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碑石的上端,刻碑文題目的地方,稱為“碑額”,或稱“碑頭”。下面長方形的一段,用以刻碑文的,稱為“碑面”。它的反面,稱為“碑陰”。自從有了“碑陰”這個名詞,也有人把“碑面”稱為“碑陽”,但這個名詞一般都不被采用。碑是一塊石版,或厚或薄。厚的碑版,兩邊相當寬闊,也可以用來刻字。這地方就稱為“碑側”。靠近碑文第一行的側面,稱為“右側”,靠近碑文末一行的側面,稱為“左側”。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金石叢話》,施蜇存,北京出版社,2020年10月。

早期的碑,碑額和碑面是連在一起的整塊石版。漢碑都比較矮小,魏晉以後,愈來愈高大。到了唐代,碑的制作愈加精工。碑額和碑面用兩塊石版刻成裝配。碑額正面都雕刻成精緻的螭龍花草紋樣。其寬度、厚度都比碑面加大,對碑面具有保護作用,使雨雪不緻直接淋在碑面上。有許多直立在田野中的唐碑,上半截的字迹至今完好,損壞處多在下半截。雖然有些是由于農民牧童的敲打,但碑額寬大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碑額和碑面分為兩塊以後,下面的一塊就稱為“碑身”。

每一塊碑的下邊,都留出一段空白,不刻字。碑石豎立在地上,這一部分就埋入土中。年深日久,碑石會沉陷下去,逐漸埋沒了每行最下幾個字。是以,古拓本往往拓不到滿行,每行會失拓一二字或三四字不等。明、清以來的金石考古家,往往雇勞工将沉陷的碑石擡起,或者挖去其四周的泥土,這叫作“升碑”。升碑的年月,也是拓本紀年的标志,故古拓本有“升碑前拓”與“升碑後拓”的差別。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東漢《鮮于璜碑》拓本

為了防止碑石沉陷,巨重的碑,往往另制一塊長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版,依照碑石的寬度和厚度,刻成一個凸起的槽,将碑石嵌入槽中,豎立在地上,使碑底的面積加大,就不易下沉。或者做一個較高的石礅,可以有種種不同的形式,總名為“碑座”。唐代的大碑或禦碑(碑文為皇帝所撰寫的碑),碑座都刻成一個巨大的烏龜。在龜背上鑿一個槽,将碑身植立在槽中。這個大龜,有一個專名,叫作“赑屃”(bìxì)。據說龍生九子,其一名為赑屃,力氣最大,喜歡負重。故後世人根據這個神話,刻成巨龜,用作碑座。碑座又稱為“碑趺”。趺是腳跟,碑趺即碑的腳跟,用以維持其直立。刻成巨龜的碑趺,稱為“龜趺”,意思是龜形的碑趺。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東漢《衡方碑》拓本局部

漢碑的形式,還保持古代“窆石”的形式,上尖下平,尖頂下仍有一個圓孔。有幾塊漢碑,還在圓孔旁刻出三條繩索紋,以象征窆石的原來作用。這個圓孔,名為“穿”。尖頭的碑,名為“圭首碑”,或稱“圭頭碑”。現存山東濟甯市的《魯峻碑》《武榮碑》,1973年天津出土的《鮮于璜碑》,都是圭首碑。後來,尖頂變為圓頂,如現存泰安岱廟的《衡方碑》。或者連圓孔也取消了,如《張遷碑》,亦在岱廟。這些碑額的形式,文物著錄家分别稱為“圭首有穿”,“圓首有穿”,或“圓首無穿”。圭首碑都是有穿的。

一般的情況,穿是碑額與碑面的分界線。穿以上,刻碑題,但也有刻在穿右旁的。穿以下刻碑文。隻有現存濟甯的《景君銘》,它的穿鑿得很低,在碑文中間。穿上還有碑文三行,每行八字,這恐怕是一個特殊的例外。

漢碑的碑題,都用篆字或隸字,故稱“篆額”或“隸額”。南北朝以後,用正楷書寫碑額,可是著錄的時候,沒有人說是“楷額”,隻說“額正書”。有時正楷書的碑額,也可以說是隸額,這是因為書法家認為楷書是當代的隸書。故隸書有“漢隸”和“今隸”之别,今隸就是楷書。

