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記憶】戰時先進報刊齊聚成都“新文化街”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紅色記憶】戰時先進報刊齊聚成都“新文化街”

戰時先進報刊齊聚成都“新文化街”

抗日戰争開始後,成都逐漸成為了大後方的文化中心城市,由于祠堂街上有綠樹成蔭的少城公園,有流水潺潺的金河,還有電影院和川劇院,房租又比春熙路、東大街便宜,是以包括著名的生活書店、開明書店、商務印書館、北新書店、東方書店、大東書局、正中書局、兒童書店在内的很多書店的分店都開設在這裡,很多報刊的編輯部也設在這裡,故而時人稱祠堂街為“新文化街”。由革命烈士車耀先創辦的專門出售進步圖書的“我們的書店”也開在這裡,這家書店的招牌是用美術字型寫的,而且是從左到右橫排,這在全成都乃是開風氣之先的第一家。

【紅色記憶】戰時先進報刊齊聚成都“新文化街”

開明書店(1942年 攝,楊永瓊 供圖)

據統計,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2年中,成都市共先後開設各種書刊新店267家、文具店54家,而開設在祠堂街的書刊新店就有183家、文具店就有34家。生活、開明、北新、兒童等書店内都有共産黨員,100多名書店店員還組織了一個業餘歌唱隊,每天早上在大街上高唱抗日救亡歌曲,晚上進行街頭演出,被成都市民稱之為“晨呼隊”。當時的書店都是敞架經營,讀者可自由翻閱,一些書店還挂着“歡迎看書”的牌子,甚至免費供應開水,故而每天都有不少愛書人在此閱讀學習。《錦城舊事竹枝詞》這樣描述:“琳琅滿目讀書香,不逛公園逛店堂。開架任君随意取,一卷忘饑坐中央。”

【紅色記憶】戰時先進報刊齊聚成都“新文化街”

《大聲》周刊

抗日戰争時期,中國共産黨在國統區内唯一被允許公開發行的報紙《新華日報》的成都代訂處與分館,先後設在祠堂街103号與88号,在成都堅持戰鬥了8年,一度成為中國共産黨在成都唯一公開的對外聯絡處。代訂處的舊址在今祠堂街38号(即原103号),分館的老建築在改革開放之初都還在(當時是勝利西路484号),因修建蜀都大道被拆除。

抗日戰争時期,由共産黨所上司的進步報刊,如車耀先主持的《大聲》周刊,胡績偉、熊複主編的《星芒》周報和外圍組織星芒社,康乃爾、吳德讓主編的成都學聯機關刊物《戰時學生旬刊》,還有團結在黨周圍的由周文任主編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機關刊物《筆陣》,由陳思苓任主編的成都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的《金箭》半月刊,楊道生任社長的戰時出版社,由姚雪岩任經理的莽原出版社,由饒孟文為主編的文化社團群力社等,也都設在這裡。

【紅色記憶】戰時先進報刊齊聚成都“新文化街”

成都戰時出版社(1939年 攝,劉永祿 供圖)

由于在文化街上比較容易掩護,中國共産黨在成都的活動據點曾設在這裡。據統計,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先後在這條街上建立過7個支部和秘密聯絡點、交通站,在國民黨發動的3次反共高潮中,先後有包括羅世文、車耀先在内的20多位共産黨員在這裡被捕,是以這條文化街在當時又有“革命街”之美譽。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紅色記憶】戰時先進報刊齊聚成都“新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