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改委相關部門正式确認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将在今年年底終止,自今年12月31日之後上牌的新能源汽車将無法享受新能源汽車補貼。

今年是新能源汽車享受購置補貼的最後一年,相較于2021年,補貼幅度退坡30%,續航400km以上的車型補貼由1.8萬降至1.26萬,其他類型的新能源車補貼亦有所下調。針對今年的補貼退坡,特斯拉、小鵬、比亞迪等車企紛紛進行了調價,漲幅在4千元-1萬元不等,預計今年年底新能源汽車補貼正式結束後,還将迎來新一輪漲價潮。
針對今年補貼退坡導緻的價格波動,車企們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年前支付定金的車輛按照2021年的補貼價計算,部分車企在今年年初時選擇自掏腰包補差價,按照2021的補貼價進行售賣。不過,相關部門已經規定了2022年12月31日後上牌的車輛不再享受補貼,車企怎樣做好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的定價及銷售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若按照計劃傳遞期12.31日前來區分是否漲價,那因零部件短缺導緻的延期傳遞,導緻未能按時上牌帶來的價差勢必要車企買單,這或将引發趕工導緻車輛做工等問題。若按照下單時間進行區分,帶來的訂單短期暴增問題,同樣值得車企重視。車企怎樣應對這一過渡期産生的問題,是消費者十分關注的。
2023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就要告别曆史舞台,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再一次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沒有補貼帶來的價格優勢,消費者勢必會重新審視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優劣,那些競争力較弱的車型及車企,恐怕将在這次變革中黯然退場。不過小道哥相信,随着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市場的擴大,研發成本将不斷攤平,車輛生産成本亦将逐漸降低,新能源汽車或許能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繼續在價格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并且,新能源汽車整體的智能化、網聯化水準要遠高于燃油車,這一優勢或将令消費者繼續堅定選擇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