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瀾亭|冬奧“雪花”送柳:浪漫的“中國式”告别

大衆日報記者 周學澤

2月20日晚上8點,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圓滿落下帷幕,“一朵雪花”的故事也從開幕延續到閉幕。

閉幕式上,巨大的雪花時隐時現,讓人想到奧運賽場上的皚皚白雪。人們拿着綠色的柳,簇簇走進會場,演繹着浪漫的“中國式”告别——柳,留也,留戀不舍。

觀瀾亭|冬奧“雪花”送柳:浪漫的“中國式”告别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曆史傳承,詩詞歌賦更是源遠流長,讀懂中國,就得從“雪花”“柳條”這些有豐富蘊含的意象入手,這是中華民族的情感精神符号。

為本屆奧運會開幕式寫下點睛之筆“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李白,常用“柳”表達送别之情。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憶秦娥·箫聲咽》: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别。

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閉幕式用柳表達中國人挽留世界各國運動員和來客的情感,非常貼切。雪花和柳融合在一起,有着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觀瀾亭|冬奧“雪花”送柳:浪漫的“中國式”告别

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表達留戀思念之意時,雪和柳就是放在一起的。《詩經·小雅·采薇》中有中國人熟知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句話的意思是: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随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這句詩奠定了“楊柳”表達送别的基調,此後詩詞的“柳寓留”之意,發端于此。至漢樂府《折楊柳歌辭》,首次出現“折柳”一詞:“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也是用于送别。

我們看李白等人的詩,柳又和灞陵、灞岸這些詞聯系一起,這是怎麼回事?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關中一帶,有著名的“灞柳風雪”一景,“灞橋風雪驢背”更成為古代士人不怕吃苦、錘煉詩思的“雙關語”。

“灞”是地名,說來大家并不陌生。2021年12月,“灞”字曾經火了一陣,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江村發現了一座大型漢墓,經勘探确認,這座大墓即是漢文帝陵墓灞陵,因在灞河邊上而得名。中學課本上,有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一文,裡邊有“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的句子,句中的“霸上”,即“灞上”,因在灞水西高原上而得名。灞河得名于春秋,其時秦穆公稱霸西戎,将滋水改為霸水,并于河上建橋,故稱霸橋,是大陸最古老的石柱墩橋之一。後人在霸前加了三點水,于是,灞水一名沿用至今。

“灞”這個地點成為詩詞歌賦中的“送别地”,跟其位置有關。灞橋是古代出長安的必經之路,古人出長安時親人友人往往到灞橋送别。漢唐時候,灞橋兩岸,築堤五裡,栽柳萬株,送客至此,折柳贈别,黯然神傷,有陽關斷腸之意。至此,不但灞橋是送别地,灞橋邊的柳條也成了送别象征物。

但有關灞橋和柳條象征意義的演變,并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又出現了“灞橋風雪”“灞柳風雪”等詞語。

最初的“灞橋風雪”“灞柳風雪”,指的是雪白柳絮飛舞的場景。灞河兩岸因為滿是柳樹,開花時柳絮漫天飄舞,好似雪花,成為“柳色如煙絮如雪”的一處名勝,此後詩人詠柳常以“風雪”作喻。東晉才女謝道韫道:大雪紛紛何是以?未若柳絮因風起。

同是色白而飄舞,把柳絮和雪花聯系起來是很自然的,但有誰會想到,“灞柳風雪”有一天成了真正的“雪”。

晚唐,“灞橋風雪”意蘊走出了别樣畫風。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相國鄭綮善詩。或曰:‘相國近有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鄭綮将灞橋風雪與騎驢覓詩苦吟相勾連,這則轶事對後世影響很大。

觀瀾亭|冬奧“雪花”送柳:浪漫的“中國式”告别

這一典故,最早據說源自孟浩然,明代文人張岱《夜航船》載,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後來的李賀、孟郊、賈島等人都有效法。

鄭綮提出“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之後,逐漸被後人接受,柳絮“風雪”逐漸成為冬日真的“風雪”,并被畫家“落實”。南宋畫家夏圭,明代畫家沈周、吳偉、吳士英等人,都有名畫《灞橋風雪圖》,他們圖繪的不是柳絮春景,而是山岩積雪,柳樹成條,一人騎驢通過灞橋。

“灞橋風雪圖”以岩雪着冷意,強調一種“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詩意追求,彰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理想。是以,“灞橋風雪圖”中,雪和柳又完美統一在一起。

本屆冬奧會閉幕式,“雪花”之中送柳枝告别各國運動員和客人,是中國詩格畫風,展現了典型的“中國式”浪漫情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