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無風雨也無晴

對于喜歡傳統文學的朋友們來說,宋朝大詞人蘇轼的這首詞可以不背,但起碼要讀一次,其中一句讓你見識什麼才叫真灑脫。

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無風雨也無晴

宋元豐五年的一個春天,此時已經是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年頭。這一天,蘇轼與友人結伴出遊,突然為風雨所阻。這場突如其來的風雨讓友人們感到狼狽不堪,隻有蘇轼一人毫不在乎,甚至還寫了一首《定風波》表達自己的豁達之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無風雨也無晴

千百年來,蘇轼的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已經成為灑脫的代名詞,整首詞也處處透着詩人豪放不羁的灑脫之情。風雨有什麼可怕的?拄着竹杖,穿着草鞋照樣輕捷得勝過騎馬。一身蓑衣,任憑它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回首望去,這一路走來遇到的風風雨雨,且歸去吧!對我來說,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古代的文人墨客多不勝數,真能做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又有幾個?縱觀曆史,恐怕也唯有蘇轼一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了。他的豁達,他的狂放,他的傲氣,如此風骨鑄就了他超凡的文學成就。在蘇轼的作品中,無不透露着他灑脫的一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達到了一種令凡人望塵莫及的思想境界。

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無風雨也無晴

宋元豐二年,“烏台詩案”爆發,新黨誓要置蘇轼于死地,指使禦史何正臣等人彈劾蘇轼。然而,蘇轼的風骨得到了許多朝廷正直人士的認可,就連已經退休定居金陵的變法發起人王安石也為蘇轼叫屈,他上書宋神宗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正是在王安石等人的奔走呼号下,已經在牢中待了數月的蘇轼最終才得以被釋放。

“烏台詩案”是蘇轼一生的轉折點,此後他被發配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雖然被貶,可風景優美的黃州同樣令蘇轼流連忘返,留下了一系列的千古名著,例如《赤壁賦》、《後赤壁賦》等等。同時,對于那些陷害自己的奸佞小人,蘇轼也表達了自己的豁達,并且在《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中,利用文字狠狠地罵了他們一番。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無風雨也無晴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這句詩所表達的意思很簡單,也很符合蘇轼狂放不羁的風格:老子去邊疆建功立業的心思雖然沒有了,可老子也懶得陪你們這些奸佞小人玩!這是蘇轼出獄當天寫的詩,并且很快就傳遍了朝野上下,可無論是新黨還是宋神宗等人,都拿蘇轼沒辦法,誰叫人家文采好呢。

其實,在蘇轼的詩詞中,處處透露着他的與衆不同,顯示了他非同一般的胸襟和氣度。例如,古代的文人墨客感慨自身年紀老邁,都說“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而蘇轼卻偏偏不服氣,他在《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表達了自己不同的觀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無風雨也無晴

按照蘇轼的觀點,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是以人們也不要在老年感歎時光的飛逝。以蘇轼的性格,這都算是委婉的了。

同樣是描寫老年人的心境,蘇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則描述了一個非同一般的場景:“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左手牽着黃狗,右手架着蒼鷹,年紀老邁又如何?照樣能夠率領千騎席卷山崗。

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無風雨也無晴

人的一生,随着年齡的不斷增長,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着不同的感悟。而對于蘇轼來說,他的一生真應了“至死仍少年”那句話,灑脫、豪放,無論是身處何種境地,都沒有改變他狂放不羁的灑脫性格。這也是為什麼北宋詞人那麼多,唯有蘇轼能成為最著名的豪放派代表人物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