漢碑額上的篆字或隸字,一向為書法家所珍賞,特别是漢人篆書大字,現在隻有在碑刻上可見。例如《韓仁銘》和《張遷碑》的篆額,字型飛動優美,是秦篆的現代化。《鮮于璜碑》額的篆書,另是一派,即康有為所謂“漢篆多方折”的例子。魏晉以後的碑額題字,也有很好的。我所見,以北魏《南石窟寺碑》的題額最為宏偉。唐碑則有武則天寫在《升仙太子碑》額上的飛白書“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作飛鳥形,簡直是現代的美術字了。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東漢《韓仁銘》拓本局部

漢碑的碑額既然和碑面連在一起,碑額上刻了碑文的題目,碑面上就不用重複了。故碑面第一行就從正文開始。唐碑的碑額多數是另一塊石頭,容易失落,故碑文第一行仍刻碑題。例如《聖教序》的碑額是“大唐三藏聖教之序”八字二行,碑身第一行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撰三藏聖教序”。

漢碑字數不多,故碑石無須高大。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面。碑陰一般都刻出錢立碑人的姓名,例如《孔彪碑》《景君銘》《曹全碑》等,或刻“故吏”題名,或刻“門生故吏”題名。題名的款式一般都是官職、籍貫、姓、名、字、出錢數。例如《禮器碑》碑陰題名有“趙國邯鄲宋鎮元世二百”,這是趙國邯鄲縣人宋鎮,字元世,出錢二百,捐助立碑。又如“尚書侍郎魯孔彪元上三千”,“尚書侍郎”是孔彪的官職,他是魯國人,字元上,出錢三千,助立此碑。漢碑陰大多是出錢立碑或建造祠廟者的題名,這些人有門生、故吏、義士等關系。唐碑陰也有題名的,如《升仙太子碑》陰刻“從臣題名”,《禦史台精舍碑》陰刻曆任禦史題名,其意義就和漢碑不同。但總稱為“碑陰題名”。

碑陰有刻上與碑面有關文獻的。例如《唐立紀信墓碑》。紀信是漢高祖時代的人,他的墓至唐代猶存,但墓碑已亡失。唐人給他重立一塊墓碑,是以著錄時要加“唐立”二字,否則就容易誤為漢碑了。這塊碑石,是利用廢置在田野中的一塊沒有刻字的碑材镌刻的,是以就在碑陰刻上一篇《記得碑始末》的說明。又如《美原神泉詩序》的碑陰,刻的是衆人所作《美原神泉詩》。《升仙太子碑》陰上方刻的是武則天的《遊仙篇》詩。這一類的碑陰都是和碑面同時所刻。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東漢《張遷碑》拓本局部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唐《升仙太子碑》拓本局部

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幹文》,立于太和十八年(494),唐太宗的《贈比幹太師诏并祭文》,立于貞觀十九年(645)。這兩塊碑到北宋時已經損壞得字迹不清。宋代人索性磨平原刻,依據舊拓本,重新鈎摹再刻,而在碑陰刻一篇說明情況的《重刻記》。這兩塊碑的碑面和碑陰雖然同時所刻,而代表的時代不同,書法也不出于一人之手。以上這一類碑陰文字,凡是與碑面有關系的,除題名外,都稱為“碑陰記”。

還有許多碑,碑陰原來沒有刻字,後人利用這塊空白石面,或者磨滅原來的碑陰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例如北周趙文淵寫的《華嶽頌》,碑陰就刻了唐代的《華嶽廟碑》。少林寺牆上嵌着一塊金代刻的《觀世音畫像》碑,近年翻修殿宇,才發現碑陰是失蹤了八百多年的《唐太宗教書碑》。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大約出現在寺廟或名勝古迹地方的碑刻,墓碑不會被後人增刻。這種碑,其實兩面都是碑面,無所謂碑陰了。但是做著錄的時候,還應當以早先所刻為碑面,後代增刻為碑陰。

碑的兩側,也常有刻上題名的,如漢《楊叔恭殘碑》側就刻有書佐題名。碑文長的,碑面上刻不完,也有在左側續刻的。著名的大碑,碑側都雕刻螭龍花草圖案,是石刻的藝術裝飾。

很長的碑文,可以刻滿碑石的四面,例如顔魯公的《元結墓表》《顔勤禮碑》,這種情況,著錄時稱為“四面刻”。

一塊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唐《顔勤禮碑》拓本局部

碑座或龜趺都沒有文字,況且古碑的碑座,大多亡失,是以就無話可說。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