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是兩個黃鹂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鹂?真正的答案來了

作者:文史書生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選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 來源/文史書生
  • 作者/文史書生

說起唐代詩人,很多人一口氣能說出二十幾個人的名字來,比較有名的,或者說人們耳熟能詳的,肯定是李白,白居易,王維,杜甫等人。

之是以對他們更為熟悉,是因為他們有不少詩詞都寫入到了中國小生教材之中,中國小生也許對他們的個人經曆了解不多的,但是提及他們所寫的詩句,可以說非常熟悉。

說到杜甫的詩,他的很多七言絕句更為有名,其中就有“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多國小生都會背誦,而且這是他們必須要會背誦的詩句。

相信有些擅于動腦的學生,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為何是“兩個黃鹂”?而不是“兩隻黃鹂”?畢竟黃鹂是屬于鳥類,按道理使用“隻”更為準确。

那麼杜甫為何選用“個”呢?難道是他不小心寫錯了,是以後世就這麼一直流傳下來了嗎?這要從他寫這首絕句的背景和處境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是兩個黃鹂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鹂?真正的答案來了

“兩個黃鹂”的創作背景

提到杜甫,很多人腦海裡自然而然會出現一個苦大仇深的詩人形象,這究竟是為何呢?雖然杜甫也是唐朝詩人,但是他面臨的唐朝是滿目瘡痍的時期。

杜甫本人更是經曆了安史之亂,曾經被叛軍抓住,隻不過他當時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對叛軍來說,抓住他沒有絲毫意義,是以當杜甫設法逃跑時,也沒有追兵去把他抓回來。

唐肅宗李亨之是以封杜甫為拾遺,是因為杜甫逃跑之後,毅然決定投奔他,雖然唐肅宗對杜甫這個曾經的微末小官沒有任何印象,但是身處如此處境之下,還是被杜甫所感動,這才提拔杜甫,封他為左拾遺。

為什麼是兩個黃鹂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鹂?真正的答案來了

可以說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即使他并不是安史之亂之中的中心人物,他也時刻關注事态發展,當看到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時,即使他的境遇也好不到哪裡去,他依然對百姓報以最大的同情。

是以當安史之亂爆發時,那時候他明明遠離長安,但是聽到這則消息,他的心情也是極度不好的,對遠在長安的百姓更加擔憂,更是希望這次災難盡快過去。作為大唐的百姓,他從沒有想過自己能夠置身之外。

是以當各地開始組織起義軍時,杜甫毫不猶豫就選擇加入其中,希望能夠盡快平息戰亂。這才使得他被叛軍抓住,關押了幾個月之久。

“兩個黃鹂”為開篇的這首絕句并不是那個時期所創作出來的,是在杜甫剛剛結束一段較長時間的漂流,重新回到了四川成都的草堂,當他看到草堂之外一片盎然生機,詩興大發,于是就有了這首寓情于景的不朽絕句。

為什麼是兩個黃鹂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鹂?真正的答案來了

俗中有雅,工整對仗

這首絕句即使沒有起任何更為響亮的名字,單就“絕句”兩個字,也足以讓這首詩詞流傳後世,朗朗上口是一個原因,更為主要的是俗中有雅,工整對仗。

這首詩中嵌入了數詞,量詞以及帶有顔色的形容詞,對詩人來說,他們創造詩詞,更講究對仗和平仄韻律。

“隻”和“行”相對,遠不如“個”和“行”,另外從詩的意境來看,杜福星想要表達的是生機盎然,春天代表着希望,有了希望,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為了表達自己的這種心情,杜甫這才在遣詞酌句上,選擇使用“個”,并且使用“兩個黃鹂”,也是沒有單純把黃鹂鳥當做鳥類,而是運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為什麼是兩個黃鹂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鹂?真正的答案來了

清代女詩人賀雙卿的詩句中也有使用“個”的情況,“聽時愁近,望時怕遠,孤鴻一個,去向誰邊”,在描述孤鴻的數量時,她同樣選擇使用“個”而非“隻”。

當然,還有很多古代詩人,比如岑參的“醉坐藏鈎紅燭前,不知鈎在若個邊。”再比如東方虬的“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等等,可以看出來,詩句中使用的“個”字,引意是比較多的。

是以說綜合各方面來說,杜甫使用“兩個黃鹂”不是“兩隻黃鹂”,并不是随性而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即使是不同詩的人,在反複誦讀這首絕句,同樣會感覺“兩個黃鹂”更好一些。

為什麼是兩個黃鹂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鹂?真正的答案來了

杜甫和白居易寫作風格的差異

這首絕句是比較少見的,在杜甫心情愉悅的時候創作的,要知道大多數時候,他的詩句都在反映殘酷的社會現實,讓人讀了之後感覺壓抑,對當時百姓所處的社會環境感到無比同情。

與杜甫同時期的詩人白居易,雖然都處在唐朝,但是唐朝時期也有盛唐和晚唐之分,盛唐時期的百姓生活和晚唐時期,尤其是經過安史之亂之後的大唐,這兩個階段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白居易和杜甫所處的環境不同,做出的詩作表達的心境也是不一樣的,他的詩句大都通俗易懂,有些甚至還富有情趣,當然也有詩句是在講述世态炎涼,人間冷暖的。

為什麼是兩個黃鹂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鹂?真正的答案來了

之是以把他們兩位詩人放在一起比較,是因為這首絕句着實難得,白居易的詩句氣氛溫馨,情調歡快的居多,而杜甫則與之相反。

在拜讀杜甫大量詩詞之後,就會發現,除了這首《絕句》,再有就是《聞官兵收河南河北》這首詩,能夠看出當時的杜甫是非常開心的。在他極度開心情況下,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

他選用“兩個黃鹂”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表達自己看到春天到來,想要歡呼雀躍的心情,是以說他用“個”這個量詞錯了,顯然是不合适的。

即使杜甫早已作古,這首《絕句》早已流傳千年,但是好詩就是好詩,被放入中國小生課本,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為什麼是兩個黃鹂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鹂?真正的答案來了

結語

杜甫一生寫出了很多朗朗上口的詩句,不同的詩句表達的感情不同,但是詩句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深思熟慮而成的。

是以在國文老師跟學生講述“兩個黃鹂”創作的初衷時,往往都會對杜甫這個詩人的生平解釋一番,希望學生們能夠了解,古代使用“個”的含義,跟現如今“個”的含義還是有差別的。

最後,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文史書生”原創首發,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允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轉載、搬運,侵權必究!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