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書推介|《初唐詩格律演變研究》

新書推介|《初唐詩格律演變研究》

初唐詩格律演變研究

李斐 著

繁體橫排

32開

2021年11月出版

69.00元

978-7-5732-0053-2

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資助出版

作者簡介

李斐,陝西西安人,1978年6月生,文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嶺南大學中國國文教學與測試中心進階講師,陝西師範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音韻學、詩律學等。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及一般項目三項。主編、撰寫(含合著)有《陝西關中東府五縣市方言志·潼關方言志》(2006)、《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繁體版)》(2015)、《全球華語文法·香港卷》(2021)等七部。在《語言學論叢》《漢語學報》《漢語史學報》《全球華語》等雜志發表論文近四十篇,于《文彙報》(香港)及《咬文嚼字》等報刊發表語言學專欄随筆三十餘篇。參與編寫的《中國國文傳意基礎》《中國國文傳意進階》榮獲第三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一等獎。

目錄

踵繼前修征程遠

——序李斐《初唐詩格律演變研究》 魯國堯

第一章 導言

一、選題意義及研究回顧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特點

四、補充說明

第二章 初唐詩格律及其流變

一、初唐詩概說

二、初唐詩格律分析

三、初唐詩格律的流變

四、初唐詩的性質及格律形成的原因

五、律詩形成過程之考察

第三章 初唐詩格律中的特别現象

一、首句入韻與出句平聲非韻現象

二、音義參差現象

三、王梵志詩歌異調通押現象

四、與格律相關的初唐詩異文現象

第四章 結論

附錄一 初唐重要詩人生卒年表(附作品數目一覽表)

附錄二 初唐詩之平仄等量現象例釋

附錄三 王士祯《律詩定體》之近體詩格律規則詳析

附錄四 王力《漢語詩律學》詩律補正

主要引用及參考文獻

回望·前行(代後記)

——序李斐《初唐詩格律演變研究》

魯國堯

人,應該有擔當,有識見。

陳寅恪先生是史學大家,學界景仰。他的百篇論文中竟有三篇是關于語言學的,其中之一是《從史實論切韻》,堪稱考據語史學的經典。不揣谫陋,踵繼前修,18年前,我曾經發表過一篇《顔之推謎題及其半解》,今雖垂垂老矣,意猶未已,我又在琢磨隋初開皇年間“長安論韻”的問題。再次讀《隋書》,不由得對隋代名相高颎的敬意增加了好幾分:其人“立德”“立功”,為隋代第一人,即使在整個中國史上如高颎這樣的政治家也很罕見。《隋書·高颎傳》:“當朝執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緻升平,颎之力也,論者以為真宰相。”《隋書》謂高颎立身行事,“以天下為己任”,我認為,我中華民族古代賢者的這種擔當精神應該大力頌揚。北宋時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頌千年而不衰,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

能夠稱得上“先賢”的将相們有他們的闊大的胸懷和熱烈的擔當精神,自然為常人所不能企及。但是,我以為“位卑”的我輩書生也應有擔當和識見。我是語言學工作者,從上大學大學起知學志學治學,幾十年來,“埋頭拉車”,到老年時,“擡頭看路”,環顧語言學的大多數分支學科,至二十一世紀初,都有長足的發展,能不令人欣慰?有些如中古、近古詞彙史研究的豐贍成果尤足驕人。但是也有個别分支學科竟如荒漠,從無人顧及,此即“中國語言學思想史”,中外研究漢語的專門家,即使在境外自視甚高俯視他人的某些學人亦若寒蟬,無隻字道及。

另有一些學科,雖然存在,但進展遲緩,如“漢語詩律學”。在世界文學史上,中國是個詩國,絕無疑義,詩歌創作,從公元前的《詩經》時代開始,綿延至今,燦爛輝煌。事物總有規律,詩歌必有格律。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一書,氣勢恢宏,巍然巨著,總攬古今,涵蓋周贍。此書是王先生在抗日戰争勝利前後所著,自上世紀50年代問世以來,垂六十載,是公認的漢語詩律學的經典著作。王先生還濃縮為科普作品《詩詞格律》《詩詞格律概要》《詩詞格律十講》。兩類書的陸續面世,使得詩律學成了莘莘學子衆所周知并喜愛的一門學問。

王力先生除了著書立說以外,還口講親授,這是研究詩律學史的學者們如李斐學友所沒有注意到的,我在此叙述一段曆史。我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專門化55級學生,1958年王先生為我們開了一門新課,即“漢語詩律學”,每周兩學時,講一個學期。王先生總是準時上課,準時下課,無一句閑言,無一句廢話,全程都是學術。最後的考試試題是作一首詩或填一首詞,我填了一首詞,詞牌名忘記了,當時伊拉克軍人政變,推翻了國王,我隻記得我的所謂“詞作”裡,有一句就是“王冠落地”。

