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甫草堂博物館有個特殊的工種,目前已是後繼乏人,處于瀕危狀态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新的事物層出不窮,舊的事物紛紛退場,但是有些舊事物我們卻不能沒有,尤其對杜甫草堂博物館來說更是如此。該博物館十分特殊,它離不開一個特殊的工種,但可惜現在這個工種已經後繼無人了,讓專家們都十分堪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杜甫草堂博物館有個特殊的工種,目前已是後繼乏人,處于瀕危狀态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杜甫草堂博物館位于四川成都,即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處居所,在1952年準許成立博物館。史料記載,唐朝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的第四年,杜甫躲避戰亂攜家眷從隴西進入蜀地,後在浣花溪畔營造了一處茅屋,也就是現在的杜甫草堂。杜甫在草堂生活了四年,期間也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詩歌,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夜喜雨》),“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絕句》),等等。後來,杜甫離開了成都,草堂也因戰亂被毀,一直到宋代時才被當地官府建立,并始成祠宇紀念杜甫,在此後的幾百年間杜甫草堂也屢廢屢建,如今我們看到的杜甫草堂是清代嘉慶年間重修的,占地面積約300多畝,也成為了成都的一張名片。

杜甫草堂博物館有個特殊的工種,目前已是後繼乏人,處于瀕危狀态

自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立以來,無數人追尋“詩聖”的足迹來到草堂瞻仰杜甫。值得一提的是,杜甫草堂博物館包含了大廨、詩史堂和工部祠三座紀念館,也收藏了大量的珍惜文物,如各類文字史料和書籍,以及有關杜甫生平的資料等等。不過,杜甫草堂博物館和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博物館都不一樣,它沒有鋼筋水泥和紅牆碧瓦,完全就是按照草堂的原樣複建的,用到材料隻有木材和茅草,就如同過去農村人們居住的茅草屋一樣。是以,杜甫草堂博物館也顯得别具一格,讓人眼前一亮,但是很多麻煩也讓專家感到心力憔悴。

杜甫草堂博物館有個特殊的工種,目前已是後繼乏人,處于瀕危狀态

因為杜甫草堂博物館就是茅草屋,是以茅草屋有的通病它都有,比如屋頂的茅草時間長了就會腐爛,導緻漏雨和滲水,而很多陳列廳内都是紙質文物,一旦受潮被毀就是不可逆的。通常來說,茅草屋的屋頂可以用十多年,但由于成都陰雨天氣多,茅草屋頂5-6年就要更換,而且一般人還弄不了這話,必須找茅草匠。

杜甫草堂博物館有個特殊的工種,目前已是後繼乏人,處于瀕危狀态

所謂“茅草匠”,顧名思義就是和茅草打交道的匠人,在過去的舊社會茅草匠是很“吃香”的手藝活,家家戶戶修建土屋都少不了茅草匠。通常來說,搭建土屋的材料有蘆葦,麥稭稈,麻杆和野茅草,不過蘆葦價格比較貴,用的人不多,是以多用麥稭稈和野茅草。其實,茅草匠活看着簡單,但實際上别有乾坤,一般人雖然勉強也能搭茅草屋頂,但要不了幾天就漏雨了,一場大風刮來屋頂的茅草就都飛了,而專業茅草匠搭的茅草屋,不僅不漏雨,甚至都不透風,大風天也更是穩如磐石,如果人為不破壞最起碼能用五六年。

杜甫草堂博物館有個特殊的工種,目前已是後繼乏人,處于瀕危狀态

在過去的舊社會,茅草匠都是師徒制傳承,一般外人都不教,是以茅草匠的手藝才值錢。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得越快越好,土房子也都變成了磚瓦房,是以茅草匠的手藝也就鮮有用武之地,于是很多茅草匠人也都轉行做起了其他的生意,以至于現在的茅草匠人越來越少。比如,最近一次杜甫草堂修繕茅草屋頂,專家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兩個茅草匠,而且他們年紀都不小,一個75歲,一個68歲,而且他們都感歎現在找不到徒弟了,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活,恐怕過幾年老一輩的幹不動了,茅草匠也絕迹了。

杜甫草堂博物館有個特殊的工種,目前已是後繼乏人,處于瀕危狀态

值得一提的,雖然茅草匠在國内已經瀕臨絕迹,但是在過國外卻發展的很好。比如,在英國很多鄉村,他們依然願意住茅草屋,感受最自然的生活,是以他們那裡的茅草匠人技術好,收入也都很高;還有我們的鄰國日本和南韓,也都很重視茅草屋,并且他們還複原了很多過去的建築,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

雖然茅草匠是“舊事物”,但是不應該被淘汰,還有很多的用武之地,隻不過是我們沒有去重視和發掘它的價值。小編也希望,在不久的将來我們能夠重新認識茅草匠,也能讓他們的技藝永遠的傳承下去,并且這也算是對文化的一種弘揚。

參考資料:

《杜甫草堂》作者:龔威健,出版社:中國旅遊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