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2.6億老人何以得到精神慰藉?公益人士: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

文/李丹

關于中國老年群體,有這麼一些資料:

《2010~2019年中國老年人抑郁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顯示,中國老年人抑郁症患病率為25.55%。2018年,台灣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範佩貞在當年的“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會議”上表示,随着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中國老人的自殺率正在持續上升,為普通人的3~7倍。

相關資料不約而同指向同一個事實:老齡化在加劇,但社會各界對此所做的心理建設明顯不足,“不僅老年人沒準備好迎接老去,他們的家屬同樣如此”。而事實上,生命教育不僅針對個體,更關乎普通人如何在老齡社會中自處。

針對中國2.6億名老年人群,如何在做好基礎照料的前提下給予其更好的精神慰藉?在近日老齡社會30人論壇和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專題研讨會上,北京十方緣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常務理事方樹功認為,陪伴老人關乎陪伴者和老人雙方生命的成長。伴老人左右,要做到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

行業緣起:無信仰支撐,老人心靈呵護呈空白

方樹功指出:“我們國家的自殺率在逐年下降,已經進入到世界自殺率最低的國家之列,這說明大陸的物質文明在進步。但與此同時,中國老年人的自殺率在上升。”

老年人為什麼會自殺?在方樹功看來,老人們并非因為沒有吃的會餓死,也并非在治療過程中沒有陣痛藥物。究其根本,老年人群的精神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自2010年第一次接觸到臨終關懷起,12年來,方樹功總結出老年人的四方面需求:醫療護理、生活護理、社會支援和心靈呵護,而前三方面需求分别有醫療系統、子女/養老機構、民政系統提供支撐,唯獨心靈呵護是個空白點。

據方樹功介紹,所謂老人的心靈護理,指的是為老人提供不以療愈為目的的精神慰藉,用愛和陪伴讓每位老人感受到生命是一種定義的存在,進而讓其超越孤獨、憤怒、焦慮和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開展老年人心靈呵護的難點在哪裡?方樹功覺得,難在中國老人很少有宗教信仰。在老人(尤其是臨終老人)心靈呵護方面,全世界基本上都采用宗教的方式。在歐美國家,老人臨終前都有牧師前來提供服務;而大陸90%的人沒有宗教信仰,如何給沒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提供心靈服務是一個難題。

回溯過往,中國人對生命,甚至對死亡的困惑也并非從來如此。50年前甚至更早,國人便有陰間、陽間的傳統迷信說法。面對死亡,大家也不恐懼,到50歲就開始給自己準備壽衣、壽棺,然後踏踏實實說着“以後去見已故的爺爺奶奶”。再往後,随着人類文明進步,傳統迷信站不住腳,“生命到底走向何方”便成了老人們都會思索的問題。

面對大陸老年群體缺乏心靈呵護這一空白點,方樹功探索了12年。從最初的做志願者陪伴老人,到之後成立為老公益組織、行業協會、公益基金會,再到後來跳出公益的圈子,借力養老院、家政公司、醫務從業人員以觸達更多老人。到最後,方樹功試圖通過普及推廣的形式,号召每個個體惠及身邊的老人,“讓愛與陪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陪伴方法論: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

陪伴老人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方樹功覺得,是在陪伴老人的過程中獲得對生命的全新認知。12年前,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方樹功接觸到重症臨終老人。40分鐘的陪伴過程中,方樹功發現,其實不是他在陪老人,而是老人在用生命陪他。

“很多人進入到老年階段,尤其是生命的最後階段,一輩子全活明白了。你讓每個老人重活一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他們不可能了。”第一次陪伴老人的40分鐘裡,方樹功仿佛覺得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最後的40分鐘,也是以頓悟出自己的一生該如何活。與老人不同的是,他還有時間。

随後,從臨終老人,到老人,再到身邊人,方樹功總結出一套關于陪伴的方法論: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

美國著名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博士曾做過一項實驗。實驗中,霍金斯提出“人是有頻率的能量體”,并把人體頻率設定為從1到1000。實驗結果顯示,人的不同情緒對應不同的頻率,當頻率在200以上時就不會生病。

中國2.6億老人何以得到精神慰藉?公益人士: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

霍金斯能量表。圖源:網絡

在方樹功看來,把霍金斯博士的實驗結果應用到老年人心靈呵護中,得到的結論便是:同頻共振,即在老人不開心,甚至痛苦的時候不要妄加個人評價,或是勸其“振作”,而是應該讓我們自己放松、甯靜、祥和,成為一個“高頻”,進而來同化老人的能量頻率。

“陪伴老人有兩個前置條件。第一,要真正意識到陪伴有益于彼此生命的成長,而非單方面付出;第二,在陪伴老人之前,要讓自己處于無我無念的狀态裡,以此給老人同頻共振的可能。”

此外,方樹功還呼籲,陪伴老人要始于當下,“不要把這件事推遲到退休有時間後,或者一定要等到自己掙到多少錢之後”。用生命陪伴生命,為老人提供心靈呵護,開始行動就好,“這就是全部的意義所在”。

(編輯:李丹 校對:顔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