新視界·荷》 下:《秋光惹人醉》

踩着别人的腳印走,留下的還是别人的腳印。

與傳統抱得越緊,創新的空間就越小。

傳統就像鞋子,穿上它就會走遠。

遠處的景色很美,卻很少有人過去觀賞,因面前橫着一條不知深淺的河,我無所顧忌地跳了下去……

走出遮天蔽日的一線天,又踏上左右搖擺的獨木橋,在一條人迹罕至的幽深小巷裡碰撞着,尋找夢的方向。

生動作品的原型就是大自然,要畫出高于生活的作品,就要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之奇妙。

藝術細胞有時像冬眠的烏龜,你不去觸碰它,它就不想動,要想激活它,唯一的辦法就是常用。

一個在藝術上有追求,有志向,有信心的畫家是不會将名利置于藝術之上的,隻有發自内心的熱愛,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在藝術上不斷突破,實作更高的成就。

一個藝術家如果熱衷于名氣,熱度,職稱,頭銜等是不會有顯赫成就的,因努力的方向錯了。

楊林:醬彩——在傳統的基因中生變

上:《香風拂動》 下:《華而實》

傳統是建造廣廈的墊基石,一塊也不能少,你丢下多少,畫面上就會顯露多少,會因你的缺失根基不穩而風雨飄搖,影響更高層次的建造。

感人的畫作靠的是悟性和才思,悟通即得,上乘的筆墨靠的是持久的磨砺,退筆成冢、開闊的眼界靠的是見多識廣、遊曆中外,通曉古今。

畫出新意,是與傳統拉開了距離,畫出新奇,是與傳統拉大了距離,畫出稀奇,是把傳統抛向了天際

默默地畫,靜靜地想,期盼流下的汗水會化作一束亮光,照亮前程,看到希望,尋找我理想中的詩和遠方。

從未改變過創新的方向,心海時常蕩起新的波浪,創新與傳統這對互相依存的弟兄時常幹仗,把不準誰收誰放,但我有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創新求變是無可置疑的大方向,從發展計,創新路長。

一顆顆耀眼的火星,落在了我撿拾多年的幹柴上,大火迅即升騰,照亮了我、溫暖了我、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衆親!是恁點燃了我。

對不了解的東西,人們通常都會問一句:這是什麼?同樣也有人問我您畫的是什麼畫?我說是醬彩畫,他們又說:″隻知道有水彩畫,岩彩畫,蛋彩畫,唯獨沒聽說過醬彩畫,我答道:曆史上沒人畫,現在獨我一人畫,我又把宣傳的大門關閉了……

如何判斷一個畫家有沒有潛力,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就是看這個畫家是把精力放在藝術上還是名利上,因為畫家的價值核心是藝術成就,若偏離了這個核心,就是另一種結果了。

楊林:醬彩——在傳統的基因中生變

上:《大塘放歌》 下:《化石系列·魚》

别人畫過的我不畫,别人的技法我不用,我要獨僻蹊徑,自立風标,這是進京研修前的浩瀚心言,話語着實刺耳,免不了冷嘲熱諷,醉漢在胡言,狂傲到極點,真是集貶吾詞彙之大全。屬兔的我卻有牛的性格,不乏忍耐和執着,創新是我永恒的追求和實踐,不會因他而改變,順着小溪找大河,順着大河找大海……

越畫越簡,高度提煉,是寫意畫者趨向成熟的表現,當下畫界流行畫大、細、密、繁。如同鋪地闆磚一樣延綿,縱橫幾十米,對這類畫我的評論是:“畫大小才氣,玩點苦肉計。”

(文/楊林)

藝術家簡介:

楊林,河南鄲城縣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醬彩畫創始人,二零零六年入北京畫院研修,師從王培東,王明明,郭怡孮先生,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美展五十多次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