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唐墓出土的繪彩魌頭
孫角雲 孫六明
魌頭,作為一種特殊的陶質随葬品,在墓葬中并不多見。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鞏義唐墓陸續出土了11 件魌頭, 其中站街孝站路M8、高尚村M20、市機瓦廠M1 各出土1 件,康店磚廠M1 出土3 件, 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5件。由于墓葬多被盜擾,多數墓葬魌頭的擺放位置已失,不過我們仍能從墓葬出土器物大緻判斷這些魌頭的年代。茲擇其要者介紹于下。
一、器物介紹
根據魌頭形狀,可分為A、B 兩型。
A 型 圓形,10 件。根據耳、須特征及固定方法分為三式。
Ⅰ式 3 件。标本,鞏義康店磚廠M1出土,接近正圓。周緣扁平,額頭兩角向上向後彎曲,中部長出小角,橫眉短粗,凸眼,鼻頭較高,龇牙咧嘴,露出獠齒與4 對門齒,無耳。上、下、左、右各有一孔。角根殘餘紅彩。通高32.5 厘米,寬22.3 厘米,厚7.5 厘米。(圖1)标本,鞏義康店磚廠M1 出土,圓形。角殘,形制同前一樣,但可看出繪彩情況。上緣用細墨線繪出黑發,眼眶、嘴周塗紅彩。殘存三孔。高23 厘米,寬23 厘米,厚7.5 厘米。(圖2)

圖1 A 型Ⅰ式魌頭(标本)(鞏義康店磚廠M1 出土)
圖2 A 型Ⅰ式魌頭(标本)(鞏義康店磚廠M1 出土)
圖3 A 型Ⅱ式魌頭(标本)(鞏義站街孝站路M8 出土)
Ⅱ式 2 件。标本,鞏義站街孝站路M8出土,扁圓形。周緣扁平,額頭角失,兩耳超大,伸出臉外,眼大如燈,上颌高高張起,露出獠齒與4 對門齒。兩耳、眼眶、嘴周塗紅彩,嘴旁用稍粗的墨線描出黑須。耳根處各有一圓孔,但位置不對稱,孔内插長釘。高23.5 厘米,寬33 厘米,厚9.5 厘米。(圖3)标本,鞏義高尚村M20 出土,扁圓形。周緣扁平,額頂兩角較粗,向上、向外展開,中部生小角,粗眉兩端上卷,兩眼大如雞卵,雙耳翹起外張,嘴角扯裂較寬,露出獠齒與6 對門齒。周緣、角、耳、眼眶、嘴周塗紅彩,耳以下周緣用墨線描出黑須。眼角有兩個圓孔,其一殘存鐵釘。通高30 厘米,寬25 厘米,厚8.5 厘米。(圖4)
圖4 A 型Ⅱ式魌頭(标本)(鞏義高尚村M20 出土)
圖5 A 型Ⅲ式魌頭(标本)(鞏義市機瓦廠采集)
圖6 A 型Ⅲ式魌頭(标本)(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
圖7 B 型魌頭(标本)(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
Ⅲ式 5 件。标本,鞏義市機瓦廠采集, 圓形。耳、角、三角形鬃毛、胡須多有殘缺,凸眼,高鼻,鼻孔通透, 張嘴露出獠牙與4 對門齒,眼眶、眼珠、嘴周塗黑彩。耳根下有兩個圓孔。通高23.5 厘米,寬23 厘米,厚10厘米。(圖5)标本,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近圓形。周緣扁平,頂部較窄,額頭兩角向兩側下垂,中部生小角,兩角間豎三角形鬃毛, 橫眉兩端上卷,凸眼,小耳,豬鼻,龇牙咧嘴, 露出獠齒與4 對門齒,嘴角胡須倒豎,颌下三縷胡須。耳内、眼眶、鼻孔、唇周均塗紅彩,額發、胡須先塗墨線以示毛發,再塗紅彩。兩耳耳根處圓孔内各有一釘。通高27.5 厘米,寬25.5 厘米,厚9.5 厘米。(圖6)
B 型 長方形,1 件。标本,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原為圓形,因兩旁加了前腿而變成大緻長方形。額頂兩角下垂又向外展開,角間有三角形鬃毛,耳大眼小,龇牙咧嘴,露出獠齒與4 對門齒, 唇下三縷胡須, 腮旁加裝兩腿,前爪突起下抓。鬃、眉、耳、眼眶、嘴周、胡須塗紅彩。耳根有兩圓孔。高30.9 厘米,寬40.2 厘米,厚10 厘米。(圖7)
