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印:鄧石如“石戶之農”,兩方“同文印”的講究

鄧石如現在被公認為“印從書出”的創始人,這是因為是他最早把“手寫體”篆書引入篆刻,在他之前,人們用以入印的文字素材都來源于古玺印,甚至主要來源于秦漢玺印,鄧石如創造性的将自己的手寫篆書放入印面,進而開創了徽宗“鄧派”這一嶄新的印風流派,成了一代宗師。

讀印:鄧石如“石戶之農”,兩方“同文印”的講究

(鄧石如像)

但這并不代表鄧石如生來就是宗師,他的宗師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寫過一篇《鄧石如的一萬個小時》的文章,介紹過他的篆刻學習經曆:他最初師從他的祖父和父親,其實因為何震等人的影響,整個安徽的文人都能能夠操刀刻印,也就是說,鄧石如的篆刻其實也源于對何震等人的學習,當然也源于對當時民間流行印風的學習,是以他的早期篆刻和早期書法都有山野江湖之氣,并不高明。

他生命中的貴人是書法家梁巘,是他介紹鄧石如去了南京梅镠家,這讓他得以大量觀覽臨摹秦漢玺印,學習各種金石拓本,他從此走上了正途,走上了“印宗秦漢”的正宗路子。

讀印:鄧石如“石戶之農”,兩方“同文印”的講究

(鄧石如的印風來源)

本文介紹兩方“同文印”,讨論一下鄧石如“印宗秦漢”的慢慢進化。這兩方“同文印”印面内容一緻,都是“石戶之農”,如圖:

讀印:鄧石如“石戶之農”,兩方“同文印”的講究

(鄧石如的兩方“石戶之農”印)

“石戶之農”有典故,源出《莊子·讓王》:

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捲捲乎!後之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未至也,于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反也。

“石戶之農”是人名,傳說石戶之農是舜在貧寒時期一起耕種的朋友,大舜要把天下讓給他,石戶之農卻說:“君王的為人,太勤勞了!您真是個保全精力的人啊!”他以為大舜的德業還不夠廣大,于是,夫妻二人就背着家什,領着兒子,逃到大海雲了,一輩子也沒有回來。石戶之農是個不貪戀權位的人,這與鄧石如的人品、性格相似,是以,鄧石如不止一次地刻過“石戶之農”這四個字,是他對自己志趣的表達。

先說第一方,這是漢白文印與秦界格印的“嫁接”,“石戶之農”這四個字的篆書,是典型的“三疏一密”,這種疏密格局的印面章法較難處理(“三密一疏”則要好處理得多),因為三個筆畫“稀疏”的字,極容易在印面形成不規則的留白,即便是采用較為方正的“缪篆”入印,這種“不規則的留白”依然存在,有了這些不規則留白,印面的不穩定因素就太多了,不安定,通常情況下,印人遇到這種格局會改變字的篆法,使其盡量避免“三疏一密”的不規則留白,比如,改變與“繁密”的字對角的字使之“繁密”,以形成對角呼應;又比如,改變同側的字,使用“計白當黑”的原則達成印面平衡(較多用于白文印),鄧石如的辦法是:加上了界格,使印面徹底安定下來。

當然,這樣的印面的确安靜了,随之而來的是呆闆,缺乏活力。之是以現在我們看這方印,并不覺得呆闆,原因在于“戶”字的右下角殘掉了,“之”字的上部也有相對應的“殘”。再加上“農”字在界格的幫助之下,形成的“滿白”的效果,與其他三字的粗重筆畫共同形成了大氣磅礴的印面氣息。

讀印:鄧石如“石戶之農”,兩方“同文印”的講究

(沉重的“農”與對角的殘)

總結一下:1、為了保證印面安穩,加了“秦印”式的田字界格(否則,其他三字的分量加起來也抵不過“農”字一個字的分量);2、為了避免印面呆闆滞塞,印面有兩處“對角呼應”的殘破(明顯的界格既可以區隔文字,也可以團聚文字,但也可能導緻印面呆滞,秦印常有界格,是因為它的入印文字常常是帶有小篆意味的“摹印篆”,時時有靈活的曲筆和弧線出現)。

再說第二方,這方印的章法格局來源于秦私印,線條質感來源于兩晉的細白文,我們着重說章法。這又是破解“三疏一密”格局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三個字形“稀疏”的字放在印面一側,将一個字形“繁密”的字放在另一側,進而形成分量上的對等,促成印面的安穩。這實際上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也是最容易讓人了解的方法。看它的印面布局,用的還是均分印面的方法,隻是右側印面被三個字均分,左側則由一個字獨占罷了,漢私印有這樣的例子,如圖:

讀印:鄧石如“石戶之農”,兩方“同文印”的講究

(對漢印的借鑒)

與漢印不同的是,鄧石如用自己的章法設計原理改造了“農”字,在“農”字的下面,留出了大面積的空白(漢印裡的“懸針篆”也這樣做),這就形成了“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章法格局,“農”字頭部、上部極密,“農”字下部極“疏”,漢印不這樣做,漢印是“任疏任密”的章法安排。

總結一下:1、四字均衡安排,以一對三形成左右平衡;2、加入了自己的“大疏密”章法設計思想,這一條才最重要,這是鄧石如的創新。

繼承與創新合在一起才重要,繼承才可能成為名家,創新才有可能成為宗師。宗師們的印作,常常将繼承與創新融為一體,隻是,這裡的“創新”要符合篆刻審美,是以,篆刻最終拼的是篆刻家的審美。

(【布丁讀印】之103-104,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