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詞中奇怪的句法,什麼是魯直詩體,與折腰句有什麼不同嗎?

前言

七言詩句,常見的是四三結構,例如兩個黃鹂鳴翠柳、朝辭白帝彩雲間等。不過也有些節奏比較奇怪的句法結構。

宋人《野客叢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句法,叫做黃魯直體。這種句法和常說的折腰句有和不同嗎?

詩詞中奇怪的句法,什麼是魯直詩體,與折腰句有什麼不同嗎?

一、黃庭堅的魯直體

黃魯直,即蘇門弟子黃庭堅。黃庭堅,字魯直,号山谷道人,古人不會直呼姓名,是以古籍中的黃庭堅,經常被稱為黃山谷,黃魯直,山谷,魯直。

王楙的《野客叢書》中提到一種句法,叫做“魯直詩體”:

魯直詩曰:“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今謂此體魯直創見。《野客叢書》

所謂的黃魯直詩體,其實是指句法,這種句法有别于常見的4-3結構,例如兩個黃鹂-鳴翠柳。黃庭堅的: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可以看作3-4結構。

在分細一點,就是四三結構,前四個字往往是2-2組合:兩個黃鹂,而黃魯直體前四個字是,3-1組合:管城子-無。

詩詞中奇怪的句法,什麼是魯直詩體,與折腰句有什麼不同嗎?

二、魯直體唐詩中早就存在

王楙說,當時南宋有人認為這是黃庭堅的首創,是以叫做魯直體。但是王楙不以為然,因為在唐詩中已經有不少這種句式了:

仆謂不然,唐詩此體甚多。張祜曰“賀知章口徒勞說,孟浩然身更不疑”;李益曰“柳吳興近無消息,張長公貧苦寂寥”;貫休曰“郭尚父休誇塞北,裴中令莫說淮西”;杜荀鶴曰“卷一箔絲供釣線,種千林竹作漁竿”,皆此句法也。讀之似覺龃齬,其實協律。《野客叢書》

張祜七律《寓懷寄蘇州劉郎中》:

一聞周召佐明時,西望都門強策羸。

天子好文才自薄,諸侯力薦命猶奇。

賀知章口徒勞說,孟浩然身更不疑。

唯是勝遊行未遍,欲離京國尚遲遲。

頸聯前四個字的節奏也是3-1組合:賀知章-口、孟浩然-身。

李益七言絕句《九月十日雨中過張伯佳(一作雄)期柳鎮(一作雄)未至以詩招之》:

柳吳興近無消息,張長公貧苦寂寥。

唯有角巾沾雨至,手持殘菊向西招。

對句發端,前四個字也是3-1結構柳吳興-近、張長公-貧。

另有詩僧貫休的殘句:郭尚父-休誇塞北,裴中令-莫說淮西。

可以看出來,王楙舉例的這些句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前三個字不可分割的名詞:管城子(指毛筆)、孔方兄(金錢);賀知章(人名)、柳吳興(人名)。

從句法結構來說,所謂的黃魯直詩體,的确在唐朝就被廣泛使用了。

王楙舉例的魯直詩體大多是三字詞為3-4結構中3的部分。前四個字是3-1結構,3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也有一個例子是:卷一箔絲-供釣線,種千林竹-作漁竿。這種句法前四個字是1-3結構,整句是4-3結構,有别于其他的例子。

不知道王楙舉例的魯直詩體,是不是南宋人的共識,如果是的話,可見魯直詩體不都是3-4結構 。

詩詞中奇怪的句法,什麼是魯直詩體,與折腰句有什麼不同嗎?

三、折腰句

元人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上中,提到一種句法:

七言律詩有上三下四格,謂之折腰句。白樂天守吳門日,答客問杭州詩雲:“大屋檐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歐陽公詩雲:“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到溪橋。”盧贊元《雨》詩:“想行客過溪橋滑,免老農憂麥隴乾。”劉後村《衛生》詩雲:“采下菊宜為枕睡,碾來芎可入茶嘗。”《胡琴》詩雲:“出山崗雲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我心。”皆此格也。

《梅磵詩話》中提到的折腰句。從其舉例的幾種詩句來看,他把3-4結構的句式都歸類為折腰句。

韋居安《梅磵詩話》中的折腰句,比王楙舉例的魯直詩體,在形式上要豐富得多。

例如歐陽修的“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到溪橋。”前三個字, 靜愛-竹,獨尋-春。

盧贊元《雨》詩:“想行客過溪橋滑,免老農憂麥隴乾。”前三個字,想-行客 ,免-老農。

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句詩,也是這種特殊的句法:為他人作嫁衣裳。前三個字,為-他人。

從《梅磵詩話》《野客叢書》書中舉例的詩句來看,魯直詩體與折腰句幾乎是同一樣句法,但是小有差別。大多是3-4結構,但是魯直詩體有4-3結構。

詩詞中奇怪的句法,什麼是魯直詩體,與折腰句有什麼不同嗎?

結束語

可以看出,大多數的魯直詩體,前三個字是不可分割的名詞。所謂的折腰句則不然。這兩種詩句共同的特點,是大多為3-4結構。

王楙舉例的魯直詩體中,杜荀鶴“卷一箔絲-供釣線,種千林竹-作漁竿”是4-3結構,但是前四個字,是少見的1-3結構,有點小折腰的意思。

學習詩詞創作,可以借鑒古人的這些特殊句法,增加自己作品的多樣性。至于這兩種句法是否為同一種,起源何時,是學者的事情,不是詩人的事情。大可不必太在意。

@老街味道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李白杜甫偷句本朝詩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