我們高興地看到,六十年來坊間出版的有關詩詞曲格律的書,有幾十種之多,這對于普及古典文化,厥功甚偉。但是若論學術,漢語詩律學的進展并不理想,不少書隻是王力先生《詩詞格律》的仿制品,将引證的古代詩詞換換例子,學術上無多進展。本世紀初,我思考,我憂慮,一個學科幾十年進步甚微,是不太應該的。詩律學需要進步,要進步,就需要培養後繼者。1981年我們中國也建立了學位制度,那就可以培養少量博士生從事詩律學的專業研究。可是,詩律學,嚴格說起來,是一門“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跨文學和語言學兩個大學科,而語言學的碩士生博士生,他們的專業方向、論文選題往往着眼在正宗的語言學範圍内,如某個時代的語言現象的探讨,某本專著的研究,等等,這令人犯難。我認為,為了中國學術的承傳和發展,帶博士研究所學生的教師,應該有擔當,有識見,有作為。我所從事的專業主要是音韻學,音韻學這門學問跟詩律學關系很是密切,詩律學的三大組成部分,有兩項與音韻學有關聯,即用韻與平仄。經思考後,我認為,作為音韻學的導師,我應該擔負起詩律學人才的培養任務!這要物色人選,從年輕的博士生中選拔人才。2003年李斐從教育部直屬的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畢業,考入南京大學攻博。在他學習過程中,我們熟悉了,我看出他的品行、素質、悟性都較好,就建議他以詩律學為專攻方向,他接受了我的建議。僅舉一例,他将逯欽立先生編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三厚冊的大書中的南北朝及隋代部分近600位詩人的詩作以及《全唐詩》中初唐時期的2400多首詩的每個字都标注出中古聲調,這需要毅力,需要恒心!他的博士論文通過了答辯,走上工作崗位後,他仍然念茲在茲,繼續“磨劍”14年,終于成就了這本《初唐詩格律演變研究》專著,可嘉可嘉!

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是詩律學的開山著作,繼起者宜作精細化(或“精密化”)的工作,看來這是學術史研究的一般規律,例如作為通史的《中國文學史》出版後,繼起登場的應該是斷代史《漢代文學史》《宋代文學史》和分體史《中國詩歌史》《中國散文史》之類。李斐撰作的《初唐詩格律演變研究》是道地的斷代詩律史,這就是精細化的展現。這本書叙述的是漢語詩律由六朝過渡至盛唐的中間階段的狀況。李斐又将他所研究的初唐時期,分作三個階段,逐一縷述,其細密,非“精”而何?我希望李斐及其他研究詩律史的朋友乘勝前進,繼續研究、撰作《盛唐詩律史》《宋代詩律史》,等等,使詩律學蔚為大國,在學術園地裡綻放更多的鮮豔的花朵。

我讀李斐的書稿,讀到他提出的“平仄等量說”,不由興奮起來,默言“深得我心”。我近十多年來,“衰年變法”,我的學術思想與學術實踐,由具體研究進到理論升華,力求“兩手硬”。李斐提出“平仄等量說”即是具體研究的理性升華,令我引為同道。寫到此處,我借為李斐寫序的機會“推銷”我的探研漢語詩律學的一點心得,不妨自我标榜,稱作“理論”,即“詩律偏重(或‘偏愛’)平聲說”,簡叙涵義:1.近體詩絕大多數押平聲韻,押仄聲韻的極少,如宋金之著名詩人王安石、範成大、元好問三人所作近體詩都在千首以上,王安石、範成大全押平聲韻,元好問唯有兩首押仄聲韻;2.忌孤平,即不得隻有一個平聲字;3.“拗救”:為了表情達意等原因,不得不出現孤平,即“拗”,則須在該字之後或下句救之,就是救孤平。4.忌“三平調”。以上四點我在好幾年前評郭芹納教授《詩律》一文中提到。但是我退休後在杭州任教時花了八個月的時間,讀了十幾本美學的書,如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文藝心理學》我是逐字讀的,是以對美學的大緻路數有所知曉。現在我試用美學來解釋上述的若幹現象,是否可以這樣說:忌孤平,講拗救,忌三平,綜而論之,其底層存在個美學原則,借用我中華至聖的“過猶不及”之言,我試作引申,“過猶不及”,不及猶過,唯中庸為正。孤平與拗,不及也;三平,過也,中庸為美。

書此就正于李斐學友及方家。

李斐此書的最後一章是“《漢語詩律學》刊謬補缺”,如果王先生生前看到,一定會高興的。我曾經寫過一篇回憶文章,略叙于下。1965年上學期王力先生要我做他的助教,某日我到王先生家彙報學生的學習情況。畢,我懷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對先生說:“您主編的《古代漢語》第一冊似乎有個問題,……”王先生打斷我的話說:“等一等。”他起身上樓,不一會兒,登,登,登,王先生左手拿着本書,右手執一支筆,下樓來坐下,翻開書說道:“請講,哪一頁?什麼問題?”聽我講完,王先生都記下了,然後合起書來:“以後發現什麼問題,什麼錯誤的地方,随時告訴我。”半個多世紀逝矣,然此情此景,曆曆如在目前。

我再唠叨幾句。當代研究漢語古代詩律學者,不外乎兩種學人,一是漢文學史家,另一是漢語言史家。前者之作,可以兩字概括,曰“空靈”,優處在茲,負面也在茲。後者亦可以兩字概括,曰“平實”,開山之著《漢語詩律學》,踵繼之作《初唐詩格律演變研究》皆是。何謂“平實”?現迻錄範文瀾先生《中國通史》第二冊語:“《顔氏家訓》的佳處在于立論平實。平而不流于凡庸,實而多異于世俗。”窮盡搜讨後的資料、精确的統計不就是“平實”的展現?

李斐這本書,許多章節,我有興趣,無奈精力衰敝,視字昏眊,奈何奈何?書中的勝義必多,惜我未能抉發、揄揚,望李斐原諒。今後我不再為人作序了,因為掩沒他人大著的靓點,罪過罪過,雖然不是有意。

此序标題為“踵繼前修征程遠”,其義有二:作為王力先生的再傳弟子踵繼太老師,李斐積十數年之功成此專著,可賀。又,較之太老師的名山之著,李斐此書自然還是很“嫩”。相信李斐會锲而不舍,力争上遊,故以“征程遠”贈之。

其實,這“踵繼前修征程遠”亦是我自勵自勉之語。

寫到最後,茲引朱子語作結:“老來始覺讀書有味,所恨來日無多,光陰真可惜也。”

南秀村民改畢于2020年11月3日晚

繼續閱讀