二、結語
1.年代
本文列舉的7 例魌頭均出于墓葬, 根據墓中所出陶俑特征,能大緻确定墓葬年代,這樣魌頭的年代也随之确定。
康店磚廠M1 出土有坐于底闆上的蹄足鎮墓獸,這種鎮墓獸年代較早,約在公元670—675 年之間。鞏義站街孝站路M8 出土殘破鎮墓獸,根據鎮墓獸翼的分齒情況,墓葬年代約在公元690—700 年間。鞏義高尚村M20 出土有鎮墓獸、武士俑、魏王踣幞頭俑和倭堕髻女俑,後二者是公元722 年之後才出現的,再結合鞏義唐墓出土器物特征, 此墓年代約在公元722—730 年間。鞏義機瓦廠除了魌頭外,另采集一件三彩鎮墓獸,它的翼部分齒,但又相連, 像鴨蹼一樣, 根據台座高度及色彩,年代約在公元720—730 年間。恒豐鋼纜廠M13 亦出土鎮墓獸、武士俑、魏王踣幞頭俑和倭堕髻女俑,年代和高尚村M20 約同。
圖8 湖南南坪唐墓中魌頭位置
2.器物特征
我們将魌頭分作A、B 兩型,A 型又分作三式,能夠明顯看出,随着時代的不同,魌頭的外形也發生了變化。初唐時期,魌頭臉周圍有圓盤,上有四個圓孔,用以将魌頭固定在某種物體上。頭頂長兩直角,向後彎曲,眼眶、嘴周做得較為樸素,無耳。盛唐前期,魌頭兩角向外伸展,圓盤上伸出兩耳,圓盤下部描有胡須,固定孔減至兩個,位于耳根附近。盛唐後期,魌頭風格變得張揚起來,雙角由高聳變成下垂耳際,額頭長三角形鬃毛,腮、下巴有三角形胡須,固定孔仍保持兩個。長方形魌頭是在A 型Ⅲ式基礎上,加了雙腿及爪,看起來更加威武,但整體風格并無實質變化。
3.作用
魌頭,漢已有之。《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鄭玄注:“蒙,冒也。冒熊皮者,以驚驅疫疠之鬼,如今魌頭也。”從鄭玄的話我們知道:正在驅鬼的方相氏身蒙熊皮,所戴面具四目金光閃閃, 好像漢代的魌頭一樣,言外之意,方相氏所戴面具與漢代的驅鬼面具——魌頭很類似, 但不是一樣東西。《隋書·禮儀志三》記載:“後齊(北齊)定令……三品已上及五等開國, 通用方相。四品已下,達于庶人,以魌頭。”隋朝則“四品已上用方相,七品已上用魌頭”。由此可知,方相與魌頭确實不同,不同之處也許就在于四眼與兩眼的差別。唐代對方相與魌頭使用并無明确記載,一般會參照前朝進行。
鞏義唐墓中這11 件雙角虎面的圓盤狀器物顯然就是《隋書》所載的魌頭,那麼它的作用是什麼?我們從鞏義恒豐鋼纜廠M13 出土的魌頭位置能夠窺出端倪。那件看上去很威風的長方形魌頭位于棺的前擋闆上,其餘四件較小的則位于棺的兩端,每邊兩個。顯然,魌頭是用來保護棺内的主人的, 用以驅除各種疫疠之鬼。我們推測,康店磚廠M1 出土的三件魌頭,也應該有一件位于前擋闆,其餘兩件位于兩側。無獨有偶,2019 年,湖南常德博物館在南坪發掘了公元868 年唐故殿中侍禦史太原王公第九室女墓[1],墓室中部磚砌一長方形棺床,四壁中部各嵌一方形磚雕魌頭(圖8),其作用和釘在棺闆上異曲同工。
本文得到郝紅星研究員指導,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常德博物館.湖南常德南坪唐代墓葬考古發掘簡報[M]//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輯刊:第14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80-196.
(作者機關 鞏義市博物館)
原載 《黃河.黃土.黃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